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复经颅刺激对酒精依赖患者的疗效及对其症状的影响。方法:在本文研究中将酒精依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收治时间在2019年度12月-2020年度12月,根据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分别采取常规治疗方式、常规治疗合并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方式,分析并且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96.35±1.32)分、心理功能(97.35±1.02)分、社会功能(96.65±1.32)分、物质生活(95.58±1.03)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6.45±1.09)分、抑郁(6.78±1.02)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重复经颅刺激治疗对酒精依赖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并且能够使各项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酒精依赖患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复经颅刺激(rTMS)联合西酞普兰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酞普兰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刺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脱落病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3.3%高于对照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SIO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HAMD、SIO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西酞普兰 重复经颅磁刺激 老年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骨水泥增强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采用PFNA联合骨水泥增强固定治疗的5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4例;年龄为65~91岁,平均7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4 d。骨折AO分型:31-A1.2型1例,31-A2.1型2例,31-A2.2型8例,31-A2.3型34例,31-A3.1型1例,31-A3.3型6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79.4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23.6 mL,住院时间平均为11.9 d。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Francisco评分标准评定:良43例,可接受9例。45例患者术后获5~12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7例患者失访。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4例,良25例,可6例,优良率为88.9%(39/45)。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螺旋刀片松动、切割、断裂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PFNA联合骨水泥增强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骨质疏松 骨水泥
  • 作者: 张英泽 王海程 陈伟 朱燕宾 丁凯 侯志勇 张奇 王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骨科智能器材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中国工程院,北京 100088,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角支撑固定接骨板系统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取8对16具男性股骨标本,死亡年龄平均为51.9岁。将8对股骨的左、右两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8):制作AO分型31-A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实验组采用三角支撑固定接骨板系统固定,对照组采用DHS固定。然后将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试验机,以10 N/s的速度加载至400 N。记录并比较两组模型的整体形变、16个选取位点的应变值和循环实验结果。结果在400 N的载荷下,实验组和对照组模型的整体形变分别为(0.31±0.13)、(0.49±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23)。实验组股骨颈前、前方骨折线上、前方骨折线下外侧、前方骨折线下中间、前方骨折线下内侧、前方固定螺钉根部、股骨颈内侧骨折线下方、股骨颈后、后方骨折线上外侧、后方骨折线上中间、后方骨折线上内侧、后方骨折线下、后方固定螺钉根部上方、后方固定螺钉根部下方、股骨干后平行于固定螺钉、股骨干前平行于固定螺钉位点的应变值分别为-244.90、13.16、-71.77、-124.38、-366.89、121.62、-10.94、-166.00、-54.93、-367.38、-608.93、-69.09、326.50、133.14、52.97、-185.82,对照组分别为-24.62、-40.39、-36.99、-120.97、-486.38、99.20、35.36、-205.67、-74.30、-566.01、-1 085.40、-77.41、334.34、114.08、38.50、-235.74。对照组1具标本加载1 759次时出现固定失败,实验组无一具标本固定失败。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三角支撑固定接骨板系统固定较DHS固定的整体形变小,更符合正常股骨生物力学的传导特性。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三角支撑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eoynthesis,MIPO)结合股骨近端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non-contact bridging periprosthetic plate,NCB.PP)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74.88±12.1)岁(范围65~83岁);左侧8例,右侧4例;骨折后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短钉固定,术后6~36个月后因跌倒致闭合性钉体周围骨折;均为Vancouver B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1例骨量正常,10例骨质疏松,1例骨量低下。所有患者均采用MIPO技术复位固定骨折,并以股骨近端NCB.PP固定。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68.7±4.33)min(范围65~75 min);术中出血量(291.67±114.48)ml(范围150~400 ml);术后引流量(79.17±17.17)ml(范围50~100 ml)。骨折复位后,近端使用(3.25±0.96)枚(范围2~5枚)双皮质螺钉固定;其中3例附加捆绑带捆扎固定;3例术中行自体髂骨植骨。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7.75±2.83)个月(范围4~1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83.3%(10/12)。另外2例患者中,1例为83岁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卧床,随访12个月仍未愈合;1例为68岁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出现骨折断端骨吸收,进行二次手术,给予断端取髂结合异体骨植骨,至术后13个月时骨折部分愈合。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00(8.00,9.00)分、2.50(2.00,3.00)分和0.00(0.00,0.75)分,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29、-3.097、-3.134,均P< 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分别为(72.50±2.91)分和(86.67±5.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7,P< 0.001)。末次随访时,除1例骨折未愈合和1例再手术患者外,其余10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6例、良4例,优良率为83.3%(10/12)。术后1例伤口浅表感染,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而愈合;1例出现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给予局部换药切口愈合。