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分型的方式来对副溶血弧菌流行优势型、溯源、亲缘关系等情况进行分析,给感染源追踪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此次收集了食品来源VP607株,病人和食物中毒VP480株,对这些菌株进行了血清分型,并采取了PFGE基因分析和ERIC基因分析,对感染源追踪,了解其溯源和亲缘关系等情况。结果来自食品来源的607株菌株共分成了10个血清群,有30株无法进行分型,分型率是94.64%,06群和05群为流行优势株;来自病人和食物中毒的480株菌株分成了6个血清群,03群为流行优势株。海产品VP分成了PFGE型29个,病人和食物中毒菌株PFGE型为12个。261株不同来源的VP分出42个ERIC基因型。结论采取不同的分型方式来进行VP分型有不同的结果,各自的分型都有其特点,基因分型是具有最高敏感度,最高特异性,最高分辨率的分型方式,临床中对副溶血弧菌溯源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更好的针对用药治疗。

  • 标签: 血清学分型 PFGE分型 ERIC分型
  • 简介:为了检验改进方法的实用、重复性及检验结果的可靠,先后采取不同海鱼样品严格按照改良方法步骤进行检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样品:采用体表涂抹法,先后从市场采取带鱼样品33份、偏口鱼12份、鲃鱼8份、香支鱼5份、快鱼5份。1.2方法重复性检验:从分离鉴定出的副溶血弧菌中随机抽取30株,用改进方法进行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改良方法 方法重复性 涂抹法 阳性菌株 毒力
  • 简介:目的探讨悬浮红细胞、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保存期末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内控标准的制定。方法使用邻-甲联苯胺法在冬夏两季分别对悬浮红细胞、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各50例保存0、21、35d后的上清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冬季悬浮红细胞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保存0、21、35d的游离血红蛋白值(g/L)分别为0.11±0.05、0.54±0.12、0.62±0.17和0.17±0.15,0.73±0.16、0.82±0.21;夏季悬浮红细胞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保存0、21、35d的游离血红蛋白值(g/L)分别为0.15±0.06、0.62±0.11、0.88±0.15和0.21±0.16、0.76±0.15、0.97±0.17。结论制定悬浮红细胞类制品溶血指标的内控标准非常有必要,有利于血站开展对该类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

  • 标签: 悬浮红细胞 溶血 质量控制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分析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选择合适的血液进行输注,防止出现迟发型溶血输血反应,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保障。方法应用经典抗人球蛋白法对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标本进行抗体鉴定,分析特异性。结果在患者血清中检出IgM合并IgG性质抗-E抗体,效价为IgM32、IgG128。结论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阳性标本进行抗体鉴定,首次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Rh抗原分型(CcEe)检测,对保证患者临床输血安全、降低溶血输血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同种异体反应 抗体鉴定 Rh抗原分型 迟发性溶血型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2015年10月7日,涟源市蓝田街道办事处日升村发生一起农家丧宴引起的细菌食物中毒1事件,临床症状以腹泻、腹痛、呕吐、头晕、头痛、发热为主。涟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立即出动应急机动队进行调查处置。经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和实验室检验,判定为一起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源性致病菌暴发疫情。报告如下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调查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嘉兴市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63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分布、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携带以及ERIC-PCR分型研究。结果食物分离株tdh和trh均为阴性,患者分离株大部分为tdh阳性trh阴性;血清型和ERIC-PCR型别,食物分离株分布较为分散,而患者分离株70%的血清型为O3:K6和80%的ERIC-PCR型别为1型。结论食物分离株和患者分离株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不同,血清型和ERIC-PCR型别,食物分离株较为分散而患者分离株较为集中。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 毒力基因 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PCR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我院2016年3月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溶血尿毒症孕妇,入院时孕39+2周,根据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结果以及术后情况诊断为溶血尿毒综合症;胎盘早剥;DIC;hellp综合症;中度贫血;重度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孕39+2周头位剖宫产壹活婴;代谢酸中毒。通过手术、正确抢救及合理护理,成功分娩,有效改变怀孕结局。

  • 标签: 妊娠 溶血 尿毒症 护理
  • 简介:为建立食品中副溶血弧菌(VP)的PCR检测方法,选取tl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该引物对14株从国内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经传统方法验证)和30株非副溶血弧菌进行PCR扩增,并用此方法对人工污染食品进行检测.扩增片段表现出极好的特异性,对人工污染的冷冻虾仁、沙丁鱼的检出限为10CFU/g,且与传统方法结果吻合.该方法适宜于食品中副溶血孤菌的检测.

