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神经内科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及护理时使用Braden评分量表的效果。方法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的时间段内,选择62例神经内科患者,随机抽取各31例,设为试验和对照两组,用Braden评分量表的为试验组,用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患者使用Braden评分量表,可以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aTTP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纳入5例aTTP患儿,占同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5/11,其中男2例、女3例,发病年龄8.9(0.8~14.5)岁。5例患儿均存在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仅1例存在经典五联征,3例患儿伴神经系统症状,3例有发热,而肾功能损伤相对少见(1例)。5例患儿均存在重度血小板减低[7(4~14)×109/L]及血红蛋白下降[70(58~100)g/L];血生化检查示3例总胆红素水平升高,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5例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升高,1例尿素氮升高。骨髓穿刺提示巨核细胞数目不低。ADAMTS13活性检查均为0,4例ADAMTS13抑制物阳性,1例为阴性。5例患儿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且在疾病早期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例患儿接受血浆置换。5例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为开始治疗后的19(9~29)d。1例患儿在治疗9个月后出现复发,再次予糖皮质激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病情稳定,随访3年以上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截至2020年12月1日,随访24(16~57)个月,5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未次随访血小板计数为159(125~269)×109/L。结论儿童aTTP患者较为少见,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少及微血管病性溶血为主,血浆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检测有助于aTTP的诊断。血浆置换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该病需长期随诊监测。
简介:背景: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皮损多呈对称性全身性分布。作者报道了1例患者下肢无皮损,在淋巴结手术后继发获得性淋巴水肿。病例报道:1例74岁的女性患者因大疱疹住院,左下肢完全无皮损且无瘙痒。左下肢淋巴结手术后继发获得性淋巴水肿。标准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表皮下水疱诊断,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查显示遍布基底膜的线状IgG和C3沉积带。Westernblotting显示抗BPAg2抗体。未受累的淋巴水肿皮肤活检未见真皮炎症浸润,但可见线状抗IgG和抗C3抗体沉积带。讨论:有报道UV或放射性治疗的部位出现局限性大疱性类天疱疮,也有过大疱性类天疱疮好发于淋巴水肿部位皮肤的病例报道:有假设认为淋巴回流障碍使抗原抗体接触增加而促进结合。本例报道首次揭示了这种淋巴水肿的保护性实质,提出了两种假说。局部细胞免疫可能发生了退化,同时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神经传导也可能受损,伴部分或全部神经源性炎症受抑,因此无瘙痒。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高危胸痛风险评估量表在心源性胸痛患者快速分诊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7月-2022年11月本院接诊的心源性胸痛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急诊诊断流程,研究组采用急诊高危胸痛风险评估量表分诊救治,比较救治效果。结果 研究组首次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确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高危胸痛风险评估量表在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可缩短患者急诊停留时间,使其能够尽早接受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成年烧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评估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量表研究法及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法。以文献分析法和头脑风暴法结果为基础,制订专家函询问卷。对27名专家(烧伤科医师、血管外科医师、护士各9名)行2轮德尔菲法函询并分析专家可靠性,采用优序图法和专家重要性评价确定各条目的权重,形成成年烧伤患者VTE风险评估量表。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19年10月1日—2020年1月1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及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的223例成年烧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在患者入院24 h内采用成年烧伤患者VTE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首次评估,在患者病情、治疗变化时进行实时评估,结果取最高值。采用相关系数法和临界比法进行量表项目分析,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采用内容效度指数分析量表的内容效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检验量表的预测效度。对数据行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Z检验。结果因第1轮函询中有4份问卷不合格予剔除,重新遴选4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27名专家年龄以41~50岁居多,绝大多数为研究生学历,均为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当前专业年限多在11~30年之间。通过文献分析、小组头脑风暴和2轮函询构建的量表包括3个一级条目、50个二级条目。第1轮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2%(23/27)、专家提出意见比例为47.8%(11/23),第2轮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27/27),专家提出意见比例为11.1%(3/27)。专家集体权威程度均值在2轮函询中均为0.90。各条目重要性赋值均值、满分率均值、4分以上选择率均值在第1轮函询中分别为4.21、52.5%、77.2%,在第2轮函询中分别为4.28、45.2%、85.8%。各条目的变异系数均值、肯德尔和谐系数均值在第1轮函询中分别为0.21、0.30,在第2轮函询中分别为0.16、0.36。第1、2轮函询中,3个一级条目(年龄与基础疾病、烧伤伤情因素、烧伤救治因素)和总二级条目的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1.46、107.09、116.00、331.97,169.97、152.12、141.54、471.70,P<0.01)。