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

郭弘

郭弘(湖南省浏阳市中医院湖南浏阳410300)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两组均7天为1疗程。分别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改变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66.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间期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低分子肝素钙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2-0035-02

不稳定心绞痛(UAP)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我院于2007年8月~2010年9月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并设30例常规治疗作平行对照,结果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及纳入标准

临床诊断符合均符合2007年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和诊疗指南》[1]标准。

低度危险性(无高度、中度危险特征但具备下列任何一条):过去2周内新发CCS分级Ⅲ级或Ⅳ级心绞痛,但无长时间(﹥20min)静息性胸痛,有中度或高度冠心病可能;胸痛期间心电图正常或无变化;心脏标记物正常;

中度危险性(无高度危险特征但具备下列任何一条):既往心肌梗死,或脑血管疾病,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使用阿司匹林;长时间(﹥20min)静息胸痛目前缓解,并有高度或中度冠心病可能,静息胸痛(﹤20min)或因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年龄>70岁;T波倒置﹥0.2mv,病理性Q波;心脏标记物轻度增高(即cTnT﹥0.01,但﹤0.1ug/L)

高度危险性(至少具备下列一条):缺血性症状在48h内恶化;长时间(﹥2Omin)静息性胸痛;缺血引起的肺水肿,新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或原杂音加重,S3或新出现啰音或原啰音加重,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年龄﹥75岁;静息性心绞痛伴一过性ST段改变(﹥0.05mv),新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或新出现的持续性心动过速;心脏标记物明显增高(即cTnT﹥0.1ug/L)

纳入标准:

①:符合UAP诊断标准;

②:经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③:无抗凝及溶栓治疗的禁忌症;

④:经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的聚集、ACEI等药物应用),48小时无效或效果不佳。

1.2一般资料

按住院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其中低危组15例,中危组8例,高危组7例;年龄42-76岁,平均(59.70±8.82)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5.47±2.94)年。对照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其中低危组13例,中危组9例,高危组8例;年龄40-77岁,平均(57.27±8.91)岁;病程7个月-10年,平均(5.46±2.53)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性别、疾病分组、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低盐低脂饮食;吸氧;肠溶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公司);硝苯地平(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mgTid;消心痛(山西三晋药业有限公司)10mgTid。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低分子肝素钙(赛诺菲温莎公司生产)5000IU腹壁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7天。

对照组:基础治疗

1.4观察指标及方法

疗效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期、ECG的变化、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及有无出血现象。

安全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均查两组患者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7.0建立编辑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参考文献2[2]制定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

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50%~80%,ST段压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T波有倒置变直立;

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不到50%,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2.2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例(%)

注:经秩和检验z=-2.10,△p=0.035

表1:两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

2.3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Δ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1)两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间期、心电图ST段恢复及动态心电图缺血总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间期、心电图ST段恢复及动态心电图缺血总时间均有改变,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间期、心电图ST段恢复及动态心电图缺血总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4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比较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Δ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1)两组治疗前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对照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5安全性评价

两组治疗过程各有1例患者出现注射局部皮下瘀斑,其余患者均无出血倾向及皮疹等过敏反应,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查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3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一种常见临床类型,目前是由于冠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黏附、激活、释放相关因子并聚集,同时激活凝血系统,具有反复性和进行性特点,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使冠脉狭窄加剧,部分闭塞,出现心肌缺血加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症状,是冠心病的高危类型[3-4]。

现代低分子肝素钙是从普通肝素中衍生出来的片断,分子量为4000-6000,为凝血酶抑制剂,抗凝血因子Xa活性强,抗凝血酶a作用弱,与血浆蛋白和内皮细胞结合少,半衰期长,对和血小板结合了的凝血因子Xa亦有抑制作用,同时低分子肝素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能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具有轻度的扩血管作用[5],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改善心肌缺血、高凝状态和脂类代谢,有效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且低分子肝素钙不需血凝检测、停药无反跳、使用方便[6]。本研究中治疗组30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后无明显出血倾向,其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两项指标的变化等均优于治疗前。

综上述,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型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和心电图的改善均有明显效果,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35):1-14

[2]王艳宋艳琴.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临床研究.2010.23(3):203

[3]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283

[4]高方宾建平肖文星.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新医学.2004.35(9):520-521

[5]房溶娟何益平朱敏.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9):564

[6]陈顺平.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20(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