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在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期间,我们医院选取了70例眩晕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他们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诊断和处理。在这70例病例中,有65例被确定为周围性眩晕。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22例,占比31.43%;梅尼埃病患者9例,占比12.86%;前庭神经元炎患者5例,占比7.14%;突发性耳聋患者则有2例,占比2.86%; 在神经内科收治的眩晕患者中,有22例被诊断为后循环缺血,占比31.43%;另外发现5例患者患有高血压,占7.14%的比例,而剩余5例患者呈现焦虑抑郁的状态。结果:治疗后,观察到27例患者达到显著疗效,36例患者疗效显著,总的治疗成功率达到了90%。结论:周围性眩晕在住院眩晕患者中最为常见,特别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为突出。在临床实践中,应依据患者的个体病情及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以期提升治疗的成效。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临床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儿科住院患者疼痛评估与管理的护理实践,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轻患儿痛苦,促进其康复。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疼痛评估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收集并分析儿科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案例,通过实施一系列护理措施,评价疼痛管理的效果。结果:1. 疼痛评估效果:通过对患儿进行疼痛评分,发现疼痛评分与患儿的生理指标、心理状态及行为反应密切相关。其中,生理指标如呼吸急促、出汗等,心理状态如焦虑、恐惧等,行为反应如哭闹不止、拒绝翻身等,均可作为评估疼痛程度的敏感指标。2. 疼痛管理措施:根据患儿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疼痛管理措施。对于轻度疼痛的患儿,给予非药物性干预,如心理安慰、分散注意力等;对于中度疼痛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结合非药物性干预;对于重度疼痛的患儿,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物理疗法、按摩等综合治疗。3. 护理实践效果:实施疼痛管理措施后,患儿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睡眠质量得到改善,食欲增加,活动能力增强。同时,患儿的家属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结论: 正确的疼痛评估是有效管理疼痛的前提。护士应熟练掌握疼痛评估方法,并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估。综合性疼痛管理措施是提高疼痛管理效果的关键。护士应根据患儿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疼痛管理方案,并及时调整干预措施。护士在疼痛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关注患儿的生理、心理需求,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营养支持联合心理护理在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焦虑及睡眠中的价值。方法 以我院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接受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应用营养支持联合心理护理模式。总结营养状况、焦虑及睡眠质量中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营养状况、心理状况与睡眠的评定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营养支持联合心理护理模式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于患者的预后康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简介:【摘 要】目的:剖析针对复杂性手外伤手术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适用性。方法:本研究所涉及对象是因复杂性手外伤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例病患,病例选取时间范围是2023年3月-2024年3月,遵循单双数法将病患平分为两组,即乙组、甲组,每组包含患者数量为26例。乙组接受常规护理,甲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将两小组护理前后负面情绪、满意度评分综合比对。结果:对比数据可知,甲组护理后负面情绪评分对比乙组更低,满意度评分对比乙组更高,P<0.05。结论:于复杂性手外伤手术患者护理实践中应用心理护理效果确切,患者负面情绪可得到明显改善。故在该类患者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值得被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改善泌尿系结石患者焦虑情绪及提高治疗依从性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心理护理。比较2组焦虑情绪、术后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情绪和术后疼痛情况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泌尿系结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并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建议在泌尿系结石患者的常规治疗中加入心理护理措施,以优化治疗效果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 要:目的 旨在深入探究青少年患者对抑郁、焦虑障碍的认知情况,以及这种认知与身心疾病识别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和研究,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临床访谈和医疗记录等多种途径,收集了200例青少年患者的相关数据。问卷内容涵盖了抑郁、焦虑障碍的症状表现、对疾病的认知、对身心疾病的识别能力等方面。临床访谈则进一步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和认知过程。医疗记录用于获取患者的诊断信息和治疗情况等客观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以了解样本的基本特征;相关性分析,探究抑郁、焦虑障碍认知情况与身心疾病识别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身心疾病识别的关键因素等。结果 大部分青少年患者对抑郁、焦虑障碍的一些常见症状如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有一定的知晓,但对于一些较为隐蔽或复杂的症状,如躯体化症状、认知功能改变等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青少年患者对抑郁、焦虑障碍的病因认识较为多样化,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压力、心理创伤等。然而,对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具体的发病机制了解不够深入。在治疗方面,多数青少年患者对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认识不足。部分患者对治疗存在担忧和疑虑,如担心药物副作用、对心理治疗的效果缺乏信心等。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焦虑与抑郁之间的关联性,采用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两者的定义、特征以及相互影响的机制。研究表明,焦虑与抑郁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焦虑不仅可能加重抑郁症状的发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此外,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学业压力和个体应对机制等因素在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了解大学生焦虑与抑郁的关联性对于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整体幸福感。该研究为今后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建议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影响二者关系的多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开展心理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我院门诊治疗的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与实验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参与心理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实验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项青少年焦虑症状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治疗方案中加入心理治疗能明显缓解患者焦虑症状,降低患者焦虑程度,促进青少年患者执行能力和生活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