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萍湖北省竹山县职业技术集团学校442200
摘要: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育是历史课教学目标的最高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高要求,它是个体在养成和具备了基本的公民道德素质后在思想境界上的自觉要求和行为规范上的自我升华。一个优秀的负责任的历史教师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目标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目标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最高要求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一、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纳入职高历史课堂是历史课教学目标的最高要求
中学历史课由于其学科特点,即集知识性、趣味性、内容的广博性和宽泛性(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的演变等等人类社会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文化成果都属于其研究的范畴),历史学科本身的激励、引导和感召性作用等,使得该学科的教学目标多样化且深度、广度和高度不好明确。然而不论其教学目标如何多样化,深度、广度和高度如何难以把握,其对社会公民的教养和教化即对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则是毋庸置疑的。众所周知,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便是这种关系总和的整体。人类为了自身延续和生存的需要,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绎进程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各种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虽然这种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而深深地烙印着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特征,然而那些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有积极作用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却会随着社会文明的演绎而被历史积淀、传承和发扬光大,如西方的《圣经》、中华的《弟子规》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便是这种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最高要求,它是个体在养成和具备了基本的公民道德素质后在思想境界上的自觉要求和行为规范上的自我升华,也是历史课教学目标的最高要求。一个优秀的负责任的历史教师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目标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之中。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需要我们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纳入职高历史课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也要求我们要大力引导、鼓励人们做一个有修养、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古往今来的许多史实表明,“德”在个人成长、个人魅力和威望、民族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上的伟大。”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求知的欲望、稳重坚毅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和善待他人的优良品德等。中国古代教育子孙后代的名言也有“先成人后成才”的说法,即对子女的教育首先要保证其道德品质的优良,在先教会其做人的前提下再思其学问能力的培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德才兼备,德为先”的原则也突出强调了德的重要性,可见德与责任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德育诸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历史责任感的教育等,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有责任担当意识。由此可见,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纳入职高历史课堂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中职生的成长背景和毕业去向决定了对其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留守生、城市贫困家庭、父母忙于生意和工作或父母离异而无人管教的孩子,这些学生多是因贪玩无人过问、缺乏教养被大人小孩嫌弃、老师不看好成绩落后,久而久之自暴自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道德品行差,责任意识淡漠或者根本不知责任意识为何物,不知道作为家庭、社会和集体、国家一份子应该承担的责任。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工厂、踏入社会,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责任意识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影响着所在工厂和单位,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及责任意识的觉醒。同时,中外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是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中少年期(初中)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程度的动荡性。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因此,在初高中阶段,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而言,对职高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历史课堂大力培育职高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教材丰富的史实知识、典型的历史人物形象、经典的历史事件去引导、培育职高生社会责任感和优良思想品德的养成。
中学历史教科书收录有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其典型的道德品质、道德事迹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激励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是培育职高生社会责任感和优良思想品德的生动教材。如东晋祖狄为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少小就立志北伐恢复中华,闻鸡起舞,终成北伐著名将领。戚继光抗倭、林则徐禁烟等等都是敢于担当、勇负历史使命和责任、忧国忧民的举措。汉武帝刘彻深知作为君王的责任,为抗击匈奴,他未雨绸缪,准备多年,终于击败匈奴,拓展疆土,奠定了中华版图的基础;同时他在位时为华夏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周恩来立志报效祖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毛泽东青年时期就树立了为民族、为国家强盛而努力拼搏的远大抱负,他博览群书,通古论今,总结历朝历代兴衰的经验和教训,在国家和民族每次危亡的转折关头都能适时地提出正确的决策,领导中国共产党一步步走向胜利,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主权独立,并带领全国人民为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习近平为首的现任中央领导班子为实现国强民富的中华梦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推行反腐,为实现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而无畏地前行着。他们把责任视作为民服务的号令,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集体、民族、国家的强盛与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联,准确定位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并为之矢志不渝、终生奋斗。以史为镜,可知己任;以史为鉴,可借解惑之法。尽管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的阅读感知到这些信息,也能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然而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的描述、精辟的分析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价值观的朔造,责任感、使命感的培育无疑将事半功倍。作为职高历史教师,这一责任更为重大,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培养上,还体现在用经典人物、经典事例分析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体会到个人在家庭、集体、国家及社会中的角色、责任和使命,承担起自己在不同环境背景下与其身份角色相适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纲要》。
[2]《实现历史教育文本的人本教育》.公文易教育资源网。
[3]《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