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紫外光-核黄素交联法对巩膜织张力和强度影响。方法交联组和对照组皆选右眼为实验眼,交联组采用波长为(370±5)nm、辐射强度定为3.0mW/cm2紫外线和0.1%核黄素为光敏剂对豚鼠赤道部巩膜面进行胶原交联,对照组不进行交联处理。术后一个月取交联组交联区巩膜条带和对照组相应区域巩膜条带,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对眼球各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交联组巩膜生物力学特性增强,赤道部交联组巩膜试件断裂时极限应力增加了147%,弹性模量显著增加了193%,极限应变降低了21.9%;后极部交联组巩膜试件断裂时极限应力增加了108%,弹性模量显著增加了191%,极限应变降低了40.42%。HE染色光镜检查结果显示形态学无病理改变,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交联组交联区巩膜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结论紫外光—核黄素交联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巩膜生物力学特性,增强巩膜组织张力和强度,有望作为治疗高度病理性近视一种方法。

  • 标签: 紫外光-核黄素交联 巩膜 生物力学
  • 简介:【背景】薇甘菊是最具危害性世界性杂草之一,目前已入侵我国香港、广东、海南、台湾、云南等地,而嘧磺隆是防治薇甘菊一种高效药剂。【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喷雾法,研究了商用药剂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根、茎、叶片杀灭效果对后期残留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抑制作用。【结果】嘧磺隆单独处理28d后,薇甘菊叶片、茎和根死亡率分别为86%、92%和84%;而与洗衣粉混合处理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8.33%、97.67%和89.67%;与柴油混合使用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2.33%、95.33%和98.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薇甘菊后期茎干萌发率为9.67%;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萌发率分别降低至6%、5.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薇甘菊种子萌芽率为44.67%;而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种子萌芽率分别降至28.67%、25.33%。【结论与意义】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组织杀灭效果对后期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抑制作用均优于嘧磺隆单独使用。本研究可以为薇甘菊防控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薇甘菊 70%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洗衣粉 柴油 防控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灵芝多糖成分(GLP)抑制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在小鼠右腋皮下接种1×106TC-1细胞后7天后,用100mg/kg、200mg/kg和400mg/kg3种剂量给小鼠口服灌胃给药20天,然后观察肿瘤重量,并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2、IL-6和TNF-alpha,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中CD4+和CD8+。结果:100mg/kg、200mg/kg和400mg/kg3种剂量给小鼠口服灌胃给药20天,与对照组比较,抑瘤率分别可以达到53%、59%和58%,P〈0.05;小鼠外周血血清中IL-2从1.27ng/mL提高到了2.88ng/mL,P〈0.05;TNF-α从1.05ng/mL提高到了1.82ng/mL,P〈0.05;而IL-6则没有明显变化。CD4+细胞水平升高(从54.80%提高到了58.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明显增多(从24.15%提高到了4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P有明显抑瘤作用,但抑瘤作用与GLP剂量不存在依赖关系。GLP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是通过提高小鼠细胞免疫能力来实现,而并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 标签: 灵芝多糖 抑制肿瘤 作用机制
  • 简介:【背景】随着转基因技术发展,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海南省南部三亚、乐东、陵水等地形成南繁育种区是我国"种业硅谷",其天然气候与环境优势,为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提供了条件。大量育种材料汇集于南繁区域,在利用南繁优势同时,也造成了潜在生态风险,因而在南繁区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平板培养计数和分子鉴定手段,对海南三亚南繁区种植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TT51及其对照常规水稻明恢63(MH63)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监测。【结果】连续3个种植周期(42个采样时间点)监测发现,TT51与MH63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转基因水稻未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造成明显影响。TT51与MH63根际土壤细菌类群主要种属组成一致。【结论与意义】种植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TT51不会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组成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可为在我国南繁育种区开展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转cry1Ab/cry1Ac稻 根际微生物 平板培养计数 分子鉴定 南繁
  • 简介:【背景】植物根结线虫病是世界性分布土传病害,常造成农作物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区域象耳豆根结线虫,由于其致病性和分子特征以及与植物互作关系独特性,被认为是一种对农作物具有潜在危害性重要病原根结线虫,因而引起国内外植物寄生线虫学者广泛关注。【方法】用形态学、同工酶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方法,对从海南岛农作物上采集到10个根结线虫纯化种群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象耳豆根结线虫在海南岛大面积栽培10种农作物和南药植物,包括黄瓜、南瓜、苦瓜、丝瓜、葫芦瓜、辣椒、番石榴、海巴戟、沈香和丁香上均有寄生,其形态学、酯酶表型和mtDNA-PCR扩增产物均有别于常见根结线虫种类;用引物18S和28S扩增象耳豆根结线虫种群rDNA-ITS区序列,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4HBJ种群分别与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同源性均仅为88%左右。【结论与意义】本文准确鉴定了象耳豆根结线虫,首次阐述其对海南岛多种农作物致害性;阐释了象耳豆根结线虫形态和分子特征,并明确了其与3种常见根结线虫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象耳豆根结线虫基础研究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象耳豆根结线虫 鉴定 RDNA-ITS
  • 简介: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稻黄单胞细菌(Xanthomonasoryzae)不同致病变种引起两种最重要水稻细菌性病害。发掘和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两种病害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分别综述了这两种高度相关病害抗性遗传研究进展,包括已发掘和利用主效抗性基因特点目前国内外对这两种病害抗性QTL定位研究进展,为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育种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 标签: 水稻 白叶枯病 细菌性条斑病 抗性遗传
  • 简介:动物实验是生理学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对帮助医学生加深课堂理论知识理解,提高动物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作用。近年来动物实验伦理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生物医学研究者政府关注。但我国医学生在动物实验中所得到的人道主义教育严重缺失。由于生理学实验是医学生进入基础医学阶段首次接触动物实验,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动物实验伦理学教育应成为每个生理学教师重要教学内容。1.加强动物实验伦理学教育是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需要自1988年以来国家科技部先后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关于善待实验动物指导性意见》和《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明确将“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列为种不端行为之一。因此,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动物实验伦理学教育,积极宣讲我国有关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是生理学教师义不容辞责任。2.加强动物实验伦理学教育是加强医学生医德培养需要仁爱精神是伦理道德核心要求。一个医生只有怀有“敬畏生命”之心,才能理解尊重病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才能提升“拯救生命”责任感和使命感。

