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文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215012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这段话就阐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效、高效。
一、尊重已有知识经验,建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所以新知识只有在认识系统中找到与之相关联的旧知识作为“固定点”,并在“固定点”的基础上,促使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才能使新知纳入旧知识系统而获得意义。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始:
师先出示三个算式:1&pide;2、2&pide;4、3&pide;6,问:这几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把除法改写成分数,相应的就可以得到哪几个分数?生:,,(师板书。)师:猜一猜,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我觉得这三个分数相等,因为上面的除法算式都相等。生2:我觉得这三个分数不相等,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都不同。生3: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不一定不相等,前面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就遇到过。师:你真是个学习的有心人,很注意观察、思考。但现在既然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那就需要怎么办?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性质,使“固定点”更清晰,有利于同化新知。再把三个除法算式改写成三个分数,要求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1从商不变性质的角度作类比迁移——获得这三个分数相等的猜测;促使学生2从分数的角度作观察分析——获得这三个分数不相等的猜想。教师再组织学生探讨这三个相等分数内在蕴含的规律,从局部到整体,最终提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分数的基本性质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再反复练习巩固,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构建。
二、唤醒已有知识经验,挖掘课程标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直接提问、创设情境、问题解决、互动交流等渠道来充分唤醒学生的记忆,在唤醒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知识的矛盾,从而推进学生建构知识的进程,提升数学素养。
三、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新知起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或是模棱两可的。学生的已有经验虽然是其知识系统中极为宝贵的组成部分,但只有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抓住本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猜想,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验证的方法有多种,每人要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验证的方法,然后每个小组再商量,采用一种方法来验证。(学生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
生1:我们小组用三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分别画出这张纸的,,,比较阴影部分的面积后发现面积相等,所以我们认为这三个分数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不过我们用的是同样大的正方形纸片。
生3:我们是画线段图表示的,画三条一样长的线段,分别取它的,,,发现都一样长。
生4:我们就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考虑的,1&pide;2=、2&pide;4=、3&pide;6=,1&pide;2=2&pide;4=3&pide;6,所以这三个分数肯定也相等。
生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都等于0.5,说明它们是相等的。
生6:我们是这样想的: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一半;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也是一半;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3份,还是一半,所以我们认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证明了这三个分数相等,但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这中间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
在本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个猜想进行验证,有的小组从分数的意义角度验证,有的小组从商不变性质的角度验证,又有小组用直观的方式验证,还有的小组用推理的方式验证,学生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验证。我想这正是小组合作的成果,小组同学间的交流,彼此促进,相互启发,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都被调动起来了,这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发言。
在第二次小组合作的交流中,因为数学语言的高度概括与严密,同样需要学生在他人的提醒下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解,提炼自己的数学语言。所以,这样的交流与倾听,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使同伴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往中整合,切实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