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衣着的公开课同样精彩美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朴实衣着的公开课同样精彩美丽

王晓玲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21世纪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特点,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也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成为当今课堂教学必需的教学方式。可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学校由于条件有限,没有多媒体的常态课也是不可或缺的,那么离开多媒体的华丽外衣,老师们如何确保自己的课堂同样精彩呢?

去年有幸作为名师下乡送课,竟然无奈碰到了停电,准备充分的多媒体课件是没法用了,课还要继续上下去,这可怎么办?怎样在这三尺讲台上仅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为大家呈现一节精彩纷呈的地理课呢?毕竟许多教师是带着期望来听课的。根据教材的进度,我确定的授课题目是《世界的人种》,这节课看起来简单,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会显得毫无特色。经过临时的调整,我在备课和上课时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打破教材编排顺序,灵活处理

本节课按照常规,教材的编排顺序是这样的:世界人种的划分依据——三大人种——三大人种的特点——人种的分布——环境对人种的影响,我在教学时则做了大胆的调整,把讲授的顺序变为:三大人种——三大人种的特点——世界人种的划分依据——环境对人种的影响——人种的分布。这样的授课顺序使原本较为凌乱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条理,易于学生接受。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板图”替代多媒体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没有了多媒体的直观呈现,如果只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图,许多知识难以用语言描述,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兴趣不会太高。怎么办?我决定把地图“搬”到黑板上,这个问题对我来讲简直是小菜一碟。

三年的师范生活我练就了一手绘图的好本领,课堂上我粉笔一挥,只是简单的几笔,世界七大洲的轮廓图就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了。有了“地图”,一切都好办了,课堂中我运用板图教学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想不到离开了多媒体这副“拐杖”,运用板图,这个课堂竟然同样生动形象,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巧设过渡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如果过渡语言巧妙,不仅能使教学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我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属于什么人种吗?”在学生回答后,我总结过渡道:“除了黄种人,你们还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人种?”从而引出世界的三大人种。

接着我又问:“不同的人种体貌特征不同,我们黄种人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马上观察自己和同学,很快就总结出黄色人种的特点,我继续提问:“其他人种的特点和我们黄色人种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对照课本中其他人种的图片,很快就总结出白色、黑色人种的特点。

然后我又设问:“你们能否根据刚才的回答找出划分三大人种的依据?”在此之后我继续设疑:“人的体质特征的这些不同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而自然过渡到“环境对人种的影响”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最后设问:“三大人种是怎样分布的呢?”从而进入最后一环节的教学。如此设计,不仅使各部分知识的教学环环相扣,紧凑自然,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对问题的思考上。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地理教材的很多内容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黄色人种的特点时,因为学生本身就属于黄色人种,于是我“就地取材”,让学生观察自己和他人,学生的兴致特高,轻松地就总结出黄色人种的特点。学生掌握了方法,通过比较很快也总结出其他人种的特点。课堂中我让学生看看自己、比比他人,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很多知识。

与精彩纷呈的多媒体课堂相比,这节家常课是朴实的。然而,就是这样一节“脱下盛装”的地理课,竟然同样精彩,获得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我陷入了沉思……

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呈现方式令我们的课堂教学生辉,并以其大容量、高效率的特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由于受条件所限,许多偏远地区很难达到班班配备多媒体设施的条件。学校的多媒体设施除了举行各种活动、教师参加比赛使用之外,在日常的教师授课中利用率极为低下,还有许多教师怕麻烦,以至于当下学校中常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公开课上精彩纷呈,家常课上“涛声依旧”。

在这种情况下,在条件不允许的地区,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多为教师展示一些新课改的家常课,把教研重点放在家常课如何体现新课标、新理念上,让教师把功夫花在对教材的钻研、教法的设计、学法的指导上,精心备好课、苦练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我们的课堂同样精彩。

就让我们的课堂脱下“华丽的盛装”,穿上“朴实的便衣”,真正走上“简简单单,本本分分”的道路,使新课程之花盛开于每一堂课上!相信这样,我们在全国各地都会打赢——新课改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