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教材“疑难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3

化解教材“疑难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刘春树

刘春树

摘要:《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文科课程,其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课程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如何解决这一综合性教材中的“疑难问题”是我们广大社会课程教师共同面对的课题。作为教师,要从时空的综合、教法学法的综合、校内校外的综合等几个角度去把握其综合性,以便高效解决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综合性;疑难问题;整合

一、疑难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指出《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文科课程。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促使学生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材按照课标“三主题”原则,尽量通过主题形式去建构、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的知识,以形成一定的历史与社会认知;融合各学科的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逐步培养他们能够合理地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去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教材突出综合性

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现了极强的综合性。如八年级《文明的起源》一章中涉及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早期国家的形成、告别野蛮等内容,把人类文明的几个主要发源地融洽地整合在一起。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以往我们学习时,知识的编排一般以点、线为主要方式,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美国史,中世纪史等,缺乏面、体的意识,而综合性教材的特点就是不求知识的深度,但求知识的广度与活度,这种强调“面、体”的编排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更高。

二、教师素质更重综合性

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对教师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在我们县的一次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中,我县叶花老师在讲授秦的统一进程时边讲边在黑板上就把战国七雄形势图画了下来,这对我们社政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已经不言而喻。2012年末,笔者有幸去宁波教育学院参加了省社会教师90课时培训,章玲老师的《世界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谢海波老师的《中国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专题讲座给我们这些地理知识的“门外汉”补充了一针“强心剂”,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地理知识。让笔者这个地理专业的门外汉找到了课堂教学的感觉(要知道,一开始在讲七上的地理知识时,笔者曾经把经线的指示方向和纬线的指示方向都讲错,至今感到非常羞愧。)在宁波海曙外国语学校聆听了教师们自编教材专题发言和吴斌老师《海曙商贸文化》,让笔者这个“井底之蛙”大开了眼界,才有点明白校本课程是怎么来的,该怎么去做。同时也能让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不足而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文化水平和增强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扩大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优化教学组织方式,平时应该关注时事,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问题有较敏锐的观察和正确的判断。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疑难问题的解决

尝试:课堂教学中合理整合教材,以充分体现课程综合性追求

本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有关内容相互联系的节点,凸显综合的意义。从不同侧面,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具体问题。大到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等全球关注的问题,小到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交往等人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跳出分科教学分年级教学的框框,特别要注意学科之间、各年段之间知识的合理渗透、融合,帮助学生借助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认识社会。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综合”: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进行综合;对某个事件或现象的分析、认识进行综合;对基本方法、技能和情感进行综合,让课程“综合运用”,特别是在我们九年级的复习迎考阶段,更能凸显其重要性和实用性。笔者在复习课阶段曾经尝试上了一节《走进美国》课,感觉不错,曾受到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在与教研室主任刘老师的交流中,他问笔者为什么要选择“美国”这个话题来尝试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合理整合教材,充分体现学科的“综合性”特点。笔者认为有三个理由:1.美国是一个大家熟悉和感兴趣的国家,选择它为话题比较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2.从内容上看,教材在初一提到了美国的自然环境和商品性农业,八年级讲了黑奴贸易、美国的独立战争、罗斯福新政,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涉及到美国的内容,九年级的“冷战”、“环境问题”、“和平问题”、“感受科技之光”、“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许多内容都与美国有关,更与我们今年的中考要求有关。从学科知识内容来看,美国的内容涉及到由七年级的自然环境到八年级的历史发展到九年级的当代社会,体现了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也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与现实问题的综合。3.从学习方法上看:通过分析地图、图表、图片、文字材料,学会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学习,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与技能,并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事件与现象——方法的综合与角度的综合。

所以,笔者认为选择“美国”这个话题比较能体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结合笔者的授课过程,为在处理教材层面体现、贯彻学科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合理整合教材可做如下尝试:

(1)古今相联

“读史”是为了“识今”,是为了展望未来。为此,平时的教学要与当年、当月、当今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如本人在设计《走进美国》第二块内容“崛起之路”时,选择了几个典型材料。首先,是美国的独立战争,简要介绍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主要贡献,作为美国崛起的第一步。通过新闻材料的分析还了解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其次,简述科技革命对美国的影响,美国抓住了科技革命的契机,发展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得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第三,介绍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介绍罗斯福对美国和世界的贡献,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美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大国的原因,又可以让学生了解著名人物对历史和世界的贡献和影响。第四,介绍了今日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形成今天“一超多强”的国际局面,说明了它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此同时,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对世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理应对治理环境负有更多的责任,由此导出了本课的第三部分:“大国的责任”,结合了《京都议定书》及多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把美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当今现实问题进行了综合,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无独有偶的是在去年12月县历史与社会新教师培训班初三社会教研活动中,我校叶春华老师的公开课《向科技进军》和三中叶小芬老师也是十分合理地整合了古今知识,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两堂课纵贯古今中外、一气呵成,取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而在这其中,对本学科教材的合理整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文理交融

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综合联系与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去年二中的陈建华老师的公开课中介绍埃及古埃及文明时,就引导学生进行金字塔的受力分析,从而理解为什么它会历经几千年而不倒,引出了那句古老的埃及谚语——“人类害怕时间,而时间害怕金字塔。”这样一个幽默的结论,让听课的师生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体会到古代埃及杰出的建筑艺术的魅力。

再如去年宁波鄞州区陈海云老师在宁波七中上《IT新城——班加罗尔》时讲到“请大家看孟买与班加罗尔的地形剖面图,因为孟买海拔只有10米左右,而班加罗尔海拔900多米。我们知道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就降低6℃的原理,所以,班加罗尔的全年气温比孟买低6℃左右。相比其它地区热浪滚滚,班加罗尔却是温度适宜,适合居住,有利于发展IT产业。”这样学生就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奥妙,突破了难点。

(3)文、史、地相融

文、史、地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而在教材文、史、地之间的交汇点也是很多的,笔者在设计《走进美国》第一板块内容就是“美国的自然环境”。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主要河流、气候类型等几方面来描述美国的自然环境。在描述位置时提示了学生思考美国的纬度位置与气温的关系,海陆位置与降水的关系;在描述地形特征时提示学生思考地形特征与美国冬夏常发生的灾害天气之间的联系;在描述气候类型时提示学生思考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学生形成普遍联系的观点。综合以上几个方面,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美国自然环境优越,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美国也利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起高度民主发达的商品性农业,从而为本课的第二板块“美国的崛起之路”作了极好的铺垫。

其次,古典文学(如诗词)更是与历史、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讲授八上第四单元第三课“农牧文化的交融”时可引用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词中提到的贺兰山恰恰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之一,而我国的季风区以农耕文化为主,非季风区以游牧文化为主,岳飞抗金反映了宋代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与议和中的碰撞、融合。像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挖掘与体现。

总之,“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反思和实践中逐渐将新课程的理想变成现实。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更有实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必将更快提高,我们的课堂必将插上美丽的翅膀,每一堂课,都将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任长松.课程综合化:概念、原则与多种设计模式[J].上饶师专学报,2000(2).

[2]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浙江省庆元县菊隆中学

邮政编码:32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