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前期研究工作,我们认为存在如下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研究设想。
3.1 实验设计方面 首先,实验使用机器型号不一,传统煎药方法也很难统一,导致结果无法互相印证、比较。其次,对煎药机煎药效果持肯定意见者,其实验中煎药机煎药的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绝大多数与传统煎药相同,而根据我们课题前期对北京12家医院、9个连锁药店的调研,由于受煎出药液量的限制,煎药机煎药实际加水量往往不能等同手工煎药;煎煮次数也均为1次,不同于手工煎药的2次或3次;目前大多由电脑控制煎药温度与时间,而煎药时间与药物剂数、剂量和加水量有关,也很难同手工单剂煎煮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对煎药机煎药效果持否定意见者,其实验中煎药机煎煮次数均为1次,但传统煎药方法与实际也有差异。第三,实验中对可能影响煎药效果的其他因素,如砂锅规格、火力控制、滤材、无纺布袋等描述不够详细,难以严格控制,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建议实验应首先规范传统煎药的工艺条件,挑选目前有代表性的煎药机,由专业人员按照煎药机使用说明书或统一的操作规程,甚或实践中优选出的方法进行煎药,然后进行比较,以提高结果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与可信性。
3.2 研究对象方面 前期实验研究单味药多,研究复方少,而临床用药多为复方,且煎煮中可能发生的变化与单味药也不同,煎药效果的比较应主要针对复方。在选择进行比较研究的复方时,应先着眼于临床常用、有代表性的经典方剂,以提高研究的社会效益。临床处方因人而异,所含药物种类性质也不同,煎药机作为一种新的煎药方法很可能不适于所有的方剂,为保证临床疗效,还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比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些改进措施(另文报道)。
3.3 观测指标方面 前期实验多局限于某味药、某几味药中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煎出量的比较,推测其差异可能引起疗效差异,缺少药效学实验和临床验证。建议在理化指标比较的基础上,增加这两方面的实验研究。
3.4 未涉及但值得研究的内容 煎药机高温(大于100℃)、高压(大于0.1 MPa)煎煮药物,会造成一些有效成分分解失去活性,如大黄、番泻叶、牵牛子的泻下成分,钩藤的降压成分,促消化药中的酶、挥发性成分中一些不稳定成分等,因此温度、时间控制非常重要,需要进行不同温度、不同时间药液中有效成分的比较以指导不同药物的煎煮。密封后可长期保存的药液尽管卫生学要求合格,但大量水的存在是否影响有效成分的稳定性也值得研究。
总之,中药汤剂煎煮的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但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逐步走向现代化,用煎药机代替人工煎煮中药的改革也不例外,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究。
【参考文献】
[1] 芮春兰,王 龙.GNG中药抽出机与传统方法制备汤剂的比较研究[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0,8(4):35.
[2] 马传江,李晓英,杨 斌,等.中药汤剂三种不同制备方法的比较[J].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4):239.
[3] 金仁达.中药煎药机对中药有效成分溶出的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1999,13(2):41.
[4] 欧阳荣,彭 懿,刘绍贵,等.四种中药的直火单煎与机煎单煎液的质量对比检测[J].中国药业,2001,10(3):48.
[5] 梁卫青,郑军献,浦锦宝,等.煎药机煎药与传统方法煎药煎出率的比较[J].浙江中医杂志,2005,9:404.
[6] 李毅民,许丽雯,章崇仪,等.机器与传统方法煎药效果的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1):697.
[7] 贺 鹏.煎药机代煎汤剂可靠吗[J].保健医苑,2004,4:31.
[8] 陈怡和,张崇宁.砂仁挥发油提取条件初探[J].中成药,2000,22(5):389.
[9] 刘林娜.常压与高压煎药机制备汤剂的质量对比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9):800.
[10] 王 敏,周洪波.两种煎煮设备煎出液含量的测定比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4(1):36.
[11] 李学林,陈天朝,张晓东,等.不同煎药方法对中药煎药质量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4,45(1):71.
[12] 贺祝英,吕海涛,曹佩雪.葛根芩连汤不同制法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22(9):518.
[13] 杨 凌,包 玮.煎药机煎药与传统方法煎药的煎出率比较[J].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5):410.
[14] 张晓燕,姚国新,吴金虎,等.两种方法制备黄连解毒汤中小檗碱含量的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