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强化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率

逯虎彪

逯虎彪

摘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规律、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各种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的学法指导,融课堂教学与学法指导为一体,才能使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才能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授人以鱼”的境界。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方法;教学效率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法是指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经验。学法指导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会学”知识,最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习再生能力,进而达到使学生终身收益的目的。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规律、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各种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的学法指导,融课堂教学与学法指导为一体,才能使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才能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授人以鱼”的境界。在十几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了以下学法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率。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学习方法,以供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

复习时要善于将前后知识进行联想,使指系统化。人能够通过语言的表达、文字的描述、图解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情景、特性,即想象。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和想象活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以使人对语言、图解来表达事物更加自如,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如复习氢气的性质时,可联想到氢气的制法、用途,有关的实验现象、装置、注意事项等。如果把联想、比喻巧妙地应用于化学授课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时,书上说是因为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宏观世界,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成为建筑用的砖,把石墨和金刚石比喻成为用砖盖成的建筑物,用相同的砖,但用不同的方式盖成的建筑物,其外观形状、排列方式不同,牢固程度就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用类似这样的联想和比喻,就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掌握许多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的知识,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长于对照、比较

对比是把相互间彼此有联系的但又各自不同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是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重要思维方法,在化学授课中及时适时地指导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有的放矢地联系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时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例如,让学生比较燃烧、缓慢氧化、自然以及爆炸等概念和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先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和不同之处,再找出概念之间是属于平行关系还是隶属关系或是交叉关系等,就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对照对比,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加深了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习惯性和自觉性。

三、巧于矫正指导

矫正式指导法,是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指导。这种方法最适合在课堂提问、订正作业以及讲评试卷等环节中应用。矫正要做到有及时性、针对性、时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请用所学的物理和化学知识来解释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为什么有灭火、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的原因”,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许多学生往往回答的不完全、不准确、不彻底。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出:回答这类问题时,最好能联系相关教学内容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做到既要弄清楚知识,又能用笔写出来,避免出现有话说不出,说出了又不完整、不准确、不全面的现象。

四、勤于记忆

记忆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形成各种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和必要手段,也是形成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因素。基本知识的记忆直接影响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三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必须牢牢记住,哪些知识应着重理解,哪些知识只需要记住其规律性,哪些知识不必记忆。通过教材中不同内容的讲授,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口诀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网络记忆法”等记忆方法,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

例如,九年级课本中有关“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步骤是一个重点,对它的记忆可以编成如下口诀:“先通氢,后点灯,粉末有黑变成红,试管口,有水珠,撤灯冷却再停氢,先后顺序如颠倒爆炸或又不见铜”,以此来加强记忆,加深理解。

五、勤于总结

归纳总结是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的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提炼升华的过程。华罗庚和钱学森都曾经提到,读书要由“从薄到厚”再到“从厚到薄”。很显然,两位科学家都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总结,精于总结。通过总结,可以使知识形成网络,便于抓住重点,掌握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总结,梳理知识,落实教学目标。

例如,关于有机物结构的知识点是高考的考点,我在教学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在由5种基团—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多少种?我在同学们认真思考的同时,提示并回忆常见有机物的性质,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羧酸和酚类,这样同学们就会自然地把上述5种基团连接为:CH3—COOH、C6H5—OH、OHC—COOH、C6H5—COOH、HO—CHO、HO—COOH共6种。如果认真审题,把握题给限定条件即有机物,就很容易将HO—COOH(碳酸)排除,应为5种。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学生普遍感到繁杂难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各章节讲完后,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总结,把琐碎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乐于探究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需要学生用脑子思考、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说话、用双手操作,让学生在“做科学”中学习科学,它与传统的“听化学”“读化学”截然不同。

1.做好分做实验

化学家戴安邦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佳场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活动与探究”就有32处,如蜡烛及燃烧,人体呼出气体的成分、分子运动、质量守恒定律、模拟酸雨的危害、溶液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等,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方案、收集资料、探索科学原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做中学”,把“做”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做”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鼓励学生设计实验

课本上的实验一般都有明确的结论,对于有着强烈好奇性和求知欲的学生而言,这些实验就成了验证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不大。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实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方案,再亲自动手“做”实验。

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知识时,它不像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那样有明显的现象,学生不禁会想:“怎样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呢?”教师顺势点拨学生,让他们设计一些实验进行探究。学生联想学过的知识,设计出的实验有: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二氧化碳并带有胶塞、导管、气球的烧瓶;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后,把一个软皮蛋放在瓶口形成“瓶吞蛋”等等。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时代发展而异。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取得实效。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应用,不但教学的效果比较良好,而且学生也将受益终身。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不断地学会总结归纳,学会科学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掌握了学习化学的主动权,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顺利完成新课标下中学化学的学习。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县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邮政编码:74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