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单独或与0.005%卡泊三醇软膏联合治疗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对30例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采用随机、开放、自身对照临床研究,一侧肢体皮损处早上外用0.005%卡泊三醇软膏、晚上外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联合用药组),对侧肢体皮损处每日外用2次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组),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周随访,采集静态临床医生整体评估(sPGA)、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等临床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sPGA评分、PA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1周,丙酸氟替卡松组sPGA(1.10 ± 0.31)分、PASI评分(1.05 ± 0.51)分显著低于联合用药组[sPGA(1.73 ± 0.45)分,PASI评分(1.38 ± 0.69)分,F= 40.74、4.38,均P < 0.05];治疗2、4周,联合用药组sPGA为(0.83 ± 0.46)、(0.23 ± 0.43)分,PASI评分为(0.53 ± 0.47)、(0.23 ± 0.50)分,均显著低于丙酸氟替卡松组(F= 4.88、56.14、15.21、26.36,均P < 0.05)。治疗1周,丙酸氟替卡松组浸润/肥厚严重程度评分显著低于联合用药组(U= 165.00,P < 0.05);治疗2、4周,联合用药组红斑、鳞屑严重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丙酸氟替卡松组(U= 540.00、765.00、825.00、795.00,均P < 0.05)。结论单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银屑病起效快,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与0.005%卡泊三醇软膏联合用药治疗2、4周效果更好,两种方法安全性均可。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病发帕金森(PD)的患者在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给药基础上,取恩他卡朋加用对焦虑、抑郁评测分值与生活质量评测分值产生的影响。方法:挑选院内2021年1月-2022年1月医治的120原发性PD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持续医治12周,就两组纳入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测分值及生活质量测评分值展开对比。结果:医治前,两组病患焦虑、抑郁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医治工作结束后,两组焦虑、抑郁测评分值改善均较明显,且研究组呈更优显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医治完成后生活质量PDQ-39评分相较于医治前有明显变化,且参照组医治完成后生活质量PDQ-39评分相较于医治前也有明显变化,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为(14.1±7.8),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9±4.2),两组对比,研究组呈更优显示(P<0.05)。结论:恩他卡朋与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结合医治能够明显改善PD病患焦虑、抑郁状况,提升病患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二线或以上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一线治疗失败的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22例)和对照组(n=44例),研究组采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至少2~4个周期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9.1%(2/22)、0(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DCR分别为77.3%(17/22)、45.5%(2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P=0.014)。研究组患者未达到中位OS,对照组患者中位OS为1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P=0.207);研究组患者未达到中位PFS,对照组患者中位PFS为3.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法是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HR=0.33,95%CI为0.15~0.75,P=0.008)。在不良反应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8%(7/22)vs. 6.8%(3/44),χ2=5.32,P=0.021]。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相关的死亡。结论与单纯化疗比较,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二线或以上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可延长患者PFS,提高DCR,但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显著增加。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晚期肝细胞癌病例,其在采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鼻翼部血管瘤,前期诊疗时被误诊为瘤样型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后因反复出血,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明确诊断为肝癌转移瘤,经二期放射治疗后转移瘤痊愈。卡瑞利珠单抗应用过程中出现难以消退的桑葚型及瘤样型RCCEP,应引起足够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蒙特卡洛模拟预测和评价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达托霉素对葡萄球菌属血流感染的抗菌效果,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方法借助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lood Bacterial Resistant Investigation Collaborative System,BRICS)平台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从全血标本中分离的1 847株葡萄球菌属菌株。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采用肉汤稀释法进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替考拉宁则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MIC。利奈唑胺的给药方案为800 mg(1次/d)、5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8 h 1次)。替考拉宁的给药方案为4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800 mg(每12 h 1次)、1 000 mg(每12 h 1次)。达托霉素的给药方案为4 mg·kg-1·d-1、6 mg·kg-1·d-1、8 mg·kg-1·d-1、10 mg·kg-1·d-1和12 mg·kg-1·d-1。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计算3种药物不同给药方案的目标获得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PTA)和累计反应分数(cumulative fraction of response,CFR)。CFR≥90.0%的给药方案是抗菌药物经验治疗的合理选择。结果当MIC≤0.500 mg/L时,利奈唑胺剂量为800 mg(1次/d)、5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8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90.0%;当MIC为1.000 mg/L时,利奈唑胺5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8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分别为92.2%、96.6%、97.6%。4种利奈唑胺给药方案对应的CFR分别为73.9%、83.7%、90.8%和95.3%。在MIC≤1.000 mg/L时,替考拉宁4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800 mg(每12 h 1次)、1 000 mg(每12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为100.0%;当MIC为2.000 mg/L时,替考拉宁800 mg(每12 h 1次)、1 000 mg(每12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为100.0%。4种替考拉宁给药方案对应的CFR分别为90.8%、92.8%、93.5%和94.6%。在MIC≤0.500 mg/L时,达托霉素4 mg·kg-1·d-1、6 mg·kg-1·d-1、8 mg·kg-1·d-1、10 mg·kg-1·d-1、12 mg·kg-1·d-1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90.0%;当MIC为1.000 mg/L时,达托霉素8 mg·kg-1·d-1、10 mg·kg-1·d-1、12 mg·kg-1·d-1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分别为96.9%、100.0%和100.0%。5种达托霉素给药方案对葡萄球菌属的CFR分别为97.4%、99.2%、99.9%、100.0%和100.0%。结论针对葡萄球菌属引起的血流感染,利奈唑胺600 mg(每12 h 1次)、替考拉宁400 mg(每12 h 1次)、达托霉素4 mg·kg-1·d-1的给药方案可达到有效的抗菌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麻醉及镇痛治疗过程中应用罗哌卡因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接受镇痛及麻醉治疗的患者16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采用常规麻醉方式,实验组患者手术时接受0.2%罗哌卡因的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及术后3天的疼痛评分,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需接受镇痛及麻醉治疗的患者,选择罗哌卡因作为麻醉诱导剂及镇痛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舒适度及治疗依从性,因此在临床可以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