结论MIPO技术结合NCB.P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后短髓内钉周围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角支撑固定与Gamma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用一名年龄40岁、身高172 cm、体重75 kg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提供的股骨CT影像数据,通过Mimics 21.0软件及Geomagic 2013软件重建股骨实体化模型。利用UG 12.0软件建立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重建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模型并分别模拟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手术。在Abaqus软件中,模拟站立状态下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两种固定模型并收集两者主钉、固定螺钉、骨质以及三角支撑髓内钉中支撑螺钉的应力峰值,同时测量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骨折模型的最大位移。结果在1 200 N载荷下,两种骨折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均位于主钉,其中三角支撑髓内钉主钉的应力峰值为233.73 MPa,较Gamma钉主钉的应力峰值(265.21 MPa)减少11.9%;固定螺钉的应力峰值均位于压力螺钉与主钉接触区域,三角支撑髓内钉的应力峰值(138.86 MPa)较Gamma钉的应力峰值(180.75 MPa)减小23.2%;骨质模型的应力峰值均位于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分别为61.67 MPa和32.38 MPa,三角支撑髓内钉较Gamma钉减小47.5%;三角支撑髓内钉中支撑螺钉的应力峰值为92.04 MPa。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骨折模型的最大位移为17.34 mm,较Gamma钉固定骨折模型的最大位移(19.37 mm)减少10.5%。结论与Gamma钉相比,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可明显提高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改善应力分布并降低应力峰值、减小应力集中区域,有助于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为27~68岁,平均50.5岁;骨不连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2.2个月。骨不连根据Weber-Cech分型:血管丰富型9例,缺血型23例。所有患者均不取原髓内钉、采用附加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并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记录患者的骨愈合时间、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32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2.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不连均获临床及影像学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2个月;影像学愈合时间为6~10个月,平均7.4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32/32);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1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为96.9%(31/32)。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髂骨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疗效良好,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不愈合 骨板 骨折固定术,内 骨移植
  • 作者: 王雪 王玮 李建彬 郑刚 张文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 250200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胸部放疗一病区,济南 250117 王雪现在天津师范大学校内医院 300387,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胸部放疗一病区,济南 250117,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乳腺外科二病区,济南 250117,山东省肿瘤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以内乳淋巴结清扫(ImlND)前勾画的乳淋巴结临床靶区(CTVImlN)为参照,对比不同勾画方法构建的ImlND术后CTVImlN靶区间差异,探讨ImlND后CTVImlN勾画的合理方法。方法选取已行患侧ImlND且术前、术后CT图像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MRM)患者20例。依据RTOG指南在术前CT图像上勾画健侧及患侧CTVImlN (CTVpr-I、CTVpr-a)。在术后CT图像上分别采用形变配准(DIR)法、视觉对照法、精确测量法勾画术后患侧CTVImlN,并分别命名为CTVDIR、CTVV、CTVM。比较CTVV、CTVM、CTVDIR与CTVpr-a间靶区中心间距、靶区体积以及3种不同方式构建的CTVImlN的适形指数(CI)及包含度(DI)差异。结果CTVV、CTVM、CTVDIR与CTVpr-a的靶区中心间距分别为2.17、1.44、1.25 cm。CTVpr-a、CTVpr-I、CTVV、CTVM和CTVDIR的靶体积分别为2.10、2.17、2.04、1.88、2.07 cm3(均P>0.05)。CTVV-CTVpr-a间、CTVM-CTVpr-a间CI均为0.16,CTVDIR-CTVpr-a间CI为0.43,明显高于前两者(均P<0.01)。CTVV-CTVpr-a、CTVM-CTVpr-a间DI分别为0.26和0.24,CTVDIR-CTVpr-a间DI为0.58,明显高于前两者(均P<0.01)。结论准确勾画ImlND术后的CTVImlN是困难的,但相比较而言,DIR法所勾画靶区的空间位置适配度优于视觉对照法和精确测量法。

  • 标签: 内乳淋巴结清扫术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靶区勾画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颅动脉瘤术后合并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纳入2015年至2020年利津县中医院行颅动脉瘤手术患者198例,其中男98例、女100例,年龄(46.68±1.06)岁。将出现颅感染的患者作为发生组,未发生颅感染的患者作为未发生组,将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并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8例颅动脉瘤手术患者中39例出现颅感染,发生率为19.70%。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4 h、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出血≥100 ml、术中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7 d、气管切开、糖皮质激素应用及意识障碍均是颅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 h(OR=2.048,95%CI:1.008~4.164,P=0.019)、术中脑脊液漏(OR=2.328,95%CI:1.000~5.418,P=0.032)及引流管留置时间≥7 d(OR=2.365,95%CI:1.227~4.561,P=0.006)均是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病原菌共178株,革兰阴性菌89株(50.00%)、革兰阳性菌68株(38.20%)、真菌21株(11.80%),其中主要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8株(21.35%)]、金黄葡萄球菌[36株(20.22%)]、大肠埃希菌[31株(17.42%)]。结论本次研究手术时间≥4 h、术中脑脊液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7 d均为颅动脉瘤术后合并颅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提高对上述因素的重视,提高护理质量,采取相应预防干预措施,减少治疗中颅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手术 颅内感染 病原菌分布 预防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ARIF)和切开复位固定(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7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资料。男58例,女17例;年龄20~54岁,平均47岁。左侧42例,右侧33例。