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PETTLEP模型的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ETTLEP模型的运动想象疗法,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步态评估量表(TGA)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LE、BBS、FAC、TA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FMA-LE[(22.60±5.29)分]、BBS[(39.00±6.07)分]、TAG[(7.95±3.02)分]评分较为优异(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PETTLEP模型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平衡与步行能力。
简介:摘要对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13岁,临床表现为体位改变时出现短暂运动不能,表现为头转向一侧、颈后仰、摇头、摆动,双手紧抱于胸前,双足尖着地,足底麻木、疼痛。基因检测:染色体16p11.2(chr16:29594293-30189789)位置存在约595.5 kb杂合缺失。相关文献详细报道的16p11.2微缺失患儿表现为PKD者有8例。16p11.2微缺失是引起PKD的另一基因表现形式。对于PKD患儿的遗传评估中应注意16p11.2微缺失的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球面运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法均分90例偏瘫患者为常规组、篮球组和综合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篮球组患者额外增加球面物体篮球训练,综合组患者在篮球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e-mayer评定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BBS、FAC与MBI和NIH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综合组治疗后的FMA、BBS评分、FAC分级、MBI评分和NIHSS评分分别为(62.57±9.89)分、(44.86±7.19)分、(4.47±0.65)级、(63.58±17.3)分和(4.38±7.21)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和篮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球面运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IMP)在早产儿运动发育促进性干预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干预模式促进早产儿运动发育,实验组采用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IMP)进行早产儿运动发育促进性干预,对两组早产儿干预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实验组早产儿的(TIMP)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IMP)在早产儿运动发育促进性干预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对早产儿的运动发育提供指导性意见,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PV分型检测运用在宫颈细胞学阴性HPV阳性妇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0例宫颈细胞学阴性HPV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HPV分型检测,并且根据阴道镜检查结果,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与HPV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的190例患者中,35例为CIN Ⅱ+,占18.42%,其中3例为HPV31型、4例为HPV33型、5例为HPV52型、7例为HPV58型、16例为HPV16型;同时,82例为HPV16型感染,其中55例为宫颈炎症,占67.07%,16例为CIN Ⅱ+型,占19.51%,11例为CIN I型,占13.41%;经相关性分析,与非同型感染患者相比,同型感染者出现病理高级别进展的风险是14.89倍(OR值为2.589,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阴道镜下活检诊断为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并行子宫颈锥切术的2 01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绝经组439例,未绝经组1 574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高危型HPV检测、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绝经组接触性出血的发生率与未绝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分别为4.3%(19/439)、6.4%(101/1 574);χ²=2.672,P=0.102]。绝经组有接触性出血症状的患者中锥切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颈癌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绝经组[分别为10/19、22.8%(23/101);χ²=7.157,P=0.007];绝经组无症状的患者中锥切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颈癌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未绝经组[分别为9.0%(38/420)、4.3%(63/1 473);χ²=14.726,P<0.01]。绝经组子宫颈表面光滑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绝经组[分别为63.6%(279/439)、35.5%(558/1 574);χ²=111.601,P<0.01]。(2)高危型HPV检测:绝经组患者高危型HPV阳性率与未绝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分别为92.0%(404/439)、94.4%(1 486/1 574);χ²=3.394,P=0.065];两组均以HPV 16型阳性率最高[分别为65.8%(289/439)和68.0%(1 070/1 574)],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χ²=0.722,P=0.395)。(3)TCT检查:TCT检查结果包括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不除外高度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低级别鳞状上内病变(LSIL)、HSIL,两组TCT检查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阴道镜检查:与未绝经组比较,绝经组阴道镜检查不充分的比例[分别为32.5%(511/1 574)、87.5%(384/439)]、子宫颈Ⅲ型转化区的比例[分别为21.9%(344/1 574)、80.0%(351/439)]、行子宫颈管刮取术(ECC)的比例[分别为20.5%(322/1 574)、35.3%(155/439)]、ECC阳性率[分别为53.1%(171/322)、67.7%(105/155)]均显著增高(P<0.01);子宫颈病变累及阴道壁的比例也显著增高[分别为1.0%(16/1 574)、5.9%(26/439);χ²=40.443,P<0.01],且绝经组患者累及阴道壁的病变的程度与子宫颈病变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60,P<0.01)。(5)锥切术后病理升级情况:与未绝经组比较,绝经组患者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8%(75/1 574)、14.6%(64/439)]、病理升级的比例[分别为5.5%(86/1 574)、10.9%(48/439)]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绝经后妇女阴道镜检查常不充分,多为Ⅲ型转化区,病变更易累及子宫颈管及阴道壁,临床上应重视子宫颈管的搔刮及阴道壁的全面检查。绝经后妇女的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高,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高,常需进一步干预。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子宫手术不同术式对生育期妇女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确诊生育期子宫肌瘤患者共83例为研究对象,取动态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2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41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内实施对比性临床研究。统计不同术式对患者卵巢功能影响。结果:(1)卵巢功能:术前卵巢激素血清检验结果组间对比无差异性,P>0.05;术后3月时,患者卵巢激素水平较术前均变化,观察组FSH、LH低于对照组,E2及AMH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应激反应:观察组术后血清NE、E及F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术式及开腹术式均可实现对卵巢疾病的有效治疗,但就术后生理应激及卵巢功能损伤而言,腹腔镜术式对患者卵巢功能维护效果较好,可根据患者生育意愿需求合理选择术式开展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在不同孕期妊娠妇女检测中所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孕期妊娠妇女96例为观察组,根据患者处于的孕期不同对其进行分类为早孕组(32例)、中孕组(32例)、晚孕组(32例),同时选择32例非妊娠期妇女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各指标的含量水平。结果:通过对患者的铁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测,早孕组、中孕组以及晚孕组患者的各项含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清铁蛋白对处于不同孕期的妊娠妇女进行身体检测,能够了解患者妊娠期出现贫血症状的原因,对该症状加以预防,应该投入到实际临床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