  • 标签: 生理学实验 动物实验 实验教学 伦理学 教育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 简介:利用与子粒性状相关QTL标记分析了10个杂交水稻亲本间(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遗传差异,结合10个亲本所配25个组合F1表现,研究了基于子粒QTL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粒重杂种优势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6*),与对照优势呈显著正相关(r=0.28*),与母本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41**)。为分子标记预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杂交籼稻 粒重 QTL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性
  • 简介:【背景】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急性毒性尚未明确。【方法】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铜(Cu2+)、锌(Zn2+)、镍(Ni2+)、镉(Cd2+)、铅(Pb2+)和锰(Mn2+)等6种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急性毒性效应,并参照欧盟指令91/414/EEC标准评价了其环境风险。【结果】滤纸接触法48h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对蚯蚓L%为3.17(2.53—3.81)~90.42(69.45~140.47)μgcm-2,其毒性次序为Cu2+〉Zn2+〉Ni+〉Cd2+〉Pb2+〉Mn2+。人工土壤法14d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对蚯蚓LC50为1347(1236~1453)~6936(6144~8930)mg·kg-1,其毒性次序为Cu2+〉Cd2+〉Ni+〉Zn2+〉Mn2+〉Pb2+。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u2+、Zn2+、Ni+、Cd2+、Pb2+和Mn2+等6种重金属暴露比(toxicity/exposureratio,TER)分别为3.37、4.46、8.68、1428、13.87和5.85。【结论与意义】6种重金属对土壤动物蚯蚓均具有潜在毒性效应。Cu2+、Zn2+、Ni+、Mn2+等4种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存在急性毒性风险,而Cd2+和Ph2+对赤子爱胜蚓急性毒性风险水平是可接受。该评价结果可为我国制定基于风险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 标签: 重金属 赤子爱胜蚓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 简介:为研究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Pea-Fer)导入和表达对水稻植株和子粒重要矿质元素积累所产生影响,本试验以原始受体亲本粳稻品种秀水11为轮回亲本,外源豌豆铁蛋白转基因纯系Fer34为非轮回亲本,采取连续回交,结合GUS标记基因辅助选择技术,在BC6F3获得含Pea-FerFer34-XS11,它与秀水11构成一对近等基因系。并利用该近等基因系,研究Pea-Fer基因导入对水稻植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幼苗期、分蘖期、成熟期)根、茎(叶鞘)、叶子粒不同部分(谷壳、米糠、糙米、精米)主要矿质元素(Fe、Ca、Mn、Zn)积累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Pea-Fer)导入,使得水稻植株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根、茎(叶鞘)、叶等器官中Fe含量较对照品种秀水11明显增加,而对于Ca、Mn和Zn含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水稻子粒中Fe含量积累也有较高提升,而Ca、Mn和Zn积累却未出现显著变化。这为深入开展转基因富铁水稻新种质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 标签: 水稻 Pea-Fer 近等基因系 基因表达 矿质元素
  • 简介:目的了解濮阳地区部分浅部真菌病中两种两种以上真菌混合感染情况。方法对临床确诊为浅部真菌病患者456例,取标本行10%KOH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登记确诊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中}昆合感染发病特点。结果确诊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混合感染病例36例,分离率为7.89%,多见于股部(58.33%)和足部(27.78%);分离菌株72株,皮肤癣菌中以红色毛癣菌为主(75.00%),念珠菌中以非白念珠菌为主(72.22%)。结论濮阳地区部分浅部真菌病中混合感染主要为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混合感染,多见于股部和足部;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和非白念珠菌为主。