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23例,Ⅱ型49例,Ⅲ型3例。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ARIF组(采用ARIF治疗40例),ORIF组(采用ORIF治疗3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ARIF组和ORIF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15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75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ARIF组的手术时间[(58.3±4.2)min]较ORIF组[(48.4±5.2)min]长,ARIF组的切口长度[(4.3±0.9)cm]较ORIF组[(6.2±0.8)cm]短,ARIF组术中失血量[(60.8±4.5)mL]较ORIF组[(72.8±6.5)mL]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IF组和ORIF组住院时间分别为(5.1±0.6)、(5.5±1.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IF组和ORIF组分别有15例和5例患者合并软组织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RIF组和ORIF组患者的HS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100%(40/40)和85%(3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IF和ORIF治疗Schatzker 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均可以获得良好疗效;但ARIF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和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的膝关节软组织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少的特点。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素非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rherent motion,IVIM)磁共振成像在眶肿瘤对视神经损伤程度评估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眼眶占位性病变2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0 T磁共振上行眼眶常规和体素非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纳入无视觉通路病变的对照组12例,比较患侧和健侧视神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纯扩散系数(slow ADC,D)、伪扩散系数(fast ADC,D*)、灌注分数(fraction of fast ADC,f)的差异运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侧和对照组ADC、D、D*、f及ADC、D、D*、f不对称性指数的差异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国际标准视力图测量视力,患侧视力受损有11例,未受损14例。结果与健侧和对照组视神经f值相比[(46.4±3.0)%、(45.4±5.5)%],患侧视神经f值明显降低[(28.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002);与视力未下降组视神经D*值相比[(62.5±11.0)×10-3 mm2/s],视力下降组D*值降低[(26.6±7.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与对照组视神经f值不对称指数相比(0.03±0.06),患者视神经f值不对称性指数显著升高(0.2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患侧视神经的D*值与视力成低相关(r=0.462,P=0.02)。结论体素非相干运动参数D*、f在评估眶肿瘤对视神经功能损伤方面优于传统单指数ADC,并且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非相干运动 视神经 眼眶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瘘狭窄的护理。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8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56例行经皮血管腔球囊扩张术治疗的自体动静脉瘘狭窄患者为例,计算机分组为研究组(28例)以及对照组(28例),前者实施优质护理,后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后SF-36评分,不良反应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42%,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5.00%;且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自体动静脉瘘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腔球囊扩张术治疗的同时实施优质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微创钢板固定术与可膨胀钉对肱骨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 于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2名肱骨骨折患者,分为对比组(25名)和实验组(27名)。对比组行可膨胀钉,实验组行微创钢板固定术。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实验组骨端愈合时间(7.6±1.0)、早期功能锻炼时间(9.3±2.0)均明显低于对比组(11.2±1.3、12.6±2.6)。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可膨胀内钉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肱骨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重复经颅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前注意加工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甲基苯丙胺成瘾者4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人平分到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10 Hz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1 Hz刺激右侧DLPFC的双侧同时刺激、连续干预7 d的rTMS干预方案对干预组进行干预,使用相同方案对对照组进行伪刺激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e wave,MMN)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重复经颅刺激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F3、Fz、F4三个电极点的MMN波幅[干预组:(-0.90±0.28)μV、(-0.98±0.19)μV、(-0.96±0.19)μV;对照组:(-0.92±0.21)μV、(-0.89±0.20)μV、(-0.94±0.16)μV]和潜伏期[干预组:(184.16±33.07)ms、(179.20±25.35)ms、(184.95±28.22)ms;对照组:(184.91±26.96)ms、(180.99±25.29)ms、(181.55±23.19)m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Fz、F4的MMN波幅[干预组:(-1.38±0.16)μV、(-1.17±0.19)μV;对照组:(-0.91±0.17)μV、(-0.99±0.16)μV]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F3的MMN波幅[干预组:(-1.01±0.59)μV;对照组:(-0.80±0.50)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三个电极点的MMN潜伏期[干预组:(177.38±26.45)ms、(172.17±23.87)ms、(179.84±23.60)ms;对照组:(182.08±24.95)ms、(177.94±21.30)ms、(179.18±21.62)m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的对比发现,Fz、F4的MMN波幅[干预前:(-0.98±0.19)μV、(-0.96±0.19)μV;干预后:(-1.38±0.16)μV、(-1.17±0.19)μV]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3的MMN波幅[干预前:(-0.90±0.28)μV;干预后:(-1.01±0.59)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电极点的MMN潜伏期[干预前:(184.16±33.07)ms、(179.20±25.35)ms、(184.95±28.22)ms;干预后:(177.38±26.45)ms、(172.17±23.87)ms、(179.84±23.60)ms]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伪刺激干预后,对照组在F3、Fz、F4的MMN波幅[干预前:(-0.92±0.21)μV、(-0.89±0.20)μV、(-0.94±0.16)μV;干预后:(-0.80±0.50)μV、(-0.91±0.17)μV、(-0.99±0.16)μV]和潜伏期[干预前:(184.91±26.96)ms、(180.99±25.29)ms、(181.55±23.19)ms;干预后:(182.08±24.95)ms、(177.94±21.30)ms、(179.18±21.62)ms]与干预前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过rTMS干预后,干预组前注意加工能力有所改善,双侧同时刺激的rTMS方案有效。

