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血管生成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是机体对缺氧适应性调节中的重要调控蛋白,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有表达,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HIF-2α、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62例食管鳞癌,40例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和42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HIF-1α、HIF-2α、VEGF的表达和MVD值,分析其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HIF-2α和VEGF的表达较异型增生和正常上皮组织显著增加(P<0.01),MVD值亦显著增高(P<0.01);且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HIF-1α、HIF-2α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和MVD值呈正相关。结论:HIF-1α、HIF-2α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表达,其可能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参与食管鳞癌的血管生成;HIF-1α、HIF-2α和VEGF的过度表达可能成为判断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简介:背景:部分学者建议用双极髋关节成形术替代全髋关节置换术来治疗髋退变性关节炎。我们通过对患者至少10年的随访来评价这种手术的效果。方法:我们回顾性随访了在1983至1987年间采用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双极髋关节成形术治疗退变性髋关节炎患者152例(173髋),对其中92例(104髋)术后进行了平均12.2年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在末次随访中用Harris髋关节问卷调查患者疼痛、运动、活动水平和手术满意度。通过髋关节X线检查对双极假体外壳移位情况、骨质溶解和股骨柄固定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末次随访时有19例(19髋)因假体位置不良而行全髋关节翻修术,3例(3髋)因X线片示假体位置欠佳并有临床症状正在等待翻修。12例因骨溶解或继发假体移位的髋关节发生内陷并已经实施或拟实施髋臼翻修术。髋臼重建需要骨移植、大型号的臼杯和(或)重建骨盆环。总的假体位置不良率为21.2%(104髋中有22髋),这22髋中91%(20髋)涉及髋臼病变。初次置换时扩大髋臼可致关节翻修的危险增加6.4倍。在平均12.2年随访中因为假体位置不良而翻修的股骨假体生存率为94.2%,髋臼假体为80.8%。关节假体存活的69例(81髋)中有17例(24.6%)患侧关节存在中度至重度疼痛。即使假体位置正常的患者,也有近30%需要按时服用止痛药物。有58髋(包括所有髋关节有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在至少10年以上的随访中接受了放射学检查,其中28髋显示髋臼假体移位。结论:对于有症状的髋关节炎患者采用双极髋关节成形术会出现高比例不可接受的术后疼痛、假体移位、骨质溶解,甚至须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特别是术中曾扩臼的患者。使用类似传统聚乙烯材料设计的假体术后均有这些症状,我们认为初次治疗髋退变性关节炎不宜使用双极髋关节�
简介:目的应用种植体对局部无牙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正日益增多。但是,将种植体置于下颌骨的后部区域常常受到限制。本项长达10年的纵向随访研究的目的是对位于下颌骨后部的短种植体支持式固定局义齿(FPD)进行评价,并且对种植体支持的FPDs和牙-种植体支持的FPDs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3名尚有剩余下颌前牙的患者,每位患者接受单侧FPDs修复。一侧FPD由2枚种植体支持,另一侧FPD则由一枚种植体和一颗天然牙支持,这样可进行个体内比较。每一颌骨上两种类型的FPDs分布是随机的。研究项目包括种植成功率、边缘骨变化和机械并发症。结果牙-种植体连接方式在10年中没有表现出对整体成功率有任何不良的影响,也没有发现短种植体有不满意之处。结论本实验提示由一颗天然牙和一枚种植体共同支持的修复结构,可推荐作为一种在下颌骨后部可预测的和可靠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