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建始县活动性肺结核疫情流行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做好疫情预警监测,为政府制定和完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建始县2005-2011年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1年建始县累计报告活动性肺结核4162例(其中涂阳肺结核2500例),年均发病率为124.55/10万(涂阳肺结核年均发病率为74.81/10万)。报告活动性肺结核男性2730例,女性1432例,男女性别比为1.91:1;男性涂阳肺结核年均发病率为95.65/10万(1694/1771115),女性涂阳肺结核年均发病率为51.32/10万(806/157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年龄集中在15~74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94.3I%(3925/4162);病例职业分布居前3位的分别是农民3535例(占84.94%)、学生273例(占6.56%)、离退休人员77例(占1.85%)。结论建始县肺结核发病一直居该县传染病发病位次之首,预防和控制结核病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简介:摘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CAEBV)属于EBV阳性T细胞或NK细胞增生性疾病,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进展快,预后不佳。该文主要从EBV如何感染T/NK细胞、宿主遗传背景、病毒自身因素及细胞因子通路四个方面,对目前CAEBV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6例活动性结核病患儿(结核病组)和106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例并对比分析。结果结核病组患儿外周血CD3+T、CD4+T、NK细胞、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3.783,P=0.000;Z=-5.401,P=0.000;Z=-3.434,P=0.001;Z=-2.014,P=0.044);双阴性T(DNT)细胞及B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Z=2.765,P=0.006;Z=6.880,P=0.000);两组间CD8+T及双阳性T(DPT)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0~<3岁,3~<6岁,6~<10岁,10~<16岁)结核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不同,CD3+T、DNT及B细胞在不同年龄组间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081,P=0.018;H=14.583,P=0.002;H=8.498,P=0.037)。肺外结核病组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低于肺内结核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68,P=0.002),两组间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病可导致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明显紊乱,动态监测结核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能更好地评估免疫状态,有助于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抗体与痰涂片检验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10-2021.10月,1年内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及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51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设置为研究组,51例健康人员设置为体检组,两组人员分别进行结核抗体与痰涂片检验对,对比两种检验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痰涂片检验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结核抗体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涂片检验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特异性较高,可以有效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抗体与痰涂片检验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10-2021.10月,1年内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及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51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设置为研究组,51例健康人员设置为体检组,两组人员分别进行结核抗体与痰涂片检验对,对比两种检验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痰涂片检验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结核抗体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涂片检验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特异性较高,可以有效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活动性疼痛管理在肝胆胰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病区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肝胆胰加速康复外科常规措施进行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活动性疼痛管理,比较两组疼痛宣教掌握率、术后24数字疼痛评分最高值、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疼痛宣教掌握率高于对照组,术后24h数字疼痛评分最高值低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性疼痛管理有利于提高肝胆胰加速康复外科患者的疼痛宣教掌握率,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筛选对结核病诊断有辅助意义的代谢性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的临床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上海市肺科医院和上海市东方医院的102例结核病患者[男49例,女53例,年龄为40.0(24.0,48.5)岁]、100例就诊于上海市东方医院经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释放试验(TB-IGRA)检测为阳性者[男55例,女45例,年龄为44.0(37.0,52.0)岁]和96名健康体检者[男55例,女41例,年龄为43.0(32.2,52.8)岁]。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别检测其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及单变量统计分析t检验方法筛选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浆中主要的差异代谢物,并对代谢差异物进行单变量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值及用于结核病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所有样本检测得到10 266个变量,经人类代谢组数据库检索定性,初步鉴定出1 153种物质。