利用《心理健康标准》来量渡当代中学生的畸形心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利用《心理健康标准》来量渡当代中学生的畸形心理

朱卫平

广西博白县中学537600

摘要: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心理发展尚未稳定的中学生极易由于环境、社交以及家庭等因素产生一些与正常人不同的心理矛盾或过激的行为,不仅对其本身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同时也将不利于其家庭与学校的有序发展,程度严重的甚至会伤及无辜的人群。因此,及时发现以及纠正中学生的畸形心理十分必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畸形心理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从某个程度上看,当代独生子女规模的壮大几乎与素质教育同步进行。在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庭问题复杂化、观念的多元化以及高速更新的发展趋势,极易引发各种矛盾,对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在这个背景下,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对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结合实践经验,从《心理健康标准》的具体衡量手段出发,谈谈当代中学生畸形心理的成因与引导策略,希望与广大专家、学者共同分享、探讨。

一、当代中学生的畸形心理的形成与特征分析

根据埃里克森(E.H.Erikson)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中学生多处于“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逐渐开始产生“自我”的意识,同时也面临着“我是谁?”类型的意义与哲学问题。所谓角色同一性,即个体对于包括自我能力、信念、性格等在内自我形象的组织与现实相符;而角色混乱即由于各种因素个体无法成功地形成相对客观的自我形象概念。实际上,学生的畸形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归咎于角色同一性的混乱。当代中学生的畸形心理常见于道德规范心理和学习心理。前者主要表现为“违规”,严重地做出有悖于常人的行为动作;后者主要表现为“厌学”,看见什么都讨厌。其形成的内因有不成熟的发展和受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外因则更加复杂,包括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日常生活、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当代中学生的畸形心理问题需要辅导者针对不同的成因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来解决。总而言之,教师应用良好的行为比对畸形的道德规范心理,达到用科学的学习心理概念置换畸形的学习心理的效果。

二、中学的心理教育现状

从上文分析我们知道,当代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心理,若不进行及时沟通与引导,很可能发展成为对学生本身、对其家庭甚至对社会造成严重消极影响的后果。我们在实践观察和总结中可以发现,当代中学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仍然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部分学校甚至完全忽视相关的辅导与教育工作,导致中学生教学事故、人身事故频发。笔者在调查和分析基础上,将现阶段中学的心理教育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1.将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同起来。部分学校试图通过播放相关教育片完成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收效甚微。

2.在实施心理教育和辅导过程中,以说教、灌输式的模式进行,教师不重视,学生不理解,心理教育工作形同虚设。

3.中学负责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老师没有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上存在众多不妥,包括等级式的交谈、批评、职责、游说、嘲讽甚至恐吓等。除此之外,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方式也不利于中学生心理矛盾的疏解,同时也不符合心理辅导的本质意义和要求。总而言之,在中学生心理矛盾频发的当代社会,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是不完备的,不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不符合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向与策略探讨

在分析当代中学生心理、总结心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可知,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中学的教师应充分具备心理教育与辅导的能力,具体可从《心理健康标准》出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判定,以自有经验和理论开展教育与辅导工作。以《心理健康标准》为基准,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教育者应注意知识与心理教育的兼顾。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在上文已经有所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学教育者在开展中学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应兼顾心理素质的发展。具体来说,教育者首先要保证青年学生能学习足够的心理知识,提高其对自身各方面发展的认识水平,以此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心理理论知识体系。其次,教育者应具备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渗透心理教育的能力,抓住课堂教学要点、课堂情况、学校生活以及具体事件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反思与研究,使学生始终具备批判以及自我批判的意识,以此来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升。另外,在知识教育基础上要充分落实心理教育的基本条例,也就是说,教师要将心理教育具体到各个日程上,不能形成“假大空”的形式主义模式。

2.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心理健康标准》基础上,中学教育还应注重培养中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也可属于“元认知”的范畴,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中学生该阶段关于“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任务发展,同时也对其处理自我心里矛盾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自我教育体系,要求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能有效引导,例如通过“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提问、反思以及策略设计、评价,这种能力将有益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与生活。其次,教育者要使青年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完善的标准体系支持下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并且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最后,应适当建立心理辅导中心,以促进学生正确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模式的有效发展。

3.以《标准》衡量,进行个性化辅导。《心理健康标准》是严格以心理理论、实践为基础的工具资料,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该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辅导的策略创新。首先,教育者可将《标准》分门别类,并将其运用到学生行为、心理状况的观察与评价上,通过对比为学生制定个人心理发展状态的档案。其次,在档案资料收集以及整理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对其进行个性化辅导;笔者认为,有效的个性化辅导应建立在平等交流基础上,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以获得其第一手真实有效的心理状态依据,为更好地引导与辅导奠定坚实基础。总之,以《标准》衡量,进行个性化辅导应成为所有教育者的长期研究课题。

四、当今的发达信息化工程可为量渡提供一个很好平台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智能化时代,互联网的构成更是为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便捷平台。对于当代中的学生的心理教育来说,为了对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等环境中心理发展境况进行充分了解,教师与学生家长可以手机短信、微信等社交平台形式展开交流。通过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情况比对,获得更为及时、真实、有效的教育依据,为心理教育辅导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在当代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发展面临着种种矛盾与困难,中学教育必须在《心理健康标准》基础上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完成该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才能为其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姚海娟张忠堂人格特征在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1):93-96。

[2]陈栩陈琳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