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135”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姜洪富

浙江省江山市清湖小学324100

“135”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运用元认知理论、自我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有效教学等理论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互助、快乐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和做人的品性,让学生体验自主合作的愉悦情感,活跃课堂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135”课堂教学模式概要

1.概念界定。所谓“135”,是指课堂教学要贯穿一条主线,达成三项要求,抓好五步教学。“1”指围绕“趣味教学活力课堂”(小学)、“凸显主体体现探究”(初中)这一主线;“3”是要求教师认真落实三项要求,即预习诊断不少于15人(三分之一学生),互动探究不少于15分钟,练习反馈不少于15分钟;“5”是整个课堂必须实施五步教学,即预习先行——展示交流——活动探究——检测反馈——拓展提升。

2.模式框架。“135”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如下图所示:

二、“135”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表

三、“135”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1.元认知理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135”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不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的氛围中巩固和拓展新知。

2.自我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主张,应把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135”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拨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135”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其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调查和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135”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1.预习先行

第一,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编排内容,能根据预习情况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前测习题,以此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铺垫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

第四,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课前调查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第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具材料,提供开展课前实践的机会。

2.展示交流

第一,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展示预习成果,为其提供表现机会。

第二,教师要将学生按不同的层次及性格特点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预习中存在问题开展分组讨论交流,不断培养合作精神。

第三,各学习小组要能根据讨论的结果,对各类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质疑问难。

第四,教师要能根据讨论交流情况,发现有利于学习的关键性问题,逐步明晰教学难点。

第五,教师要及时评价展示交流过程中反思预习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改进。

3.活动探究

第一,教师要细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精心组织课堂活动,将其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舞台。

第二,教师要能根据学科的特点经常性地开展课内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三,教师要善于适时创设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情境,以此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第四,教师要结合新知开展变式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递进。

第五,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鉴别,促进知识的生成。

4.检测反馈

第一,检测反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达到巩固、迁移新知的目的。

第二,教师设计的练习在形式上要体现灵活多变,练习的内容难度要适中。

第三,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能当场批阅学生的作业练习,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诊断指导。

第四,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设互测互评作业的机会,引导学生及时自我纠正。

第五,检测反馈的过程教师要不断进行现场巡回察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个别指导交流。

5.拓展提升

第一,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已有知识,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拓展。

第二,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不断呈现拓展资料,开阔学生视野。

第四,教师要精心设计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五,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适时布置探究性作业,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0。

[3]费为群初中历史与社会234自主高效课堂模式[M].浙江教学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