  • 标签: 浅部真菌病 混合感染 红色毛癣菌 非白念珠菌
  • 简介:在进行黑龙江省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中,分离获得了2个中国新记录种:蕨枝顶孢[Acremoniumpteridii(J.C.Frankland)W.Gams]和穴形节皮菌金孢属无性型[ChrysosporiumanamorphofArthro-dermacuniculi(Dawson)C.A.N.vanOorschot]。蕨枝顶孢主要形态特征为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二次三次分支,具有1~3个隔膜,顶端着生单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以假头状着生,卵形或者近圆形,内含1个油球。穴形节皮菌金孢属无性型主要形态特征为短侧分支与可育菌丝呈直角伸出,分生孢子具柄,生于短突起上或者直立侧分支上;分生孢子卵形或棍棒形,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大多数单胞,极少数为由2~3个细胞组成。文中对它们进行了详细形态特征描述,标本保存于大连民族学院菌种保藏中心。更多还原

  • 标签: 蕨枝顶孢 穴形节皮菌的金孢属无性型 形态鉴定 培养物 土壤真菌
  • 简介:选用籼粳交组合(晚轮422×沈农265)F2为试材,分别在四川、上海、辽宁同年种植,研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穗部性状和程氏指数变化趋势以及二者关系。结果表明:在四川和上海穗较长、2次枝梗数较多、结实率较低并且与着粒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在辽宁穗较短、1次枝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并且与着粒密度关系不显著。从北到南,程氏指数、叶毛、1-2穗节长、抽穗时壳色和子粒长宽比均呈偏粳分布,并且偏粳程度呈增加趋势。程氏指数与穗颈弯曲度相关性在各地区均未达显著水平;在四川与着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在上海与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在辽宁与着粒密度、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水稻超高产育种必须根据生态条件差异合理地将协调穗部结构与亚种间杂交优缺点互补相结合。

  • 标签: 水稻 生态条件 籼粳杂交 穗部性状 程氏指数
  • 简介:【背景】氨氧化细菌是驱动硝化作用关键微生物,其群落多样性变化对土壤氮素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作物可能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体组成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DGGE(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荧光定量PCR,分析了种植转cry1Ac/cpti双价抗虫基因水稻第3、4年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变化。【结果】水稻各生育期(分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内,转cry1Ac/cpti基因杂交稻Ⅱ优科丰8号(GM)土壤氨氧化细菌16SrRNA基因群落组成、多样性指数与其对应非转基因杂交稻Ⅱ优明恢86(CK)间均没有显著差异;以DGGE条带为基础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冗余分析(RDA)显示,GM和CK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只与水稻生育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2和0.018);同时,水稻各生育期内土壤氨氧化细菌16SrRNA基因丰度在GM和CK间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均随水稻生长而变化且在齐穗期达到最高(P〈0.05)。【结论与意义】稻田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与丰度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但在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间没有显著差异,即一定时期内种植转cry1Ac/cpti抗虫基因水稻不会影响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

