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活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就诊的9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电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rTMS,均于治疗4周后评估效果。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4周的认知功能;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4周的运动功能;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并比较两组的活动。结果两组治疗2、4周的MMSE、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F=449.257、1253.708,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F=191.573、695.921,P<0.05)。两组治疗2、4周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F=352.897、16.370,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F=140.688、152.353,P<0.05)。治疗4周后,两组的σ、θ较治疗前降低,α1、α2、β1、β2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的σ、θ低于对照组,α1、α2、β1、β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更利于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活动,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且可大幅提升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利于良性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恢复期 电针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注册法和全身麻醉在机器人辅助深部刺激术(DB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9月至2021年3月应用机器人辅助DB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15例。患者均为双侧电极植入。根据注册方法和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注册局部麻醉(简称局麻)组45例、改良注册局麻组100例、改良注册全身麻醉(简称全麻)组170例。比较3组患者的注册误差、手术时间、电极植入误差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315例患者中,选择丘脑底核靶点204例,苍白球内侧核靶点111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种类及治疗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注册局麻组、改良注册局麻组、改良注册全麻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1±0.7)h、(1.5±0.6)h、(1.0±0.4)h,注册误差分别为(0.82±0.24)mm、(0.28±0.05)mm、(0.26±0.04)mm,电极误差分别为(1.02±0.36)mm、(0.67±0.21)mm、(0.52±0.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15例患者共发生微电极相关出血2例(0.6%)、二次植入电极2例(0.6%),均为常规注册局麻组患者。结论随着机器人应用技术的改进,其辅助DBS电极植入的精准性、安全性及植入效率均相应提高。

  • 标签: 深部脑刺激法 机器人 脑疾病 电极,植入 麻醉,全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替高汀对全身麻醉深部刺激(DBS)术后苏醒期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全身麻醉下行DBS手术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55~85岁。根据患者是否应用罗替高汀贴剂协同用药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罗替高汀组(n=21)和罗替高汀组(n=2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苏醒期间肌张力、吞咽功能、唾液分泌的分级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罗替高汀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分别为(20.3±2.6)、(30.6±3.1)、(46.4±3.9)min,均短于非罗替高汀组的(29.0±5.8)、(42.6±10.0)、(63.0±18.9)min(均P<0.05)。罗替高汀组术后肌张力、吞咽功能、唾液分泌分级[M(Q1,Q3)]分别为1(1,2)、1(1,2)、1(1,1)级,均低于非罗替高汀组的2(2,3)、2(2,2)、2(1,2)级(P=0.001、0.002、0.011)。罗替高汀组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3/21),低于非罗替高汀组的42.9%(9/21)(P=0.040)。结论罗替高汀贴剂有助于提高患者DBS术后麻醉苏醒期的恢复质量,减少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全身麻醉 罗替高汀贴剂 脑深部电刺激术 恢复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在深部刺激术(DBS)中对提高电极植入精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DBS治疗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应用DBS治疗患者42例(84侧电极),为未矫正组,术后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并应用公式分别计算电极在X、Y、Z轴的偏差距离以及电极偏差值ΔP,并制定相应的靶点矫正规则;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纳入的19例患者(36侧电极)均参照此矫正规则进行靶点矫正,再行DBS治疗,为矫正组,术后复查头颅CT,并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后计算ΔP。将电极偏差程度按照ΔP≤1 mm、>1~2 mm、>2~3 mm和>3 mm进行划分。将电极植入靶点后无需术中调整定义为第1次穿刺成功。比较两组患者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ΔP以及电极偏差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均未见脑梗死或脑出血。未矫正组左侧ΔP为(1.6±0.9)mm,其中X轴向内移(0.1±0.9)mm,Y轴向后移(1.0±0.9)mm,Z轴向上移(0.5±0.5)mm;右侧ΔP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1.2,2.2)mm,其中X轴向内移(0.2±0.9)mm,Y轴向后移1.0(0.3,1.5)mm,Z轴向上移(0.4±0.5)mm,计算所得的靶点矫正规则为双侧Y轴向均向前增加1.0 mm,双侧Z轴向均向下增加0.5 mm。矫正组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为94.4%(34/36),与未矫正组的77.4%(65/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2,P=0.024)。矫正组的左侧ΔP较未矫正组减小(t=-3.507,P=0.001);但矫正组的右侧ΔP与未矫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46,P=0.100)。矫正组与未矫正组比较,双侧电极偏差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可提高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减小电极位置的偏差,对提高DBS电极植入精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电极,植入 偏差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双侧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53.2%,100.0%)以及100.0%(84.1%,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72.3%,100.0%)。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 标签: 斜颈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注册法和全身麻醉在机器人辅助深部刺激术(DB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9月至2021年3月应用机器人辅助DB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15例。患者均为双侧电极植入。根据注册方法和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注册局部麻醉(简称局麻)组45例、改良注册局麻组100例、改良注册全身麻醉(简称全麻)组170例。比较3组患者的注册误差、手术时间、电极植入误差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315例患者中,选择丘脑底核靶点204例,苍白球内侧核靶点111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种类及治疗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注册局麻组、改良注册局麻组、改良注册全麻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1±0.7)h、(1.5±0.6)h、(1.0±0.4)h,注册误差分别为(0.82±0.24)mm、(0.28±0.05)mm、(0.26±0.04)mm,电极误差分别为(1.02±0.36)mm、(0.67±0.21)mm、(0.52±0.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15例患者共发生微电极相关出血2例(0.6%)、二次植入电极2例(0.6%),均为常规注册局麻组患者。结论随着机器人应用技术的改进,其辅助DBS电极植入的精准性、安全性及植入效率均相应提高。

