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研室如何抓校本教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28
/ 3
[摘 要] 校本教研不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也是学校以外的县级教研机构的事情。县教研室如何抓校本教研?我县教研室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总结出大课题带动、小课题深做、常规教研夯实的三级助推策略,并继续实践着,不断发展着。
  [关键词] 大课题;小课题;常规教研
  
  校本教研不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也是县级教研机构的事情。我们一定不能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以校为本”。实际上以校为本的教研主要是指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学校的人、事、物、观念等。也就是说,只要研究的对象或内容是“以校为本”的,那么不管研究者是谁,不管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都可称之为校本教研。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总结出县教研室抓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即大课题带动、小课题深做、常规教研夯实的三级助推策略。
  
  一、大课题带动策略
  
  大课题指县级以上课题(包括县级课题)。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推行新课改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我县教研室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和全县教育科研实际,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为历史使命,站在改革的前沿,思考着如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如何提高学校发展“含金量”等问题,最终确定,利用“大”课题研究整体拉动全县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首先在参考相关资料和其他区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大部分学校都是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巫山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巫山县教育科研管理手册》、《巫山县教育科研评价意见》、《巫山县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及个人评选奖励办法》、《巫山县课题申报操作要求》等规章制度,力争以最短的时间走上规范的教育研究之路。其次是筹备县级课题的立项申报。我们在深入学校发放问卷并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理出了切合我县实际的50个课题供学校申报时参考,这些课题主要有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学校发展、学法研究、教育管理等几类。在精心准备和广泛宣传之后,学校开始立项课题的申报。在完全中小学不足一百所的贫困农村县,首次收到申报立项课题136项,这是始料不及的。学校的这种课题意识来之不易,本着保护学校积极性的原则,我们对全部申报的课题逐项进行细致评审,包括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是否基于学校和教师的真实情况,课题的大小以及课题的大小与该校的研究实力是否匹配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详细的评审意见,通知学校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修改成熟以后,全部予以立项。再次是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大量的管理工作。对过程的管理我们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即培训与观摩相结合的原则,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反馈与咨询相结合的原则。由县教研室骨干教研员或者县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每学期对立项课题的主持人或者主研人进行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并组织课题人员到课题研究搞得好的学校开现场会,进行现场观摩;定期不定期地对全县立项的课题进行检查和指导,督促学校树立课题绝对不能只立不研的观念,逐步体验研究方法;要求学校每月报送一次过程资料,在报送过程资料的同时陈述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咨询,县教研室安排人员当场解答或在集体会诊之后予以解答。最后是结题工作。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改进实践、提升教师、发展学校。经过酝酿,我们认为结题工作既不能损伤学校的积极性,又必须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因此,应该达到既鼓励又严格的双赢要求。于是我们采取了按时结题与延期结题并重的灵活方式。经过会议评审和通讯评审,达到预期研究目标,能够按时结题的大约占50%;不能按时结题的,在评审组提出再研究意见的基础上延期结题,根据实际情况有延期三个月、六个月甚至一年的,这些课题最后都以较高的质量结题,结题率最终达100%。
  大课题带动策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营造了教研氛围。 氛围很重要,它来之不易,一旦来了,就预示着可持续发展。不少学校反映,在课题研究之中,许多教师都能对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就是氛围,这就是我们所期盼的无形的成果。
  二是使教师们有了研究意识。 经济、文化和教育的落后,使我县的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了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匠人气,没有“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追问习惯,缺乏研究的意识。通过课题研究,不少教师有了研究的意识,我们认为这是质的飞跃,是最大的成果。比如,对教材中某一项具体的内容,不少教师有了“编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项内容”、“这个内容能够发挥一些什么功能”、“为什么要把这项内容设置在这个地方而不设置在别的地方”、“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而不以别的方式呈现”等思考,而这些思考最能说明教师确实有了宝贵的专业研究意识。
  三是推动了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仅仅是课题研究,但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并促进了学校的整体研究。通过几年大课题带动策略的实施,以校为本的多内容、多形式、多层级、多主体研究逐渐蓬勃开展起来。
  
