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托吡酯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 2019年 1 月至 2020年 1 月期间诊治的患者 ,选取 104 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 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 ( n=52 )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 ,研究组 ( n=52 )采用托吡酯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对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 、不良反应发生率(头晕、恶心、嗜睡、疲劳)、治疗疗效 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均 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头晕、恶心、嗜睡、疲劳)低 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我院对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进行 托吡酯治疗, 有效改善患者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减少患者发生头晕、恶心、嗜睡、疲劳等不良反应的几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是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共计60例,分为参照组、研究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添加针灸康复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早期针灸治疗,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治疗脑梗死后失眠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通过观察56例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对照组28例给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治疗组28例为在使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PSQI总分均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6.31±0.76分,对照组9.36±0.91分,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与HAMA均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HAMD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7.28±0.62分,对照组9.21±0.84分,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AMA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5.69±0.53分,对照组7.82±0.68分,P〈0.05)。结论表明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后失眠的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对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组(各24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7、14、21及28d时,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及BrdU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双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7d,脑梗死组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假手术组与脑梗死组分别为45.0±5.6和245.0±26.1、0和201.9±21.3、0和159.3±16.4,14d后开始下降(P〈0.05)。脑梗死组MCAO术后7和14d,可在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观察到BrdU和DCX阳性细胞;术后28d,损伤侧纹状体可见BrdU和NeuN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BrdU和GFAP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可促进成年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及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增多,并诱导SVZ区干细胞向纹状体迁移且分化为神经细胞,从而促进SVZ区的神经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的作用,并探讨应用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我院在2011年7月-2012年8月对124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各62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的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实行早期心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也能够帮助康复患者身体健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 针灸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后上肢瘫痪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分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联合进行针灸康复护理。 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 FMA ( 82.62±2.61 )分、 NIHSS ( 3.85±0.62 )分、 Barthel ( 94.10±2.41 )分、 护理有效率 94.87% 、体位、康复训练与上肢瘫痪疗效满意度分别为( 90.21±3.15 )分、( 94.18±2.15 )分及( 95.20±2.74 )分。对照组护理后 FMA ( 63.96±1.47 )分、 NIHSS ( 11.20±3.01 )分、 Barthel ( 82.36±2.00 )分、 护理有效率 74.36 % 、体位、康复训练与上肢瘫痪疗效满意度分别为( 76.48±4.10 )分、( 85.44±3.61 )分及( 81.11±5.32 )分。两组数据对比, 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实施针灸康复护理,可减轻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上肢瘫痪治疗有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简介: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肾性高血压大鼠脑梗死后期梗死灶边缘区皮层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双肾双夹法复制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再采用线栓法复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并设置假手术组,术后7d取梗死灶边缘区域脑皮层,提取RNA,经过荧光标记后与含5705个基因的oligo芯片进行杂交、扫描,采集图像,经数据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差异表达基因共197个(包括表达序列标签12个),其中表达上调174个,下调23个.12类功能分组的基因均有上调,下调的基因仅包括运输、转录调控、信号、应激反应、代谢和细胞粘附组的基因.12类功能分组中有17个差异表达基因尚未有文献报道与脑缺血/梗死相关.结论脑梗死后期基因表达仍然非常活跃,预示着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和可能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