  • 标签: 深部脑刺激法 机器人 脑疾病 电极,植入 麻醉,全身
  • 简介:摘要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是以患者有意严格限制进食,体重显著下降且低于正常水平,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AN患者存在体像障碍,常伴有强迫、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患者通过拒食等方式导致重度营养不良、闭经,甚至死亡。AN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公认的特效药。本文中我们报道1例使用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bilateral anterior capsulotomy,BACA)联合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的AN。该患者术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2.22 kg/m2,伴有反复暴食-催吐行为,严重的强迫、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以及自杀倾向,同时存在重度营养不良,闭经,反复感染等躯体症状。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情绪稳定,BMI 19.40 kg/m2,HAMA减分率为64%,HAMD24减分率为64%,Y-BOCS减分率为52%,本例提示BACA联合DBS手术治疗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暴食/清除型AN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厌食,神经性 深部脑刺激法 内囊前肢毁损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深部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术中乌拉地尔不同给药方式对控制性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行DBS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患者179例,术中使用乌拉地尔进行控制性降压,分为乌拉地尔持续泵注组(C组,92例)和乌拉地尔分次静脉推注组(D组,87例)。C组将MAP降至目标值(患者基础MAP的80%)后继续持续泵注乌拉地尔5~25 mg/h,D组降MAP至目标值后根据MAP波动分次静脉推注给药。记录控制性降压期间(MAP降至目标值后1 h内每5 min)两组患者MAP的波动幅度、心率、SpO2,同时记录控制性降压期间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血压异常增高、低血压、空气栓塞、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乌拉地尔使用总剂量。结果MAP降至目标值后,C组T1~T10时MAP波动幅度小于D组(P<0.05),T11、T12时MAP波动幅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控制性降压期间心率、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围手术期血压异常增高、低血压发生率低于D组(P<0.05),两组空气栓塞、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控制性降压期间乌拉地尔使用总剂量低于D组(P<0.05)。结论PD患者行DBS,与分次静脉推注乌拉地尔相比,持续泵注乌拉地尔进行控制性降压的患者MAP更稳定,围手术期血压异常增高、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且乌拉地尔总使用剂量小。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控制性降压 乌拉地尔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双侧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53.2%,100.0%)以及100.0%(84.1%,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72.3%,100.0%)。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 标签: 斜颈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ow-rTMS)对脑梗死失语的治疗作用和其对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左半球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右利手的患者15例,经ABC失语检查表评定后随机分为对照组7例和治疗组8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语言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low-rTMS治疗.rTMS治疗方法:频率1Hz、强度为运动阈值80%、部位为右侧大脑半球Broca区、每序列50次脉冲、每天10个序列、序列间隔120s,共10d.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rTMS治疗后2周)均行ABC评分和非线性分析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的ABC评分值和非线性分析参数均值(D2、PD2、Cx、LE、KE、ApE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ABC评分和右额区非线性分析参数PD2、Cx、均值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左额区非线性分析参数PD2、Cx、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ow-rTMS刺激右侧大脑半球(Broca区)对左半球脑梗死失语患者的语言有一定的康复作用.

  • 标签: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失语 脑电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深部刺激术中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镇静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16年6月—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丘脑底核深部刺激术的患者191例,按照是否应用Dex镇静分为镇静组(98例)和对照组(93例)。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2周开机改善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深部电极植入期间的SBP、心率、SpO2,BIS,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苏醒期谵妄、低氧血症、空气栓塞、颅内出血、癫痫)。结果镇静组患者术中SBP、术中心率、术中BIS低于对照组(P<0.05 ),镇静组苏醒期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Ⅲ, UPDRS Ⅲ)评分、术后2周开机改善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ex镇静不会降低深部刺激术后2周开机疗效。

