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12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增加,皮质脑梗死危险性也增加。

  • 标签: 内科学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部位关系 脑血管超声 脑梗死 颈动脉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中线偏移程度与大面积脑梗死减压术后预后关系,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资料,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并研究术前中线偏移程度与近期死亡及远期功能预后关系。应用SPSS 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术后死亡可能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显著因素再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远期Barthel 指数(BI)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大面积脑梗死病例77例,最终入选符合要求者39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58.7岁。术前中线偏移小于10 mm相对于大于等于10 mm者,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风险增加[比值比(OR)=11.48,95%置信区间(CI):1.12~118.14)];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7分相对于GCS评分>7分者,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风险增加(OR=13.12,95%CI:1.41~122.43)。术前昏迷、GCS评分与中线移位程度均不影响术后存活患者远期BI。年龄是影响存活患者术后远期预后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大,患者远期BI呈下降趋势。结论术前中线偏移<10 mm与GCS评分≤7分是大面积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危险因素;术前中线偏移程度并不影响术后存活患者远期功能恢复。

  • 标签: 脑中线结构 大面积脑梗死 缺血预适应 颅内压代偿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探讨血浆D-二聚与脑梗死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4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检测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病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能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血浆D-二聚体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关系彩超结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1日~2017年2月28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脑梗死患者100例(观察组)以及同期查体结果显示无脑梗死患者100例(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彩超检查。将两组斑块数目、性质及动脉血流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斑块形成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及动脉血流参数同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别较大(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特别是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明显相关。

  • 标签: 彩超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脑梗死与血液流变学关系。方法对比分析T2DM脑梗死组96例与单纯T2DM对照组97例血液流变学指标特点及临床意义。结果T2DM脑梗死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指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引起血管病变重要因素,故探讨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对揭示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机制及其防治都是必要

  • 标签: 2型糖尿病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磁共振DWI序列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表现关系。方法:将120例在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来本院接受治疗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MRI常规扫描以及DWI扫描。观察扫描结果。结果:与MRI检查组相比较,DWI组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检出情况显著更高,组间具有差异性(P0.05);在DWI中,超急性期以及急性期全部为高信号,而亚急性期中有59例为高信号。DWI病灶最长直径以及ADC值,亚急性期以及急性期均大于超急性期,急性期明显小于亚急性期。结论:选择DWI序列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病理表现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脑梗死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LDL-C、HDL-C含量,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HDL-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L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生与LDL-C、HDL-C具有重要相关性,其可以作为一项生化指标对脑梗死发生进行预测判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脑梗死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与脑梗死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31例非急性脑梗死对照者(对照组)VEGF基因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降低(P均〈0.05)。脑梗死组患者VEGF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危险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血糖和收缩压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然而,脑梗死组患者VEGF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单倍型ACC(5.85%)明显低于对照组(14.22%)。结论: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单倍型ACC与脑梗死发病可能有一定关系

  • 标签: 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Dbindingprotein,DBP)和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山东地区脑梗死病因亚型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相关遗传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外选择性损害之间关系。方法按照TOAST病因分型选取27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A)型脑梗死患者(LAA组按照脑动脉狭窄部位分为颅内/颅外/颅内外三组)、87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malllacunar,SAO)患者及175例同期非脑梗死人群(对照组)。从VDR基因和DBP基因中分别选取2个代表性单核酸多态性位点VDR基因SNPs,rs2228570、rs1544410和DBP基因SNPs,rs4588、rs7041,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进行检测。结果所检VDR基因2个SNPs中,rs2228570基因型频率在SAO组与对照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纠正混杂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hs-CRP、GLU、TC)后差异有显著性P=0.026,OR(95%CI)=2.48(1.117~5.508),进一步纠正高血压后,虽然差异性仍有统计学意义,但显著性较前减弱P=0.048,OR(95%CI)=2.309(1.006~5.299);进一步统计发现,rs2228570在SAO组中ff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5.29%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所检DBP基因中rs4588基因型频率,在LAA组与对照组纠正所有混杂因素后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1,OR(95%CI)=2.852(1.562~5.207)。其它两个位点(rs1544410、rs704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LAA组及SAO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rs2228570基因多态性与SAO型卒中相关,机制可能与此多态性使人群对高血压易感有关。(2)rs4588等位基因A与LAA型脑梗死发病相关。

  • 标签: 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25(OH)DDBPVDR 多态性单核苷酸 rs4588rs222857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尿酸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关系。方法我院对86例脑梗塞患者和86例正常体检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维生素B12、叶酸、空腹血糖、血尿酸、脂蛋白水平等检测。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维生素B12、叶酸、空腹血糖、脂蛋白水平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尿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于脑梗塞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 标签: 血尿酸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关系.方法316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组,17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27例;分类不明确TIA组,11例.详细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时(后)行头部CT或MRI检查,部分病例于发作后24~48h内复查.分别记录各TIA组发病持续时间≤60min与>60min患者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例数.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及分类不明确TIA,发作持续时间平均值分别为(14.6±23)min、(8.8±1.7)min及(11.6±21)min.TIA发作持续时间≤6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7/164、4/117及1/10;>60min者为9/14、7/10和1/1,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叭).结论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1h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概率明显低于持续时间>1h患者.

  • 标签: 发作持续时间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系统 神经功能障碍 MRI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进行检验,分析血清尿酸水平浓度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之间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接收急性脑梗死患者(n=60)。通过对血清尿酸水平进行检测后,将其分为对照组(正常血尿酸尿酸)和研究组(高尿酸),每组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血尿酸浓度(326.33±76.45)μmol/L,研究组血尿酸浓度(479.52±94.53)μmol/L。两组患者在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与入院时相比,有明显提升,结果比较(P<0.05);且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在入院,出院时与研究组相比,数据优势更为显著,结果比较(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早期预后不良一项危险因素,能够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数据参考,血尿酸浓度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应采用有效措施降低血尿酸浓度水平,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血清尿酸水平 急性脑梗死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分析糖尿病脑梗死与高血压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脑梗死患者16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2例设为观察1组,血压正常糖尿病脑梗死患者40例设为观察2组,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0例设为观察3组,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肾功能以及急性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1组患者血糖显著高于观察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平均动脉压(MBP)显著高于观察3组(P<0.05);三组脑梗死患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脑梗死患者组间比较,观察1组BUN、Cr显著升高(P<0.05)。三组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B(APO-B)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显著降低(P<0.05);观察1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患者肾功能和脂质代谢异常危险因素,以糖尿病脑梗死、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最差。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 脑梗死 脂代谢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3月10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急性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脑梗死治疗效果;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KATZ日常生活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KATZ日常生活功能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KATZ日常生活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日常生活功能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期护理干预 脑梗死 抑郁状态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对比。方法从2018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病例中,选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各为25例,均采取尿酶静脉溶栓治疗,生理盐水和尿激酶分别为0.9%100ml、1.0×106U,持续静脉滴注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对比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临床指标,比如NIHSS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非心源性脑梗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应用,对于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显著帮助,可以给予临床疗效一定保障,其中,疗效最为明显应为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有效预防不良反应,其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心源性脑梗死 非心源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