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合唱教学中二声部旋律感知的手段和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1

初中合唱教学中二声部旋律感知的手段和方法

许丹芬

浙江省象山县高塘学校315700

2014年1月2日,在丹城中学举行象山县音乐教师名师带徒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30分钟的微型合唱课展示以及5分钟点评。

第一节课是《彩云追月》。在《彩云追月》这节课中,老师运用多种手段学唱歌曲,但是学生还是唱得不好,原因是什么?是对于二声部旋律感知得不够,表现得也不够。吴瑞红导师提出的注意聆听,是合唱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聆听些什么内容,该如何去听,听完后该怎么做?这些是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的教学技巧。

第二节课是《桑塔露琪亚》。《桑塔露琪亚》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还是能比较完整的演唱二声部。教师在上课时所用的点谱法,效果很好,对于单声部旋律的学习帮助很大。但是对于变化音的教学似乎太多了一点。在歌曲二声部教学时,老师用钢琴弹奏两个声部,学生分声部演唱旋律,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节课是《雪绒花》。《雪绒花》这节课的设计非常精巧。高声部是花的性格——勇敢,低声部是花语——重要的回忆。高低声部的特点也完全包括在里面,这样二声部旋律性格上的感知非常温馨,很能打动人。但是,最后学生二声部的演唱并不成功。是因为老师一直在帮助学生演唱,高声部不行了,老师就唱高声部,低声部没声了,老师又去帮低声部唱。老师作为学生学会歌曲的“拐杖”,只要起到作用就行了,不能成为他们必不可少一部分。

第四节课是《红河谷》。《红河谷》这节课中老师对于声音的位置、歌唱的方法和歌曲的强弱比较重视,可见该教师是一位十分重视声音质量的老师。因为在高声部的教学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在低声部的教学上显得比较仓促。

在这四节30分钟的合唱微型课中,每位执教老师都想尽办法让学生感知二声部旋律。

那么,在合唱教学中,有哪些是可以常用,而且又有效的感知手段呢?

一、由单到多渐进法

在《桑塔露琪亚》一课中,老师很好地运用了由单旋律到二声部旋律的教学方法。其实轮唱教学,也是由单到多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因为学生有个思维定式:我只是比另一组同学晚一点唱,其他的都没有变化。学生至少能做到的是唱准自己的声部。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渐进式的旋律。由单旋律到多旋律这个学习过程,其实需要老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运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唱好二声部,而且又不觉得二声部歌曲学习很枯燥,还很乐意尝试合唱这种演唱形式。这些是需要大量的音乐智慧的。比如像考考你,比一比等教学手段就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

二、旋律比喻想象法

《雪绒花》一课中,老师用两个比喻,把二声部旋律各自的特色概括得形象生动。《雪绒花》这首歌曲的两个声部区别十分明显,高声部以旋律大跳为主,旋律线好像高山,仿佛只有勇敢的攀越山峰的人,才能见到雪绒花的芳容;低声部是以旋律小跳为主,特别安静的感觉,仿佛是进入到久远的世界,沉思着、回忆着……在教学中,配合画旋律线和场景想象能很快记住旋律。

如《红河谷》的第二声部旋律也是小跳为主,可以比喻为红河谷大地的召唤。旋律比喻想象法的比喻应当恰到合适,能对合唱教学起到良好辅助作用。

三、聆听辨别法

在合唱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环节:老师弹奏低声部,老师演唱的却是高声部,然后请学生说说低声部和高声部分别在哪里,最后一部分学生跟琴唱,一部分学生跟老师唱,二声部的效果很快就出来了。

听,在合唱教学中尤为重要,不仅要听自己的声部,还要听另外的声部,这样才能做到和谐。在钢琴上弹奏两个声部的旋律,播放合唱录音,让学生听辨,学生也是不错的聆听辨别方法。

四、柯尔文手势法

柯尔文手势的运用对于合唱教学有非常大的作用。它不仅帮助学生视唱简谱,更能指导学生唱准音高。老师的两只手还可以分别指挥两个声部。但是,在四节展示课中没有一位老师用到这种方法。

对于二声部旋律的感知应该还有许多其他的好方法,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手段去进行二声部的教学,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以学生能够感知表现为主。尤其是面对初中学生所进行的合唱教学,我们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和他们的音乐能力。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音乐能力,那么快速地学会第一声部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难,同样,感知并学会第二声部也不会太难,所以,初中合唱教学应该可以在多种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取得好成绩。

感知并表现二声部旋律只是上好合唱课的其中一个环节,除此之外,对于声音的指导,音准节奏强弱等的教学,歌曲情感的表达,两个声部的和谐度等,都是合唱教学中非常非常重要的内容,绝对不能忽视。

合唱教学作为一块难啃的“骨头”,常常使人望而却步,但是我们愿意迎难而上,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共同研究,商量对策,一起啃下这块“骨头”,使之食而有味,人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