  • 标签: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 右美托咪定 镇静 谵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在深部刺激术(DBS)中对提高电极植入精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DBS治疗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应用DBS治疗患者42例(84侧电极),为未矫正组,术后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并应用公式分别计算电极在X、Y、Z轴的偏差距离以及电极偏差值ΔP,并制定相应的靶点矫正规则;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纳入的19例患者(36侧电极)均参照此矫正规则进行靶点矫正,再行DBS治疗,为矫正组,术后复查头颅CT,并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后计算ΔP。将电极偏差程度按照ΔP≤1 mm、>1~2 mm、>2~3 mm和>3 mm进行划分。将电极植入靶点后无需术中调整定义为第1次穿刺成功。比较两组患者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ΔP以及电极偏差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均未见脑梗死或脑出血。未矫正组左侧ΔP为(1.6±0.9)mm,其中X轴向内移(0.1±0.9)mm,Y轴向后移(1.0±0.9)mm,Z轴向上移(0.5±0.5)mm;右侧ΔP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1.2,2.2)mm,其中X轴向内移(0.2±0.9)mm,Y轴向后移1.0(0.3,1.5)mm,Z轴向上移(0.4±0.5)mm,计算所得的靶点矫正规则为双侧Y轴向均向前增加1.0 mm,双侧Z轴向均向下增加0.5 mm。矫正组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为94.4%(34/36),与未矫正组的77.4%(65/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2,P=0.024)。矫正组的左侧ΔP较未矫正组减小(t=-3.507,P=0.001);但矫正组的右侧ΔP与未矫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46,P=0.100)。矫正组与未矫正组比较,双侧电极偏差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可提高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减小电极位置的偏差,对提高DBS电极植入精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电极,植入 偏差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制订帕金森病患者深部刺激术围手术期护理运动训练方案,并评价其效果。方法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拟行深部刺激术的52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制订围手术期护理中的运动训练方案并予以实施。实施运动训练方案前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Berg平衡量表和帕金森病生存质量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运动训练方案实施后,帕金森病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Berg平衡量表、帕金森病生存质量调查表总分分别为(37.40±2.057)、(42.44±0.994)、(44.85±1.848)分,与实施前[(40.71±2.187)、(39.96±1.093)、(51.63±2.29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制订的帕金森病患者深部刺激术围手术期运动训练方案,完善、细化了围手术期运动护理的内容,提升了护理安全管理,改善了患者的运动障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帕金森病 电刺激疗法 围手术期护理 运动训练 运动障碍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中帕金森病患者采用脑深部刺激术的治疗后,仔细观察提供给患者综合性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中帕金森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脑深部刺激术治疗方法,根据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利用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后,为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服务,可以获得理想的围术期效果,强化患者的平衡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出现率。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术 帕金森病 综合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正中神经刺激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对重症功能障碍患儿在促醒方面的治疗作用。方法5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治疗组(n=30),实施同样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28例患者为对照组,30例加用双侧内关穴和郄门穴进行正中神经刺激的患者为治疗组。采用修订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评价其治疗后对重症功能障碍所致的意识障碍方面的促醒作用。结果正中神经刺激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相比,Glasgow评分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对重症功能障碍患儿采用穴位正中神经刺激的方法可大大提高促醒率,缩短疗程。

  • 标签: 正中神经电刺激 脑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 简介:联合刺激(EAS)是一种应用于高频听力严重损失但尚有一定低频听力患者的新技术。对于此类患者,单纯使用助听器不能满足需求,而传统的人工耳蜗植入则可能造成低频残余听力的损失。EAS技术可以继续使用助听器以利用低频区残余听力,同时发挥人工耳蜗在中高频区的替代优势,在听力学上比单独使用上述二者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部分EAS使用者的低频残余听力会发生迟发性、渐进性的下降,从而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本文综述近年来EAS下残余听力下降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声电联合刺激 低频残余听力 人工耳蜗植入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穴位刺激(TAES)对皮肤不同部位痛阈的影响,以及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和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变化。方法:20例ASAⅠ级腰麻病人随机分为TAES组(n=10)和shamTAES组(n=10),以2-100Hz刺激双侧合谷、劳宫、内开和外关30min,分别在TAES前(tl)、TAES30min后(t2)和停止TAES30min(t3)时测定手指、腹壁和颈部皮肤刺激的感觉阈和痛阈,在TAES组同时间点抽取脑脊液测定其中β-EP和CCK-8的浓度。结果:组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点及组间刺激的感觉阈与疼痛阈均未见显著性差异;TAES组各时间点脑脊液中β-EP和CCK-8的浓度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TAES(2-100Hz)刺激双侧合谷、劳宫、内阈和外阈30min对不同部位皮肤的感觉阈和疼痛阈没有影响,脑脊液β-EP和CCK-8浓度没有变化。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TAES 痛阈 Β-内啡肽 Β-EP 八肽胆囊收缩素
  • 简介:目的评价刺激治疗对精神科住院病人拒食、拒药、兴奋躁动毁物伤人等精神症状的疗效。方法应用皮电极接触患者相关治疗穴位1~3秒,使患者局部产生胀、麻等难受感。形成对刺激治疗的厌恶性条件反射。结果149人次(95.5%)患者相关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较好地解决了精神科病房管理中的实际困难;无一例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在精神科病房应用电刺激治疗疗效确定,安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我们认为刺激治疗在精神科病房仍不失为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电刺激治疗 精神科 穴位 条件反射 病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