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英国生物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1916—2005)与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1928-)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1916-)共同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于他们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而取此殊荣。后来弗·克里克的兴趣转向大脑意识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弗·克里克出版过一部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引起比其获诺贝尔医学奖更大的注意。

  • 标签: 假说 灵魂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90年代 细胞 生物物理学家
  • 简介:论题罗杰·斯佩里教授的大脑功能理论是说左脑以理性逻辑分析和记忆等为优势半球;右脑以立体空间形象和音乐艺术为优势的半球,但是,至今尚未得到生物医学科学家报告找到理性逻辑和记忆神经细胞的消息,也未发现立体空间图像和音乐神经细胞的踪迹。看来大脑左右半球神经细胞并没有区别,难道同样的脑神经细胞真的会有功能优劣吗?否则,大脑各部分是不可能存在分工的功能。

  • 标签: 大脑功能 神经细胞 分工论 运动 思维 音乐艺术
  • 简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istseineunbewuβteundunbedingteVoraussetzung."一句中"unbewuβt"一词在中央编译局编译的译本中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的"、"本能的"和"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的道路。不同的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的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一词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的真实意义。

  • 标签: 《自然辩证法》 unbewuβt 不自觉的 不以意识为转移的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