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变化规律,为临床改善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治疗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脑损伤组.损伤组按伤后不同观察时相点又分为8个亚组,每亚组9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行内源性过氧化物酶(EPOD)组织化学染色、脑含水量测定,并进行图像分析。余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脑损伤后30min伤区可见出血灶.伤区内无血管染色.伤区周围存在微无血管区。微无血管区的存在持续至伤后3d。(21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面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d达到高峰,直到伤后7d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3)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4h、2d回升,3d再次下降,至7d仍未恢复正常。(4)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2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h微绒毛增多。伤后12h~3d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EPOD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准确反应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脑损伤后即发生脑缺血改变,而脑缺血的发生源于脑损伤后脑微血管结构的破坏和微循环灌注不足。

  • 标签: 颅脑损伤 微循环 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 简介:摘要动物肠系膜微循环活体观察装置的技术关键在于观察装置能够模拟腹腔内环境。微循环观察装置的技术要求:观察盒要能"保温、保湿、灌流、固定",灯光照明要具备"强、聚、冷"特性。皖南医学院科研人员设计研制了一种新型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经实际使用发现,该装置能满足"保温、保湿、灌流、固定"的微循环观察研究技术要求,显微镜光源采用LED光源并具备"强、聚、冷"特性。该观察装置设计巧妙合理、技术稳定、操作方便、微循环观察效果良好,较好地解决了体外肠系膜微循环模拟腹腔内环境的技术难题,使微循环观察研究更加方便自如,为肠系膜微循环观察研究较理想的装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动物 肠系膜 微循环
  • 简介:摘要交通微循环是减少城市高速公路交通压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在公路和高速公路之间使用分叉、街巷、里弄等组织交通微循环,费用改善了交通状况,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单向交通是交通微循环设计中常用的交通组织方法之一。本文重点研究了单向交通在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中的应用,并设计了交通微循环网络组织优化的两级规划模型。上层模型是多目标规划问题,下层模型是容量受限的交通分布模型。设计了解的遗传算法,最后验证了算例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单向微循环的交通组织效应优于双向交通组织。

  • 标签: 交通工程 网络优化 交通微循环 单向交通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现状,为规范显微外科医护人员在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2017年9月第七届中国穿支皮瓣高峰论坛现场,对来自全国的266名显微外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术后微循环监测现状、监测指标、方法和记录方式,共计20个条目。结果251名(94.36%)所在科室开展了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其中有专门术后微循环监测的记录单占66.92%,使用颜色评估工具的占9.56%,使用红外线皮温计的占17.13%,使用皮瓣微循环分区监测的占15.94%;169名(67.21%)所在科室对术后微循环监测7~10 d。皮瓣监测的颜色3种及以下为主,时段及频次也不一致。结论我国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方法、时段、频次、记录及监测辅助工具的使用均不统一,不同等级医院存在差异,有必要建立规范的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标准。

  • 标签: 皮瓣移植 微循环监测 皮瓣颜色评估工具 血管危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改善静脉注射前列地尔引起注射部位的局部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前列地尔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每组20人。A组采用5ug的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注射,B组采用5ug的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注射加入1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观察其局部反应。结果A组出现不良反应明显多于B组。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加入1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可缓解直接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前列地尔 生理盐水 葡萄糖 临床观察
  • 简介:654-2和石菖蒲分别能明显改善吗啡戒断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系统观察了石菖蒲挥发油和654-2对吗啡戒断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6542加石菖蒲组和654-2组大鼠给石菖蒲挥发油(5g/kg)和6542(10mg/kg)

  • 标签: 吗啡戒断 大鼠微循环 微循环影响
  • 简介:摘要:城市交通领域占总体碳排放的比例较大,在国家“双碳”目标要求下,转变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势在必行。新型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强调通过先进管控手段强化现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益,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增长速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本文以探讨城市交通微循环设计要素为出发点,分析城市交通微循环在促进城市交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根本逻辑,从而为城市交通发展环境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

  • 标签: 碳达峰 碳中和 城市交通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于美学区口腔种植中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及引导组织再生技术,观察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5月起—2018年12月毕,对到我院选取60例上颌前牙单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探讨分析,以均匀分组作为原则将选取的患者分为1组、2组以及3组,各20例,1组患者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实施治疗,2组患者应用劈开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实施治疗,3组患者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及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实施治疗。结果相较于3组,牙槽嵴宽度增加值1、2组显著较差,且1差于2组(P<0.05);相较于3组,PES变化百分率1、2组显著较差(P<0.05)。结论于美学区口腔种植中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及引导组织再生技术的效果显著,有效增加了牙槽嵴宽度,同时提升了软组织美学效果。

  • 标签: 骨劈开 骨挤压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美学区口腔种植
  • 简介:摘要后交叉韧带(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韧带,伤后常伴有严重的轴向和旋转不稳,严重的PCL损伤易合并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等其他组织损伤,常需行PCL重建术(PCLR)以恢复生理功能。然而相较于前交叉韧带重建,PCLR研究相对较少,不仅在解剖和力学方面存在许多争议,且术后有较高的失败率与更多的并发症。这与PCL胫骨止点解剖特点关系密切,本研究以PCL胫骨止点的解剖、力学及临床研究为切入点,以期为PCLR术者提供更多参考。

