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探析

马翠菊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747000)

GSNUXM17-20项目编号,校长基金项目,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MOOC教学模式对藏区大学英语教学路径的影响

摘要:“一带一路”是近年来国家重大商业规划,是连接沿线各个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谋略。建立与其他国家的沟通链接首要的是加深彼此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对语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是以此为背景,分析了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育

一.背景要求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提出要重新繁荣旧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设想,期望依托现有的与周边国家的双多边关系机制,已存的合作平台,与线路沿线的各国家实现政治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等五通发展,并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顺利施行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解决道路建设的理论问题还是战略推进问题,关键在人才。(周谷平&阚悦,2015)。因此,助力战略实施主要是综合性复合人才的培养。古陆上丝绸之路,由张骞出使西域为标志性事件,以古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直至中亚、西亚,历经很多民族地区。沿线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族地区的高校外语教育与国内其他地域相比,有其独特性。首先,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其次,民族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学生的母语是自己的民族语言。最后,民族地区接触外界时间晚,还没有彻底的解放思想。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当地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对高校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改革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二.现状及问题

首先,语种单一。旧丝绸之路涉及到的民族地区,主要是以回族,维吾尔族以及藏族为主的地域。据悉,例如,西北民族大学外语专业主要是英语,俄语,阿拉伯语,北方民族大学的外语专业主要开设英语、日语。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只开设了英语,新疆大学开设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学科。据不完全统计,民族地区的高校外语语种的开设与“一带一路”商业战略对高级语言人才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开设语种局限在世界通用语,俄语,等语言上,缺乏对其他外语语言的培养,不利于未来的政治沟通,商贸来往以及民间感情建立。世界著名的调查公司,麦肯锡调查证明,80%的企业高管将跨国合作洽谈的失败归结于人才的缺乏。(赵娜,李胜,2015)

其次,综合知识缺乏。民族地区高校外语专业课程开设更多的是注重语言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综合知识的培养。高校学制一般为四年,大部分民族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集中于外语基础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例如开设课程多为英语听力,英语泛读,综合英语等专注听说读写基础能力的培养的课程,而最后两年课程开设的目的多为目标语知识的深度教育,开设课程一般为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词汇学,英美文学等等。据统计,国际急需专业人才为工程建设,金融,法律等。因此,外语专业学生想要在毕业后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就不能仅仅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应该以语言为媒介,辅助其他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实现就业,同时助力经济发展。

再次,考评方式单一。民族地区高校的外语教育考核方式一般为两种: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无论以上哪种考核方式都很难满足对语言类学生的全面考核。语言是媒介,工具,因此更重要的是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因此考核方式也应该多元化。外语专业毕业生对口的就业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企业,将习得知识在现实中应用,其次是教育行业,因此无论是以上哪种行业,都不仅仅需要单纯的语言知识或者语言能力的某一方面,因此,高校在考核学生时也应该设置各种各样的考核机制,以测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母语的影响。基于高校应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总体要求,民族地区的高校学生也多来自于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高校学生除了会汉语外,大部分学生还以自己的民族语言为母语,例如,藏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外,与自己的家人等其他关系更为亲密的人进行交流时多用藏语进行交流。因此,这些学生的语言学习背景一般为三语。这种情况下,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就更为复杂,负迁移的情况同样也会增多,这就增加了这些学生的语言学习难度。其次,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地域,宗教以及自身的限制,对外界认知缺乏,视野也同样受局限,这对于外语类学生的学习也是很大的限制,更是弊端。因此这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更需要通过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其他的实践方式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对外界的认知水平。

三.建议与方法

通过以上的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在外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也正是教学发展研究的意义所在,更是教育助力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资料查阅,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的建议与方法:

首先,开设多语种教育课程。“一带一路”沿线有200多个国家,涉及百余种语言,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战略的“五通”,更好的建立沟通与连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通晓语言和文化,因此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丰富语种,培养更多的人才。其次,补充专业知识。在任何的人类活动中,语言都只是媒介,是重要的工具,因此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应用语言,所以丰富语言外的其他专业知识也就成了外语类学生的学习必须,让自己成为高端的专业人才,拓宽自己的就业道路,促进未来的职业发展。

再次,考评方式多元化。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开设的课程都应该依据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而教学的考核也是对培养目标的检测。因此,“一带一路”商业战略对外语人才提出的多元知识要求也应该是考核方式设置的变量之一。总体要求应该是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而非以往的“高分低能”毕业生。

最后,加强锻炼,减少母语对目标语学习的负迁移。从二语习得理论得知,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必定存在,尤其是母语与目标语体系差别大的情况下,这种负迁移的现象更严重。但二语习得的方法是模仿,因此,要争取更多的目标语语境下的锻炼机会,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阚悦“一带一路”战略人才支撑和教育路径,教育研究,2015,10.J

[2]赵娜,李胜看央企如何突破“一带一路”人才瓶[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28/c_11160

68272.htm.2015-08-16.

作者简介:马翠菊(1987-),女,河南商丘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747000,讲师,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