  二、小课题深做策略
  

  大课题涉及的学校虽然不少,但涉及的教师比例不可能很大。因为大课题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要求较高,形式规范,程序较多,实施起来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而且在几年的大课题实施当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一些学校贪大求全,教研过程华而不实,甚至弄虚作假。作为县级教研机构,必须以敏锐的视角洞察问题,以犀利的眼光看准问题,然后以科学和智慧的态度及时解决问题。经过慎重思考和论证,我们提出了小课题深做策略,认为该策略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大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课题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做的研究,可以把广大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调动起来,以研究的姿态进入工作,自己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决定,在扬长避短,继续做实、做深大课题的同时,提倡、鼓励、号召广大学校和教师都来做小课题研究。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小课题主要来自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真实而又有一定价值的小问题。也有少量小课题是大课题即县级课题的子课题,当然这些子课题也必须适合不同教师的工作实际。小课题研究的主体是问题的提出者。它的直接价值取向是改进实践,而不是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解决小课题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即首先是发现并提出实践中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再把方案拿到实践中去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程序比较简单,教师们容易掌握和操作,而且前两个程序可以是隐性的,即存在于研究主体的心中,第三个程序可以独立进行,只有第四个程序一般来说应该用文字呈现出来。这样,一是可以促使教师不断积累和进步,二是可以供他人借鉴。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化,也可以把整个研究程序分别用文字描述出来,但文字不能太高、太多,实用即可,让教师说真实的、自己的、简单的、有依据的话就行,不说空话、假话、套话。
  为了使小课题深做策略落到实处,除了要求学校特别加强过程管理外,还要特别强调三点。
  一是学校要加强小课题的规范管理。 不管是在学校立项,还是在教导处、教科室或者教研组、年级组立项,不管是一个人研究的课题,还是几个人合作研究的课题,学校都必须郑重其事、像模像样地进行规范的管理,否则研究就可能落不到实处,只停留在喊口号、做样子的状态。我县教研室指导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小课题管理与实施办法,尤其是过程管理办法。二是特别强调选题的合理性。 我县教研室要求学校在论证课题的时候,务必注意课题的真实性,即一定要是教师自己实践中的问题;务必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即问题一定要适合教师的个性、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务必注意问题的大小,只有小了,研究才可能深入有效,当然也不能小到失去研究的意义,这个“小”的标准就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是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研究目标课题,这就需要学校准确把握这个度;务必注意问题的价值,即这个课题应该能够改进教师的工作。
  三是特别强调研而有果和对成果的实践性鉴定。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没有结果的研究可能长期原地踏步而无深化,最后不了了之。对成果的鉴定,我县教研室要求并指导学校要将论文与实践进行对照,即研究者通过研究是否真的转变了教学行为,是否优化了教学实践,否则研究就可能是不深入的,就可能意义不大甚至是虚假的。
  在教研室的宣传、发动、组织、引领、指导、管理下,我县的小课题研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三、常规研究夯实策略
  如果说大课题研究是少数教师可以做的,小课题研究是多数教师可以做的,那么常规研究就是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而且应该做的。何谓常规研究?说白了就是没有上升到、没必要上升到、可以不上升到、不愿意上升到课题“高度”的研究。它的主要研究形式是思考,价值指向依然是改进实践和提升专业素养,其静态的成果形式是多样的,比如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日记、课例分析、说课材料、讲座稿件、评课文字等。这些研究看起来形散,但都由“研究”之魂凝聚着。教师其实就生活在常规研究之中,如果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其成长的速度将会更快。
  我县教研室除了对学校常规教研进行指导和督促外,重点从以下几个途径夯实校本常规教研。
  一是每学期一个教研活动月。 我们规定每年的三月和十月是全县的教研活动月,以此推动全县教研尤其是常规教研的开展。根据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每个教研活动月我们都制定了切合我县实际的指导意见和活动方案,学校根据我们的意见和方案,再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操作细则。我们的教研月已经形成长效机制,全县常规教研水平也随之逐步提升。
  二是教材、教法、研究培训。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由全县骨干教师代表参加的教材、教法、研究培训,主题是怎样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法,怎样搞教学研究。培训讲求实在,追求实效。县级培训以后,再由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返校后进行二级培训。这种培训对县教研员自身要求较高,所以教研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且要不断收获研究成果,否则教研员的培训就达不到令教师信服的水准。

  三是命题集中辅导。 县教研室逐步下放命题权,意在迫使学校和教师对教材(包括大纲、课标)进行深入研究。因为我们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钻研教材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每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之前,我们就分学科对教师代表进行命题培训,结合教材对命题要求、方法和技巧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辅导。再由这些教师代表对全县所有命题教师分学校进行培训辅导。调研考试结束后,再组织由命题人及学校教导主任参加的县级命题交流会。根据考试的效果和师生的反映,对每一张试卷都进行评价,剖析其优缺点。随着对命题者的不断磨练,其专业技能不断成熟,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四是赛课送课。 课堂是根本,教研无论怎么“研”,最终都应该回到课堂上来,一切都应该在课堂得到印证和落实。为了促进和推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县教研室对每个学科每年组织一次县级赛课,要求参赛选手必须是层层选拔推荐出来的。这样每年的赛课实际上就达到了教师人人参与,全面推动校本教研的效果。优秀选手和优质课都是珍贵的资源,所以每次县级赛课结束后,都由教研室组织,学科教研员负责,带领优秀选手将自己的获奖优质课送到有特别需要的相对薄弱的学校,并进行说课、评课交流。
  五是优秀论文评选。 论文撰写是教师成长的不可忽视的途径,更是校本教研尤其是常规教研的推动力量和提升手段。真实、有用是我们评选论文的重要标准。我们强调论文的实践指导价值,所以,经常有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文章获得好的等级。优秀论文评出来以后,我们再遴选其精华编辑成册,发放到各学校,让这些成果发挥指导作用。教师们对这些源自身边的“土”成果倍感亲切,而这亲切的本身就保证了成果发挥作用的必然性。
  无论是大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还是常规研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是等同的。从理论上说,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三级策略的助推顺序应该是先常规研究,再小课题研究,再大课题研究,而实际我们抓管的顺序却恰恰相反。实践证明,这种抓管的顺序是符合我县实际的,我县的教育研究也因此不断走向深入。现在,三级助推策略并驾齐驱,使我县学校内涵不断提升,教师素养不断提高,教育实践不断改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