  • 标签: 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 PCR技术 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患者,男,14岁。入院前5d接种过麻疹疫苗,于2010年6月10日因面黄、乏力、皮疹、紫癜、酱油色尿且尿量少入院。体检:T36.8℃,P60次/min,R18次/min,BP130/8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差,发育正常,皮肤黄染、

  • 标签: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血浆置换术 互助献血
  • 简介:本文报告1988年从苏联进口鳕鱼中首次检出副溶血弧菌两株。作者按着卫生部制定的海产品微生物学与副溶血弧菌检验规程,采集进口鳕鱼样本,经进行增菌培养、分离培养、生化鉴定、0/129抑制试验、G+Cmol%测定及动物试验后,鉴定为副溶血弧菌。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溶藻性弧菌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依据国家标准法GB4789.7-201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弧菌检验》优化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方法,然后对样本进行盲样检测。结果:编号为xj01盲样未检出副溶血弧菌,编号为xj02盲样检出副溶血弧菌。结论:本研究优化的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方法可以准确检测食品中的副溶血弧菌。

  • 标签: 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 检测方法 优化 验证
  • 简介:摘要遗传肝病是儿童期肝病的重要病因,基因检测已成为重要诊断手段。了解儿童常见遗传肝病的临床特征,对遗传肝病的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答:由于如今癌症的发病率高和诊断技术的进步,常在一家几代人中相继、甚至有同时被发现患有癌症的情况。因此癌症的遗传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的说法是癌症不是遗传疾病。当然并非绝对,比如大肠癌有一部分是由大肠息肉症演变而来。而这大肠息肉症中有的是遗传的,

  • 标签: 遗传性疾病 癌症 大肠息肉 诊断技术 发病率 大肠癌
  • 简介: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写了篇作文给父亲看,想叫他帮助改改。父亲接过来一看,说:“不行,怎么写得这么别别扭扭的?我看你像你妈,作文很差。”原来父亲和母亲是高中同学,父亲自然知道母亲的底子:她外语很好,但作文较差。于是,他就在

  • 标签: “家族遗传性” 家庭教育 教育观念 教育方式 负面影响
  • 简介:每周一次失眠属於睡眠一般.而每周多次失眠,甚至每天失眠’就属於睡眠差,或者失眠症了。芬兰科学家跟踪调查了1.25万例成年双胞胎後发现,同卵双胞胎中失眠者情况的相似程度大於异卵双胞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标签: 失眠症 遗传性 异卵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 跟踪调查 相似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并自身免疫溶血贫血及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3月24日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并自身免疫溶血贫血及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主要护理要点:针对发热和并发症的护理(低体温、休克);积极做好系统损害的监测与并发症的防护,包括防止溶血加重及输血后并发症的预防;预防出血及弥散血管内凝血的观察与防护;肾功能的监测、评估与并发症的预防;呼吸衰竭的护理与并发症的预防及用药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呼吸衰竭纠正,无溶血加重、出血、弥散血管内凝血及肾功能衰竭,多次复查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血清铁蛋白正常,病情平稳出院。结论针对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个体情况进行系统损害的监测与并发症的防护,准确的评估和观察病情,采取有针对的防护措施,是降低系统损害、并发症发生和护理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护理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噬血细胞综合征 系统性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并自身免疫溶血贫血及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3月24日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并自身免疫溶血贫血及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主要护理要点:针对发热和并发症的护理(低体温、休克);积极做好系统损害的监测与并发症的防护,包括防止溶血加重及输血后并发症的预防;预防出血及弥散血管内凝血的观察与防护;肾功能的监测、评估与并发症的预防;呼吸衰竭的护理与并发症的预防及用药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呼吸衰竭纠正,无溶血加重、出血、弥散血管内凝血及肾功能衰竭,多次复查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血清铁蛋白正常,病情平稳出院。结论针对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个体情况进行系统损害的监测与并发症的防护,准确的评估和观察病情,采取有针对的防护措施,是降低系统损害、并发症发生和护理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护理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噬血细胞综合征 系统性损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遗传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一种罕见的系统血管性疾病,主要症状来源于动静脉吻合畸形,表现为反复的鼻出血、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动静脉畸形,可合并严重的并发症。然而,由于HHT患者发病年龄和表型变异大,临床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存在困难。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见的致病基因包括ENG、ACVRL1和SMAD4,这几种基因的突变和90%以上的患者发病有关。随着对HHT分子致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基因检测成为HHT辅助诊断的工具。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不仅可以确认临床HHT的诊断,并可对其进行分型,通过家系成员基因筛查和遗传咨询,明确无症状感染者、高危个体以及非高危个体。本文将对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在HHT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及明确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为其广泛应用提供相应准则。

  • 标签: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基因检测 遗传咨询 血管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