3组样本两两比较后,将同时满足VIP>1和P<0.05的差异代谢物绘制韦恩图,得到的交集中含有38种主要差异代谢物。ROC曲线评估38个主要差异代谢物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效能,发现乳酸、多巴胺、9-十五碳烯酸及12,13-二羟基亚油酸在诊断活动性结核病时,其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2、0.98、0.94和0.94,特异度均大于90%,敏感度均大于80%,4种代谢标志物联合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为94%。结论筛选出的4种代谢标志物乳酸、多巴胺、9-十五碳烯酸及12,13-二羟基亚油酸对结核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7岁4月龄患儿因“间断发热1年7月余,活动后气促、发绀2个月”入院,临床表现为肺动脉高压、淋巴结及肝脾肿大。EB抗体异常、血浆及全血EB病毒DNA升高、颈部淋巴结活检示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PAH)。予左旋培门冬酰胺酶+脂质体阿霉素+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后肺动脉压力降低并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64 d PAH消失,随访至移植后10个月,病情未复发。
简介:摘要目前各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美国、欧洲、亚太、中国)对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IHC)的治疗推荐意见并不完全一致。随着对乙型肝炎自然史的深入研究及抗病毒治疗方案不断探索,慢性HBV感染管理模式正在逐渐改变。各国针对是否扩大抗病毒治疗适应症进行深入的探索,本文就IHC的定义、是否应该抗病毒治疗、如何更精准判断IHC等进行了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活动性疼痛评估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进行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以活动性疼痛评估为基础的疼痛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功能性活动受限、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24 h,研究组患者静息性疼痛及活动性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FAS)Ⅰ级及Ⅱ级例数多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心理健康测试问卷(SCL-90)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对其实施以活动性疼痛评估为基础的疼痛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性活动限制程度及负性情绪,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的临床特征,以降低疾病的漏诊、误诊率。方法检索首篇文献发表时间(1987年5月)至2020年8月29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数据库收录的CAEBV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CAEBV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转归和死亡原因等。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纳入文献46篇,共111例患者,年龄为22.0(10.0, 39.0)岁。年龄≥18岁组64例(57.7%),年龄<18岁组47例(42.3%)。发热、脾大、肝大、淋巴结肿大为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率分别为95.5%(106/111)、84.7%(94/111)、57.7%(64/111)、56.8%(63/111)。年龄≥18岁组患者的皮疹和肝大的发生率分别为3.1%(2/64)和45.3%(29/64),均低于年龄<18岁患者的27.7%(13/47)和74.5%(35/47),其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发生率则高于年龄<18岁患者[45.3%(29/64)比23.4%(11/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957、9.436、5.643,均P<0.05)。70例随访结局可知的患者中,死亡38例(54.3%),存活32例(45.7%),死亡原因包括消化道出血、重症感染、呼吸衰竭、肝衰竭等,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脾大发生率分别为92.1%(35/38)和68.8%(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6, P<0.05)。年龄<18岁组患者的21例死亡和17例存活病例中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者分别为15例(71.4%)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7,P<0.01)。90例可获得HLH相关资料的患者中,合并HLH组38例,无HLH组52例,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6.8%(14/38)和65.4%(34/52),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7, P=0.007)。111例患者在病程中治疗方案多样,但缺乏详细资料。结论CAEBV临床表现多变,可有致死性并发症,缺乏有效治疗,且预后不佳,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有效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动性疼痛评估及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胸腹部手术患者12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仅在术后行疼痛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性疼痛评估,根据结果实施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效果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自评活动性、静息性疼痛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较对照组更少,有效咳嗽受疼痛影响程度以及疼痛最剧烈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FAS评级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动性疼痛评估及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的效果佳,可有效缩短下床时间、减轻疼痛情况,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后病情复发、肝病进展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抽取74例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以保肝、降酶、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为主,后期配合中药抗纤维化、免疫调节治疗。临床治愈后进行5年回顾性调查,了解病情复发与转归的变化。结果临床治愈后总复发率66.2%,病情发展形成肝硬化的占8.1%,出现原发性肝癌的占5.4%。与以往报道有少量差异。结论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复发率高,病情复发与HBV复制程度呈正相关,中西医结合抗病毒可以控制HBV复制,防治肝细胞大量坏死,配合中药抗纤维化治疗,可以减少向肝硬化发展的比率。但综合治疗后癌变率没有降低。病情反复活动或持续肝功异常是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没有活动复发者也易发生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