年龄与基础疾病、烧伤伤情因素、烧伤救治因素的一级条目权重分别为0.04、0.05和0.07,二级条目权重为0.71~0.99、赋值为3~6分。223例患者烧伤总面积为1%~89%体表总面积,年龄为19~96岁,风险评估得分为0~98分。9例患者有VTE形成,风险评估得分为41~90分。37个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得分呈明显正相关(r值为0.14~0.61,P<0.05或P<0.01),予以保留。高分组和低分组患者有36个二级条目得分差异明显(Z值为-4.88~-2.09,t值为-11.63~-2.09,P<0.05或P<0.01),予以保留。本量表总的克龙巴赫α系数为0.88。该量表总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5。该量表评分诊断VTE的最佳阀值为40分,此时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7.4%、约登指数为0.87,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5%置信区间为0.93~0.99,P<0.01)。结论年龄与基础疾病、烧伤伤情及烧伤救治因素是成年烧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研制的成年烧伤患者VTE风险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对临床VTE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汉化、修订Wilson-Sims精神科跌倒风险评估量表(WSFRAT),并对其进行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依据改良Brislin量表翻译原则汉化该量表后通过专家咨询形成WSFRAT-M。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20年1月收治的18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评价者间信度和预测信度。结果最终形成的WSFRAT-M具有15个条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划分为5个因子,贡献率为65.558%。该量表的评价者间信度为0.98;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当切分点为7.5分时,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8.4%。结论WSFRAT-M的预测信度较好,但结构效度一般,一定程度上值得在精神科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获得性上睑下垂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就诊的176例(312只眼)获得性上睑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获得性上睑下垂的人口学特点、病因组成、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结果患者中男性59例(33.5%),女性117例(66.5%),年龄(64±7)岁。双眼上睑下垂136例,单眼上睑下垂40例。获得性上睑下垂的病因分布为腱膜性上睑下垂145例(82.4%),神经源性上睑下垂17例(9.6%),肌源性上睑下垂10例(5.7%),外伤后上睑下垂4例(2.3%)。获得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特征依病因不同存在显著差别。152例(279只眼)行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2.1%(140/152)。手术术式包括上睑提肌腱膜手术148例(275只眼),额肌瓣悬吊手术2例(2只眼),结膜-Müller肌切除术2例(2只眼)。结论获得性上睑下垂多发生于老年人,女性比例高,双眼发病多于单眼发病。腱膜性上睑下垂是获得性上睑下垂中最常见的病因。根据临床特征明确病因诊断进行治疗,多数患者手术效果良好。(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44-849)
简介:摘要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ARPC)是一种罕见的穿通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ARPC临床上比较罕见,容易漏诊或误诊。目前ARPC的诊疗无相关参考指南,因此在治疗上均以抗组胺、止痒等对症治疗。由于该病常常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应积极治疗或控制原发病的同时治疗本病,可使本病迅速得到控制。本文报道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8月收治的1例ARPC。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重症患者获得性肌无力41例临床特点。方法选择41例进行肌肉活检的重症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分析肌肉活检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肌电图生理特点。结果41例肌肉活检重症患者中,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占97.56%,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占12.20%,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占24.39%,感染性休克患者占87.50%,四肢反射低下占100.00%,11(26.83%)例患者经相关治疗后10~14天,心肺功能恢复至正常,但不能完全脱机,同时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四肢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占87.80%,出现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占46.34,出现可见肌强直电位占4.88,而35例患者经H反射检查和F波反射检查,发现21(60.00%)例患者出现下降现象,14(40.00%)例患者未引出波形。(P<0.05)。结论获得性肌无力为重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加强肌电图检查和肌肉活检有助于疾病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真菌病的临床和病原学特点、诊断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台州市立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的23例社区获得性肺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影像学、病原学、诊断和治疗进行评估。结果23例患者中10例无明显基础疾病,13例患者存在导致免疫下降的基础疾病诱因。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以咳嗽、咳痰及咯血多见。胸部CT表现以肺内空洞伴球形阴影者多见。23例中19例有明确的微生物学或病理学依据,4例为临床经验性诊断。16例患者经手术或抗真菌药物治疗后获得较好的疗效(有效率84.2%)。但两性霉素B治疗后出现了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真菌病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增强对该疾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对可疑病例应反复多次痰病原学检查,及早行有创的侵入性检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病灶特点,合理采用手术和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