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酒泉市戈壁荒漠区的9个已建成的典型风电场为研究对象,对风电场不同防治分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对比研究,系统分析风电场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风电场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道路区(63.33%)>风机区(21.85%)>集电线路区(10.47%)>施工营地区(2.93%)>监控中心区(1.42%);挖方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风机区(77.38%)>道路区(13.76%)>集电线路区(6.39%)>监控中心区(2.16%)>施工营地区(0.32%),道路区和风机区是风电工程施工扰动最大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基础开挖、搬运和填筑等土建工程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环节。酒泉市在目标年(2015年和2020年)完成装机总容量时,机组台数将分别达到8474台和1万3334台;扰动地表面积将分别达到7880.82hm2和1万2400.62hm2;开挖土石方总量将分别为1271.10万m3和2000.10万m3,检修道路长度将分别达到4127km和6494km。
简介:以乐昌含笑(MicheliachapensisDandy)和樟树(Cinnamomumcamphora(L.)Presl)幼苗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水淹胁迫环境,进行两个胁迫强度处理(水淹土表0cm、水淹土表5cm)。通过测定各树种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含量,研究了水淹胁迫对这2种幼苗以上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淹胁迫深度的加深,乐昌含笑叶片叶绿素含量先升后降,樟树的叶绿素含量先升后降或持续上升;乐昌含笑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上升,樟树各处理多显著高于对照;两种幼苗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不规律;乐昌含笑的SOD活性下降,樟树实验前期上升,后期下降;两种幼苗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由幼苗的成活率和生理指标判断,樟树的抗水淹能力强于乐昌含笑。
简介:基于1960—2011年福建省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R/S方法分析福建省不同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1年期间福建省年均降水量增加,年均降水时间明显减少;各季节小雨、中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呈现减少趋势,大雨、暴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有增加趋势;各季节不同等级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中部屏南—九仙山一线为小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高值区,东南沿海为暴雨的高值区。春夏冬3季的大雨、暴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将持续增加,极端降水概率增大,小雨和中雨的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将持续减少,发生阶段性干旱的可能性增大。
简介:实验观测了青皮竹(BambusatextilisMcClure)和慈竹(B.emeiensis)不同发育期(竹笋、幼竹和成年竹)的解剖特征,包括组织比量、基本组织、维管束及纤维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发育成熟,2个竹种的基本组织比量都呈现下降趋势,而输导组织和纤维组织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基本组织的减小量基本上等于纤维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增加量。在同一发育期慈竹的维管束密度大于青皮竹。纤维长度随着竹龄的增加而变长和增宽,在同一发育期,纤维细胞的直径中部大于基部和顶部。竹子发育期间,纤维直径、双壁厚、长宽比及腔径比都随竹龄增加而增大,壁腔比则呈现下降趋势。2种竹材维管束的径向宽度均大于其弦向宽度。
简介:于2013年3月、5月、8月和11月调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初期东平湖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分析调水初期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量及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9种属,栖息密度为459.0×10~4ind./L,生物量为3.33mg/L,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48,其中以针杆藻Synedrasp.、小环藻Cyclotellasp.和席藻Phormidiumsp.为主的优势种群共20种属。结果表明,自2013年11月调水后,东平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等与其他季节相比无明显差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简介:本文通过整理西乌珠穆沁旗近40年年均气温及年均降水量变化,利用ThorntnwaiteMenorial模型计算出该旗近40年的牧草气候生产力(FPCP)数据,并通过sas软件处理得出温度、降水与牧草气候生产力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回归模型分析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特征、趋势,并分析气候因子对它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近40年该旗年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增温率为0.41℃/10a。对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为2.3%。降水变化幅度比较大从2.31mm到240.79mm,对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为从0.37%到38.1%。降水是影响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子;降水变化对FPCP的影响大于温度变化对FPCP的影响。(2)近40年西乌珠穆沁旗牧草气候生产力平均值为5660.13kg/hm2,前25年呈波浪形变化,出现增长趋势,后15年出现下降趋势,总体上与降水变化吻合。
简介:为补充白斑棱皮树蛙生物学相关数据,2012年6月—2013年6月,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利用样带法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白斑棱皮树蛙(Thelodermaalbopunctatum)进行了野外调查,发现白斑棱皮树蛙成体6只,蝌蚪5尾,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结果显示:白斑棱皮树蛙在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稳定的种群,栖息地位于中高海拔的原始林或次生林中,栖息地植被茂密、郁闭度高,湿度大。该蛙繁殖季节为5月前后,通常在树洞内进行繁殖,产卵量少,约10枚左右。蝌蚪生活在树洞积水内,唇齿式为I:3+3/1+1:II。该蛙种群数量相对稀少,该文也对该物种的保护进行了探讨和建议。
简介:为掌握宁夏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状况,于2013年春季、夏季、秋季调查沙湖8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评价沙湖水质状况。结果表明:3个季节在沙湖共采集了17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6科,主要由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组成,且随季节与空间变化显著;沙湖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较低,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51;依据多样性指数和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对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沙湖水域属重度污染,夏季沙湖污染最严重,秋季沙湖受污染状况略好于春季。
简介:为更好地经营管理海南岛内的人工林,在五指山市、昌江县、三亚市三地,分别取桉树林、橡胶林、相思树林这三种岛内最主要的人工林林下土壤进行了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调查地,同一人工林林下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的含量存在差异,而在同一调查地内,人工林下土壤SOC与TN的含量比率关系相近。就各元素的垂直分布而论,SOC和TN含量在各区域各样地均以0-20cm土层较高,总体来看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TP含量则表现为分层不明显(昌江和三亚)或于60-80cm土层达到最高(五指山)。在所有区域各类人工林中,五指山桉树林的SOC和TN含量最高,昌江相思树林的TP含量最高,三亚桉树林的SOC和TN含量最低,五指山橡胶林的TP含量最低。研究还发现,三个地区所有样地的林下土壤C/N和N/P比值均可分为两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N/P普遍偏低,存在明显的氮限制。根据调查结果推9n,4,影响林下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因素包括水热条件、地表凋落物积累、土壤淋溶强度及元素的周转率等,前二者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输入和聚集,而淋溶过强则易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但较快的元素周转可以抵消淋溶的负面效应。综上所述,各类人工林林下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总体上因地而异,建议对于岛内人工林的C、N、P管理应充分考虑区域性差异。
简介:盐渍土表层盐分累积与土壤含水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建立干旱区盐渍土含水量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本文以艾比湖流域不同含水量的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光谱反射率变换和多元统计分析(MSAM)方法,对土壤含水量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和建模。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反射率呈下降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波长越长,土壤光谱反射率与含水量的相关性越高,其中1937nm处的土壤光谱反射率与含水量具有最高的相关性(r=-0.636)。对土壤光谱反射率进行8种光谱反射率变换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盐渍土的不同含水量与光谱之间的相关性,筛选敏感波段,建立关系模型。得出对数一阶微分(LogarithmFirstOrderDifferential)在波长2024和2357nm建立的模型以及均方根一阶微分(RootMeanSquareFirstOrderDifferential)在波长1972和2357nm建立的模型最优,相关系数r分别为0.894和0.865。基于上述模型作者构建了一种耦合模型,其相关性r=0.926比对数一阶微分模型提高了0.032,比均方根一阶模型提高了0.061;因此,所构建的盐渍土含水量估算模型是可行的,可以为遥感反演提供理论参考,对高光谱遥感反演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