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谢家燕

谢家燕

“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它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吕淑湘先生也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自夏丐尊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语感”这一概念以来,不同的研究者对语感有着不同的界定。有的从哲学的角度加以界,定,“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觉的理解。”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界定的,“语感是对语言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有的从教学论角度加以界定的,“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有的从语言学的角度加以说明的,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方面,语感包括人对语言的结构模式和运用模式的掌握”,“另一方面,语感还是一个语言反应机制。”

1从范读中传达语感

凡是美感强烈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情感。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无法领会这些情感。此时,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范读时,首先要入情,将自己融入到文章的情感里,随着作者的情感而变化。通过眼神、表情、姿势等肢体语言和轻重、缓急、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把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达到传递语感的目的。如范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低沉而缓慢的语气将学生带入对周总理那无限哀思的情景中。如灵车的装饰,朗读语调应深沉,表情悲痛,给人以庄严肃穆感,让学生感到此时沉痛笼罩着人们的心灵,悲伤笼罩着全中国。当范读人们向灵车致敬、默哀的情景时,可抓住关键词:“随着指挥”、“顾不得擦”、“眼睁睁”,用庄重、悲伤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学生在朗读语气的感染下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敬仰、哀伤之中。教师的范读将学生的思绪和情感带入了一九七六年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场景,在学生的心灵和作者悲痛的心情之间建起共鸣的桥梁。

2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标准》具体目标第七条明确说明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规定:“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一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语感在言语能力中的核心地位。叶圣陶先生指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和词典是不够的。”这就告诉我们,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有所知,还要有所感。语感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一个人言语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有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培养语感,可以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课文中描叙性的生动语言,易于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而对这些画面的归纳和概括,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形成思想观点。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语感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这种“规范的语言实践”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读书,内化语言,感悟体验文本中丰富的内涵,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实践过程。语感训练应立足课堂教学,训练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准确性、逻辑性,体味语言文字的形象和情味。下面仅从课堂教学的层面,谈一谈自己培养学生语感的一般实施策略。

3.1创设情境,在富于情趣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语感。低年级学生往往通过感性认识获得表象,从而运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情境,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使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的儿童有身临其境之感: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

3.2在朗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扣读导悟,以读见悟,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教者努力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学生在课堂上以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纷纷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在阅读中得到思想的陶冶,个性的张扬,课堂成为各取所需、有滋有味的精神会餐。

3.3在拓展想象中理解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感。最好的“对话”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的“对话”。要“对话”,就必须亲历阅读过程,仔细地品读,直到能听到作者的声音,感触到作者的心灵,走入语言深处,有所感悟。语感训练应立足课堂教学,训练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准确性、逻辑性,体味语言文字的形象和情味。《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低年级学生要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语文阅读教材设置了艺术空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想象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爱把文本中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个劲儿地往自己的想象世界里拽,儿童插上想象的双翼,他们的眼前会呈现出鲜艳、瑰丽的画面。

作者单位: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镇第一小学

来源期刊

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