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四氟化钛(TiF4)溶液对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4颗新鲜拔除的人第三磨牙,获取冠部近髓腔的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每组4颗牙,其中4组通过酸蚀和机械力方法建立人工酸蚀症牙本质模型,另外2组为健康牙本质。随机选取1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使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仪测定其表面形貌与表面硬度,评价人工酸蚀症牙本质的建模效果。另外3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用于粘接测试,按不同处理分为4组:4.0% TiF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4.0% TiF4-ED组)、2.5% TiF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2.5% TiF4-ED组)、无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ED组)及健康牙本质组(SD组)。使用SE Bond自酸蚀粘接系统进行粘接,AP-X复合树脂分层充填,测定即刻微拉伸粘接强度并观察断裂模式。结果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健康牙本质的显微硬度值分别为(56.92±5.27)HV和(60.19±4.52)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证实,人工酸蚀症牙本质与自然酸蚀症牙本质的微观形貌特征相符。4.0% TiF4-ED组、2.5% TiF4-ED组、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分别为(28.94±8.04)MPa、(46.08±8.19)MPa、(20.39±7.46)MPa和(45.16±7.86)MPa。2.5% TiF4-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9),二者均高于4.0% TiF4-ED组和ED组(均P<0.05)。4组断裂模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1,P<0.001)。2.5% TiF4-ED组以内聚牙本质断裂为主,提示其粘接强度可能高于微拉伸测试均值。结论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低于健康牙本质,2.5% TiF4溶液可显著提高酸蚀症牙本质的粘接强度。
简介:目的有限元方法被用于探索切牙瓷贴面的应力分布,分析当应用边端覆盖及存在牙体缺损时(冠折),切腭边缘线的设计。方法和材料观测用8种不同的瓷贴面设计对完整的或折断的切牙进行的修复,腭侧边缘设计为对接、延伸无角肩台等不同形式。复制一切牙颊舌向切片模型,并用2维有限元对其应力分布进行评价。在腭侧切嵴上加载一50N的水平力,以模拟最大功能负荷,并计算腭面正切应力。结果在切腭修复边缘区域可检测出明显的应力差异,具有少量切端覆盖的修复边缘(对接或小无角肩台)存在较低的拉应力或均匀的压应力。当修复体采用延伸无角肩台至腭凹部位时,遭受高拉应力。如牙齿有中度冠折(切1/3)或重度磨耗,应用对接边缘可限制瓷向腭侧的延伸,因而可减少修复体界面的应力量。如牙齿重度冠折(切2/3),无论采用对接或浅无角肩台,当其位于光滑凸起的舌隆突上时,修复边缘都只遭受低拉应力。结论由于矿化牙结构本身存在的几何外形及自然弹性模量,当对牙进行资贴面修复时于腭凹部易形成拉应力集中。长无角肩台延伸至腭凹部位是不适当的,因为相对薄层的瓷将位于最大的拉应力区。尤其在中度冠折和重度磨耗时浅无角肩台或对接边缘设计应被常规采用。
简介:目的:通过与粘接系统粘接纤维桩的临床操作时间、3年内的临床存留率进行比较,自粘接树脂用于纤维桩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100个前牙纤维桩核修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个修复体,实验组采用自酸蚀自粘接树脂(EMBRACECORE)粘结纤维桩并形成树脂核,对照组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DCBond和DCCore)进行树脂粘接并形成树脂核,记录两组的临床操作时间,并追踪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操作时间为87.38±8.21sec,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5.56±10.04sec;实验组和对照组在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粘接树脂用于纤维桩粘接临床操作简便、用时较短,临床存留率与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相似,可成为临床常规应用的操作方法。
简介:目的评价Er:YAG激光照射对牙本质与瓷块间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因正畸拔除的完整无龋坏、无隐裂的前磨牙30颗,分别制备3mm×3mm的牙本质面,随机分为以下3组:Er:YAG激光组、酸蚀组、酸蚀+Er:YAG激光组,每组10个样本。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样本的表面形态,并检测牙本质与瓷块间的粘接强度。结果酸蚀+Er:YAG激光组粘接强度值最高,与酸蚀组和Er:YAG激光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酸蚀组与Er:YAG激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酸蚀联合Er:YAG激光照射能够增强牙本质与瓷块间的粘接强度,是牙体组织粘接前有效的表面处理方式。
简介:目的比较研究不同的粘接系统应用于银汞合金充填后,对牙体折裂强度的影响。方法48颗完整上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A组为完整牙齿,B、C、D组经制备MOD标准洞型后,分别采用银汞合金直接充填、全酸蚀粘接剂联合银汞合金充填和自酸蚀粘接剂联合银汞合金充填。所有试件充填完成后,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以横梁位移速率1.0mm/min垂直于面加载,记录牙齿折裂的最大折裂强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试件的折裂强度(N)依次为1064.9±202.8、549.1±70.2、928.7±135.2和858.9±133.2。与银汞合金直接充填相比,采用粘接剂的两组试件折裂强度显著增强(P〈0.01);但不同粘接剂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使用银汞合金充填窝洞前,辅助使用全酸蚀或自酸蚀粘接剂,均可显著提高牙体的折裂强度。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对纵折后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行纵折后牙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对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50例,针对对照组采取的是拔除所有裂牙之后在体外进行再植粘结方式,针对观察组采取的是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治疗方式,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近一年内进入我院牙科门诊接受纵折后牙治疗的100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各50位患者,其中一组为观察组,采取口内直接粘贴加全冠修复法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方式进行治疗。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详细记录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后计算得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总不良反应率为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总不良反应率为12%。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效果大大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治疗纵析后牙的治疗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纵折后牙患者60例做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办法将此6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拔除裂牙体外粘接2周后全冠修复术,对研究组患者采取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术,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以及12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纵折后牙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选择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从远期疗效来看比较理想,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国内尼龙磨削技术尚未成熟,公司在尼龙磨削方面也没有任何的加工经验,通过开展尼龙薄壁衬套磨削研究来解决封包夹具中定位销表面陶瓷层脱落,利用尼龙材料代替陶瓷绝缘的技术难题,同时填补公司在尼龙磨削技术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