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对早期胃癌诊断中胃镜活检的价值实施探析。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中医院收治的110例早期胃癌患者为对象,使用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划分所有患者为对比组(n=55)和观察组(n=55)。对比组运用外科术后病理检查,观察组运用术前胃镜活检,对比两组诊断符合率、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对比组,数据间差异性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误诊率略低于对比组,但数据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漏诊率低于对比组,数据间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 在早期胃癌患者进行胃镜活检的诊断价值较高,在防止漏诊以及误诊上有着较为显著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对早期胃癌患者应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分析何种治疗方式效果最佳。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76例被诊断为早期胃癌疾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分析,对照组38例患者使用开腹胃癌根治术,研究组38例患者使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L)、术后VAS平均评分、术后并发症(感染、腹壁切口裂开、肠瘘、脓肿)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皆低于开腹术;术后VAS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患者,而且研究组患者对治疗效果更加满意。结论对于早期胃癌患者,使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可以作为临床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扩大适应证的可行性,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胃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的807例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2%(139/807)的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110例符合ESD扩大适应证的患者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癌胚抗原水平升高、肿瘤大小、大体分型、溃疡、浸润深度、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均有关(χ2=4.500、13.332、16.611、6.083、51.064、0.564、17.006,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最大径>20 mm(OR=1.606,95%CI 1.021~2.526,P=0.040)、脉管侵犯(OR=16.835,95%CI 10.510~26.966,P<0.01)、黏膜下浅浸润(≤500 μm;OR=1.962,95%CI 1.022~3.765,P=0.043)和黏膜下深浸润(>500 μm;OR=3.014,95%CI 1.753~5.181,P<0.01)均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ESD扩大适应证适用于内镜下治疗,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低;肿瘤最大径>20 mm、脉管侵犯、黏膜下浅浸润和黏膜下深浸润均是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UD-EGC)后水平及垂直切缘阳性率高,淋巴结转移风险较大,因此存在争议。本研究对比ESD与外科手术治疗UD-EGC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入组标准:(1)早期胃癌,行ESD手术或外科手术;(2)组织学类型包括低分化腺癌、低分化细胞癌伴印戒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3)术前经CT和超声内镜证实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排除标准:(1)既往因胃癌行手术治疗;(2)合并其他肿瘤;(3)死亡原因不明;(4)ESD术后1个月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ESD或者外科手术治疗的UD-EGC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进一步对比两组间的临床结果,ESD组和外科手术组各61例患者入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体生存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ESD组中位手术时间46.3(26.5, 102.3)min,整块切除率100%(61/61),完全切除率93.4%(57/61)。ESD组有4例(6.6%)切缘阳性,其中2例为水平切缘阳性,2例为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阳性。外科手术组有1例水平切缘阳性,无垂直切缘阳性。两组切缘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59.8(3.0~131.5)个月,ESD组和外科手术组的随访率分别为82.0%(50/61)和95.1%(58/61)。ESD组和外科手术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2%和96.7%(P=0.641),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8.2%和96.6%(P=0.68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有1例(1/61,1.6%)发生淋巴结复发,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外科手术组中有1例(1/61,1.6%)发生局部复发,为吻合口复发;另有1例(1/61,1.6%)发生远处转移。结论ESD治疗UD-EGC的远期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中MR扩散加权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7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8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9例为I型、26例为Ⅱ型,所有患者均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MR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准确率为96.47%,与病理诊断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诊断灵敏度为98.31%、特异度为96.43%,Ⅱ型分别为100%和98.33%。另外,ADC平均值Ⅰ型明显高于Ⅱ型,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Ⅰ型和Ⅱ型鉴别诊断中MR扩散加权成像应用价值较高,不仅能准确分型,还有着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能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是颅内最常见的非神经上皮来源肿瘤,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分为Ⅰ、Ⅱ、Ⅲ级共15个亚型,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以1、2、3级代替以往的Ⅰ、Ⅱ、Ⅲ级,同时强调定义不典型或间变性(即2级和3级)脑膜瘤的标准应适用于任何潜在亚型,一些分子标志物也和脑膜瘤分级分型相关。不同级别脑膜瘤的治疗方式和预后存在差异,MRI扩散成像如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和扩散峰度成像可以用于脑膜瘤分级分型,结合了MRI扩散成像的影像组学方法也展现出良好的效能,这对患者和临床医生选择处理方式和评估预后是有利的。本文基于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将对脑膜瘤分级分型MRI扩散成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不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及其变化率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早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NAC的骨肉瘤患者病例23例,在NAC前、化疗4周期后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分别获得不同ADC值及其变化率等参数值。根据病理组织学Huvos分级法将患者按照化疗疗效分为组织学反应良好组与组织学反应差组,比较两组间的不同ADC值[平均ADC值(ADCmean)、最小ADC值(ADCmin)、单位体积的平均ADC值(ADCmean/V)、单位体积的最小ADC值(ADCmin/V)]及其变化率的差异。结果组织学反应良好组化疗前后ADCmean、ADCmin、ADCmean/V、ADCmin/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为0.024、<0.001、0.018、0.046)。组织学反应差组化疗前后ADCmean、ADCmin、ADCmin/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为0.005、<0.001、0.020),ADCmean/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P>0.05)。两组间ADCmean、ADCmin、ADCmean/V、ADCmin/V的变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为0.047、0.006、0.039、0.01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ADCmin变化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38,高于ADCmean、ADCmin/V、ADCmean/V等变化率(AUC分别为0.783、0.767、0.813)。结论不同ADC值及其变化率对骨肉瘤早期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ADCmin变化率在骨肉瘤疗效预测中具有显著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70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B组患者采用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A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82.3±50.4)min、肝门排气时间为(2.01±0.04)h、住院时间为(9.28±0.26)d、短于B组患者的(221.7±53.6)min、(4.21±1.26)h、(11.40±0.52)d(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64.5±52.5)ml、少于B组的(253.6±68.9)ml(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2.9%)低于B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取得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分别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LAP组)及开腹胃癌根治术(OPEN组)的20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LAP组78例,OPEN组1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结果手术时间LAP组为(202.9±45.6)min,显著低于OPEN组的(219.8±45.2)min(P<0.05);术中失血量LAP组为(144.5±146.5)ml,显著低于OPEN组的(245.0±146.4)ml(P<0.05).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LAP组为(3.1±1.1)d,OPEN组为(4.5±1.6)d(P<0.05);术后第1次进食时间LAP组为(5.2±1.9)d,OPEN组为(7.0±3.6)d(P<0.05);术后住院天数LAP组为(10.8±1.2)d,OPEN组为(12.4±3.8)d(P<0.05).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LAP组10.3%,OPEN组12.7%(P>0.05).手术上、下切缘距离肿瘤为LAP组为(4.0±1.9)cm和(3.6±1.7)cm,OPEN组则为(4.2±1.7)cm和(3.5±1.8)c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清扫淋巴结数LAP组为(13.1±6.5)枚,OPEN组则为(14.5±8.2)枚(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AP组中位随访22(2~64)个月,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OPEN组中位随访24(3~65)个月,1例死于肿瘤腹膜转移.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治疔早期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