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会预习

/ 2

教学生会预习

孙艳春范小华

□孙艳春范小华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组织、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呢?笔者认为预习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预习法的好处有四:①预习一般是“单兵作战”,能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能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预习中发现问题,找出疑难点,带着疑难点去听课,能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③经过预习,对新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就有充裕的时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知识;④重复是加强记忆的基本手段,课前预习就等于先学习了一遍,有利于加强记忆。

1训练科学的预习方法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虽然也使用一些预习方法,但不能针对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根据新课程教材的特点,我们应着重教会学生以下几种预习方法。

1.1学期预习。就是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往需要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它的作用主要是了解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自己的特点,并采用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进行。这种预习一般利用节假日进行。学期预习的步骤:①阅读课本前言说明。在前言说明中,应找到本册书的主要内容;②看目录。通过看课本目录,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本册书所包括的内容,知道哪些内容与学过的知识衔接,哪些内容是新出现的知识点,这样做到心中有数,找准自己的弱点,开校后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1.2章节预习。就是指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后面要讲的一章新课内容自学一遍。它的作用主要是了解一下本章所学习的知识体系,找出本章的难点并把它记下来,作为听课学习的重点。这种预习方法一般要抽一定的时间,在一章内容未学之前进行。

章节预习的步骤:①通读、通览全章。对全章内容浏览一遍,知道本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②粗读找出重难点。对全章内容快速阅读一遍,大致找出学习本章的基本要求以及本章所述内容的重点难点;③精读掌握重点,发现疑点。认真地把全章内容阅读一遍,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加以批注。这样边读、边写、边批,到上课时就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1.3课前预习。就是指上课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扫除课堂教学的知识障碍,它的主要作用是:①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效率;②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③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记笔记的能力;④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的步骤:①纵览全节。预习时认真看书对本节所学内容中的所有题目作以了解,力争看懂教材所表述的意思;②圈点勾画。预习时,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应标划出来,特别是难以理解的部分要批注清楚,以便在听课时引起重视,进而打好定向的注意基础,增强听课的意识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③提问。阅读完全节内容,找出重点难点后,要提出一些问题,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促使新知识的掌握,然后查阅过去有关的知识解答问题,掌握例题的解题依据、思路及方法;④预习后反思。预习后,合上课本想一想,本节课老师要讲什么?

与这个新问题和例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解?这样反思可以提高预习的效果。

2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预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事实上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预习习惯,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预习时,预习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显得尤为很重要。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2.1自觉预习的习惯。自觉预习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取与理解的心态,它能跃动深层次的理性思维。教师应在学生预习前,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识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识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

新授前还应检查预习的情况。这样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2.2预习思考的习惯。预习是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理解接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预习要获得新的概念或结论,这就需要养成边预习边思考的习惯。就理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不是思维的结晶,所以离开积极的思维根本无法掌握基础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为引导学生养成预习思考的习惯,教师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划注引思。即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标符号,列标题,写评注。如用“~”标明重点,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表示难点等等。②问题引导。即在预习之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先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用以加深学生的注意,突出重要内容,指引思维方向,提高预习效率。③预习后交流。预习后带着预习中体会与疑问主动与同学交换看法,互相解决重点、难点。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这样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集体找出疑点,以便教师上课提高课堂效率。

上述几点对预习的看法,只不过是基于一些肤浅的归纳,如何提高预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