  • 标签: 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 胫骨 稳定性 杀伤角
  • 简介: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自体结构性植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中、重度胫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骨科初次采用TKA治疗的15例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52~75岁,平均58岁.膝关节内翻角17°~29°,平均(26.2°±2.4).术前按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20.4±7.2)分,功能评分(21.3±8.5)分.胫骨平台内侧缺损按照Anderson骨科研究所缺损分型,Ⅱ型13例,Ⅲ型2例.均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自体结构性植结合延长杆胫骨假体修复胫骨缺损.术后观察膝内翻角、愈合情况,植块是否移位,及假体松动、下沉等情况,末次随访时再次采用膝关节K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80min,平均(72±6.3)min;术中出血20~55mL,平均(43±8.5)mL.患者均获随访10~32个月,平均(18.7±5.4)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KSS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92.2±5.0)分,功能评分(90.6±7.5)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临床=42.138、t功能=35.254,P值均〈0.01).术后X线片显示:膝内翻角5°~9°,平均(7.6°±1.3),结构植块与平台组织一期愈合,植块无移位、吸收,无假体松动、下沉,无关节感染等情况发生.结论对初次TKA患者,术中采用自体结构性植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胫骨平台中、重度缺损,可重建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缺损 膝内翻 骨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联合植及踝关节牵伸术治疗距离踝关节2cm以内的远端胫骨关节周围不连并保留踝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9月至2018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治疗的12例踝关节2cm以内的远端胫骨关节周围不连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32~56岁,平均41岁;左踝5例,右踝7例。12例患者均在外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治疗周期6~18个月。采用Ilizarov技术+植术+踝关节牵伸术治疗,术后患者最陕可以在3d后于双拐及助行器帮助下下床行走,患肢逐渐负重,术后3~6个月正常行走。术后踝关节功能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及钉道感染发生。佩戴环形外固定支架时间12~36周,所有不连均愈合。踝关节功能按AOFAS踝-后足评分75~96分,效果明显。结论利用Ilizarov技术联合植及踝关节牵伸术治疗距离踝关节2cm以内的远端胫骨关节周围不连,可同期保留踝关节功能并预防创伤后踝关节炎,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折 不愈合 植骨术 骨关节炎 ILIZAROV技术 关节牵伸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后胫骨干骨髓炎缺损的临床效果,通过治疗效果分析,得出有效试验结论。为临床医学提供治疗经验,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确诊的创伤后胫骨干骨髓炎缺损患者资料60例,将这6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分配方式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人数均为30例,并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对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的方式进行身体照料,而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外固定技术进行疾病治疗。一段时间的护理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等数据。结果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出观察组患者无论是在治疗总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还是患者满意度上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后胫骨干骨髓炎缺损,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并帮助患者迅速恢复身体,建议临床上广泛使用这种方式照料患者。

  • 标签: 骨外固定技术 创伤后胫骨干骨髓炎骨缺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胫骨骨折术后感染、缺损患者使用IIizarov外固定架搬运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共抽取52例胫骨骨折术后感染、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于2019年1月-2020年8月入我院接受救治,所有患者均选择IIizarov外固定架搬运技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52例患者搬运长度理想,愈合时间、骨架佩戴时间较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IIizarov外固定架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和缺损效果理想,恢复较快,具有较高的安全度,要重视。

  • 标签: 胫骨骨折 术后感染 骨缺损 II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胫骨缺损患者接受外固定与髓内钉固定结合搬运技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22年10月到2023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胫骨缺损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经过信封法抽出43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外固定治疗,其余43例为研究组,治疗方案采用外固定与髓内钉固定结合搬运技术,对比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相比对照组取得更高的治疗有效率(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更少(P<0.05)。结论:胫骨缺损患者接受外固定与髓内钉固定结合的搬运技术治疗整体疗效更好,患者术后并发症更少,有更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胫骨骨缺损 外固定 髓内钉固定 骨搬运技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单边外固定架搬移联合自体植治疗创伤性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治疗方式为搬移技术,观察组治疗方式为单边外固定架搬移联合自体植,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相应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边外固定架搬移联合自体植治疗创伤性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标签: 创伤性慢性骨髓炎 单边外固定架 骨搬移 自体植骨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清创、植、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治疗感染性胫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12月至2005年1月,对8例感染性胫骨缺损骨折患者彻底清创,应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覆盖创面,对胫骨缺损同时行松质及灌注冲洗。结果8例患者转移或移植的皮瓣、肌皮瓣均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植在术后7~9个月获得性愈合,经术后7个月至4年9个月随访,感染无复发,肢体行走功能及外观满意。结论对感染性胫骨缺损行彻底清创、松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灌注冲洗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感染性胫骨骨缺损 一期闭合 植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临床中给予搬运技术治疗的效果进行探析。 方法 将 2016 年 6 月 -2019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30 例患有 胫骨慢性骨髓炎 的患者采用奇偶数的方式平均分成两组,每组 15 例患者;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搬运技术治疗方法 ,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 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3% ,常规组的 治疗总有效率为 60.00 % ;相较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较为显著,两组相关数据对比,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搬运技术治疗方法显著,既可以有效改善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同时也可以整体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

  • 标签: 胫骨慢性骨髓炎 骨搬运技术 常规治疗 治疗总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