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环保资源渗透环保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环保资源渗透环保教育研究

詹关旭

重庆市长寿中学詹关旭

【摘要】环保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的重任。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利用乡土资源和媒体资源渗透环保教育;改变教学方法,开展课外实践以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环保;环保资源;教材;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543.48【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5-012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境意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中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结合高中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紧迫任务。如何把这种理念融入日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去呢?又该怎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研究。

一、充分收集“地域性环保资源”为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提供资料

1、依据教材收集相关环保资源。中学历史教材有许多与环保有关的显性的论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意识收集整理。如我国古代历朝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水利事业的发展,修建了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白渠、六辅渠等,这些工程既保证了农业的灌溉,又防止了洪水的泛滥,造福人民;1958年开始的以大练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使我国的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学历史教材有许多与环保有关的隐性知识,教师备课过程中要有意识挖掘。在蔡伦东汉改进造纸术,使用烂渔网,树皮,破布,麻头作为造纸原料,既降低了成本,又加强了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古人充分利用资源并且保护环境的思想。

2、结合本区的历史遗址、自然资源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的状况收集环保教育资源。长寿现有古代遗址18处,古墓葬66处,古建筑85处,石刻及石佛寺2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处,旅游点30余处,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在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的同时,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同样不可忽视。随着长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众多国内外企业和客商纷纷来长合资合作。英国BP、德国巴斯夫、法国达尔凯以及云天化、国际复合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长寿作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的重化工基地,其发展必然涉及到环境问题。

3、利用多种媒体,收集环保教育资源。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民众所接受,世界组织、各国政府和人民日益关注地球的生存和发展,当今世界各种媒体如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也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环保,报导环境污染的重大事件,介绍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关注这些媒体的资讯,可以收集到丰富的环保教育资源,为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提供生动、直观的素材。

二、采取多种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利用课堂教学,依托历史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现阶段中学生学习历史主要在课堂依靠教材进行,因此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依据历史教材收集有关环保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体方法有:①引导学生依据教材挖掘环保素材。由于历史教材上的环保材料并不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有意识的渗透环保意识。第一,尽量使用教材的图片和资料。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用蒸汽机的工厂》插图,漫天的烟雾能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进而联系到自身的生活环境,加强感性认识,感悟环保的重要性。第二,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处理人与环境较为合理的案例。如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时,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无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古代的科学思想,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思想。②引领学生用辩证的历史思维,从环保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比如讲到古代经济开发,时常涉及屯田垦荒,从秦汉到明清都不曾中断。教材对垦荒肯定的评价居多。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看待,大规模的垦荒,曾经使长城以北的许多地区和河西走廊沙漠化,导致一些森林消失、湖泊萎缩,笔者适时的联系当下中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等,做到历史和现实结合,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很有帮助。③改变教法学法,深化环保教育。历史新课程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突破课堂与社会的界限,让学生学有所用,充分发挥历史课堂的环保教育功能。在此基础上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回收利用,节能减排,这实际上就达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

2、通过作业和考试试题渗透环保教育。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笔者有意识在课后作业中和考试试题上出一些有关环保的材料。例如,在学习“两汉经济”后,笔者设计了“请你做导游”为主题的作业:“假如你是汉城的礼部官员,要带领来自外国的使团参观长安城,你如何从哪些方面向客人介绍长安城的情况吗?”。从学生作业反馈情况看,多数同学从从当时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介绍了长安城,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效果。在考试试题中,也借鉴了近年来的中考高考试题的模式,依据生态史观编写考试题。通过试题,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以学生实践为主体,学生走出校门就近进行实地考察。同学们通过采访、查阅资料,以主题班会、辩论赛、环保小报、环保小论文等形式组织调查家乡环境,并分析当地古今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为破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教学注重学生自己习得的过程,从而帮助其形成感同身受的环保意识,进而从真正意义上感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对长寿湖水质的实地考察,了解了长寿湖的污染源头,自觉保护家乡的自然环境,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并自觉参加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

三、研究的效果及建议

1、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认识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采取办板报、写文章、写环保小论文、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宣传环保。部分同学积极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开展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同学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为建立美丽中国而努力。

2、建议将环境教育融入课程与教学目标之中。历史学科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所反映的是人类发展进程的方方面面,涉及的是多个领域。因此,历史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联是非常紧密的。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将环境教育融入历史课程的编写,是历史课程综合化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项。环境教育融入历史课程,可以采取多种类型。但不论采取哪一种类型,都必须符合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等特点,将环境教育作为一个体系贯穿于历史教学中。这样做,可以加深历史与环境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深化历史教学的内涵,体现出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历史课程目标的制定者、历史教材的编写者给予高度重视,并在课标与教材的编写上潜心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