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复发状况,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商丘市立医院收治的175例HBV患者,均采用医院自制调查表收集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达到停药标准后停药,停药后继续随访48周,记录患者复发情况,将全部可能的因素纳入,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HBV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复发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75例HBV患者,经治疗及停药随访期间共有68例发生停药后复发,复发率为38.86%;初步比较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基线资料后,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各个指标分别作为协变量进行单项回归分析,后将全部资料纳入同时作为协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乙肝e抗原(HBeAg)阴性、饮酒史、治疗前HBV DNA载量及停药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水平过表达均是HBV患者停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HBV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复发与HBeAg阴性、饮酒史、治疗前HBV DNA载量及停药前HBsAg定量水平过表达有关,可针对上述因素,在抗病毒治疗期间为患者实施合理的干预,以减少停药后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肺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效果等,探讨婴儿CMV肺炎的临床与诊治特点、提高临床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本院南沙分院儿科及新生儿科收治的40例婴儿CMV肺炎。并分别对其治疗前后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影像学等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汇总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血CMV-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及血CMV-DNA;影像学资料包括胸部平片、肺部CT和头颅核磁共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病变筛查等;并在肺炎的基础治疗下均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40例患儿中,男性20例(50.0%),女性20例(50.0%);年龄1~6个月有37例(92.5%);春季发病5例(12.5%)、夏季12例(30.0%)、秋季13例(32.5%)、冬季10例(25.0%)。临床表现为咳嗽38例(95.0%)、发热6例(15.0%)、喘息10例(25.0%)、呼吸困难5例(12.5%),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有17例(42.5%)。所有患儿均接受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治疗后血常规、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明显改善,血CMV-DNA定量治疗后显著降低[(0.058±0.021)×103拷贝/ml比(12.400±7.030)×103拷贝/ml](P<0.05),血CMV-IgM抗体转阴率为95.0%(38/40),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发现婴儿CMV肺炎主要发病年龄为6个月以内,主要发病季节为夏秋冬季;主要症状为咳嗽、喘息和发热;合并肺外器官损害最常见的有肝脏和血液系统,少数有听力、视力和脑发育的损害;CMV感染的治疗首选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疗效好,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开展深入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本地区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的10000名健康居民,对其进行乙肝病毒的诊断检查,将其结果设置为参照组。实行一年的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后,随机选取本地区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的10000名健康居民,对其进行乙肝病毒的诊断检查,将其结果设置为研究组。结果:通过积极防御可以明显降低本地区居民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结论: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数量,在行预防控制措施后有了明显的下降,证实了当前相关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率,可以在不同地区进行适当调整且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HBO)治疗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病毒性脑炎(VE)患儿临床症状、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β内啡肽(β-EP)及脑电图(EEG)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3例VE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HBO联合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清NSE、MBP、β-EP、肢体功能评分、EEG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的8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呕吐、头痛、昏迷、惊厥等症状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SE、MBP、β-E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EG异常率19.05%,低于对照组的39.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功能运动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辅助治疗联合功能康复训练能有效缩短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提高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降低血清NSE、MBP、β-EP水平和EEG异常率,促进患儿神经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脑卒中患者后遗症期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分别回顾调查医院内2016年10月到2019年2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积极回答患者疑问等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后遗症期康复护理。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四肢简化Fugl-Meyer量表评估实验组和对照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上肢及下肢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上肢及下肢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后遗症期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国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研究领域的文章进行分析,了解发文情况和研究重点,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方法以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检索有关耳穴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1995年1月—2020年11月,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结果共纳入402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371篇,学位论文31篇。1995—2020年有关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文献年平均发文量16篇,文献数量从2008年起增多;第一作者分布于我国23个省、4个直辖市、3个自治区,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地域是广东、浙江和江苏;研究机构中综合医院居多,占50.7%(204/402);期刊发表以中医药类和医学综合类杂志为主,护理类期刊仅占总发文量的10.8%(40/371);平均每篇论文被引次数为6.36次,低于国内论文平均被引8.14次;文献中80篇(19.9%)论文受基金资助,相对集中在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失眠及抑郁,常用的主要穴位有神门、皮质下、心、交感、肝、肾等。结论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正逐渐受到重视,主要研究地区为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团队合作有待加强,文献数量以及学术影响力较低,论文质量有待提高,论文基金资助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重点治疗方向为便秘、失眠、抑郁3种脑卒中后遗症,耳穴疗法结合其他疗法的应用为研究的主要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为研究期,期间纳入6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两组,前组施以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后组施以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中,观察组(96.67%)高于对照组(80.00%),(x2=4.0431,p=0.044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FDIP评分、FDIS评分)、面部神经功能Sunnybrook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改善患者颌面功能,提升生活能力作用明显,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最终的病症处理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方法:选择116例符合本次调查研究各项指标的患者,参与到本次的实验研究当中来,这116例患者均患有脑梗塞病症,并在治疗后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后遗症。其中一半患者将采用常规的治疗手段来进行西医治疗,另外一半的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医学研究者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与探讨。这两组患者均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结果:相比较单独使用西医治疗方式进行脑梗塞后遗症治疗的患者而言,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脑梗塞病症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有效性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数据显现上,均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脑梗塞后遗症的治疗上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这类治疗方式值得进行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