  • 标签: 甲基苯丙胺成瘾者 失匹配负波 前注意加工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米氮平联合重复经颅刺激(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干预(包括基础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米氮平口服(每晚口服1次,每次15 mg)及rTMS治疗(刺激频率包括1 Hz、5 Hz),对照组患者则给予米氮平口服(每晚口服1次,每次15 mg)及假r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静息运动阈值(RMT),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睡眠障碍及抑郁程度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半球RMT值[68.78%(46.71%~74.30%)]明显降低(P<0.05),右半球RMT值[50.49%(42.42%~78.59%)]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两侧脑半球RMT值均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2组患者PSQI、HAMD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8.1±2.1)分]、HAMD评分[(10.3±3.0)分]、SDS评分[(51.40±5.7)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米氮平联合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抑郁程度。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后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氮平联合重复经颅刺激(rTMS)治疗老年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抽取临汾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7例伴睡眠障碍的老年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米氮平治疗,观察组34例患者采用米氮平联合rTMS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焦虑自评表(SAS)及多导睡眠图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S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479);治疗后,两组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SA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SQI各指标及PSQI总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其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多导睡眠图各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较短,睡眠总时长较长,快速眼运动睡眠潜伏期较短,睡眠效率较高,夜晚睡醒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睡眠障碍的老年焦虑症患者的治疗中,米氮平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其焦虑情绪,并提升睡眠质量。

  • 标签: 米氮平 重复经颅磁刺激 睡眠障碍 老年焦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1月研究重复经颅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版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随机对照试验6个,研究对象共98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重复经颅刺激在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D=-0.74,95% CI(-2.41,0.93),P=0.39]。结论尚无足够证据支持重复经颅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改善作用,其长期效应同样尚待研究。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m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治疗首次发病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筛查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首次发病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真rTMS+SSRIs,n=26)和对照组(伪rTMS+SSRIs,n=25),治疗4周,治疗后随访4周。rTMS治疗刺激强度120%运动阈值,刺激频率10 Hz,每周5次。在治疗第1、2、3、4周末及治疗后随访第4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2组显效率和治愈率的差异。采用χ2 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比较。结果(1)治疗第4周末,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9.23%(18/26)和36.00%(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649,P=0.017);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第4周末,试验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和治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整个观察期间,时点与组别在HAMD17总分及PHQ-9总分存在交互作用(F=66.313,P=0.008;F=8.571,P<0.01)。结论120% 运动阈值的rTMS联合SSRIs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存在潜在优势,起效较单纯药物治疗快,但仍需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 标签: 抑郁症 老年人 经颅磁刺激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刺激(rTMS)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大学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非器质性失眠症大学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给予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刺激频率1 Hz,刺激强度为120%静息运动阈值水平,对照组给予假刺激。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17项)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发现观察组PSQI各项指标评分(除催眠药物指标外)均较入选时及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其PSQI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2组患者HAMD评分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及HAMA评分[分别为(5.6±2.0)分和(6.2±2.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oCA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注意评分、延迟记忆评分及总分[分别为(4.43±0.69)分、(5.31±0.67)分、(4.19±0.74)分和(26.40±2.54)分]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MoCA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rTMS治疗可显著改善非器质性失眠症大学生患者睡眠质量、情绪障碍及认知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非器质性失眠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