  • 标签: 转cry1 Ac/cpti基因水稻 氨氧化细菌 群落组成 群落丰度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简介:目的: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将葡萄球菌肠毒素C2(SEC2)31位定点突变,以获得抑瘤效果增强肠毒素。方法: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将SEC2中31位His用Asn替代,转入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采用CM弱阳离子层析柱纯化蛋白,并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其进行鉴定,通过MTS法检测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构建了突变体蛋白SEC2(H31N),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效表达。体外实验表明,在相同浓度下,SEC2(H31N)对多种肿瘤细胞抑制作用明显优于野生型SEC2,尤其在低浓度下此现象更为明显。对于5个受试细胞株,SEC2(H31N)IC50均低于SEC2;SEC2(H31N)浓度分别为0.01~10、0.01和0.1ng/mL时,对肿瘤细胞SMMC-7721、HepG2、A549生长抑制率与SEC2相比均显著提高。结论:同野生型SEC2相比,突变体蛋白SEC2(H31N)对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得到了提高。

  • 标签: 葡糖球菌肠毒素C2 超抗原 突变体 抗肿瘤
  • 简介:【背景】近年来"Q"烟粉虱在我国快速扩张,已成为农业生产上一种重要入侵害虫。由于化学农药大量使用,"Q"烟粉虱已对多种农药产生高抗药性,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在室内研究了近年引入我国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Q"烟粉虱若虫取食和寄生能力。【结果】各龄期"Q"烟粉虱若虫均可被海氏桨角蚜小蜂取食和寄生。在48h内,寄生蜂取食1、2、3、4龄烟粉虱若虫数量分别为10.7、6.4、6.7、5.0头,呈现随龄期增大取食数量下降趋势;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烟粉虱若虫寄生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更偏好寄生2、3龄若虫(25.4和27.5头),其次是1龄若虫(22.1头),而寄生4龄粉虱数量最低(16.5头)。【结论与意义】寄主龄期对海氏桨角蚜小蜂取食和寄生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该寄生蜂表现出对"Q"烟粉虱较好生物防治潜能,是防治烟粉虱理想寄生性天敌昆虫。

  • 标签: 烟粉虱 海氏桨角蚜小蜂 取食寄主行为 寄主选择 生物防治
  • 简介: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是一种可用于检测大分子物质“软电离”质谱分析技术,近年来在致病性真菌研究中作用日显突出,该文对近几年该技术在病原真菌研究中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 质谱 真菌
  • 简介: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51在中国恒河猴感染传代过程中产生可能神经侵袭性和神经嗜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从静脉感染SIVmac251-155p6N8只实验猴中出现严重神经症状1只猴中,监测病毒免疫指标变化,观察临床症状、猴脑组织病变,单拷贝PCR扩增病毒gp120序列并分析变异糖基化位点变化情况。结果感染猴晚期出现明显艾滋病脑病症状,病理切片显示脑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神经元变性、坏死。脑基底节分离出单一序列病毒,其氨基酸序列与血浆病毒感染毒株SIVmac251-155p6序列差异主要位于Gp120V1和V4区,并且在C1区66位出现一个糖基化位点缺失。结论SIVmac251在猴体长期传代过程中表现出神经嗜性毒株特征,对AIDS脑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艾滋病脑病 SIVmac251 GP120 变异 神经嗜性 神经侵袭性
  • 简介:【背景】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于2003年首次在北京郊区被发现,并逐渐扩散蔓延,目前已在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方法】于2008~2009年通过定点调查方法对山东省115个地区258个样点主要花卉上蓟马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主要花卉上发生蓟马有11种,包括花蓟马、黄胸蓟马、黄蓟马、西花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禾花蓟马、横纹蓟马、腹小头蓟马、黑白纹蓟马、油加律带蓟马等,其优势种为花蓟马。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在山东省18个地区花卉上被发现。其中,荣成市区发生最重,占蓟马采集总量51.86%;德州市区和青岛市区发生次之,分别占蓟马采集总量34.21%和33.88%;其他地区西花蓟马发生量占采集总量1.39%~18.75%。【结论与意义】西花蓟马已在山东省定殖并广泛分布,相关部门应做好西花蓟马预防与控制工作。

  • 标签: 西花蓟马 蓟马调查 山东省 花卉 分布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IDC患者(IDC组)和30例乳腺纤维腺瘤(对照组)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IDC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68.1%,显著高于对照组(23.3%),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阳性表达与IDC患者年龄和肿瘤直径大小无相关性,其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和病理组织学分级、以及肿瘤远处转移之间存在相关性,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在IDC组织中呈高表达,VEGF参与了IDC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VEGF可以作为评价IDC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一个新型指标。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SP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