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股骨转子间骨折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IFF)大约50%的髋部骨折产生在转子间地区,以老年患者多见。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回首髓内固定医治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干文献并阐发各类医治方式的临床应用、优势、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目的综述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特点并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分析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3~92岁[(74.1±11.5)岁]。髓外固定17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23例(髓内固定组)。记录内固定并发症类型(内固定切出、髋内翻畸形、内固定退出、股骨颈短缩和内固定断裂等)。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固定术前、术后的力臂变化和支点外移,测量术前、术后和内固定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结果40例患者中,发生内固定切出18例,髋内翻畸形37例,内固定退出29例,股骨颈短缩37例,内固定断裂3例。髓外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8.0±1.0)mm,阻力臂长度为(59.4±10.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72.7±21.7)mm,阻力臂长度为(8.9±7.4)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50.3±14.9)mm,阻力臂长度为(33.6±17.6)mm。髓内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6.7±0.6)mm,阻力臂长度为(49.8±9.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51.5±7.0)mm,阻力臂长度为(19.8±5.9)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41.6±9.6)mm,阻力臂长度为(32.4±7.7)mm。各组内正常股骨近端与内固定后的动力臂、阻力臂长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及其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阻力臂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长度显著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内固定失效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短缩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髓内固定术后重建支点发生外移,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均发生短缩。"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有助于分析并发症原因。髓外固定后力臂比髓内固定更长,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
简介:摘要随着手术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式不断进步,但是术后内固定失效一直无法避免。对于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尚存在争议。目前认为患者高龄、女性和重度骨质疏松使髋部易发生不稳定型骨折,内侧失支撑、股骨颈基底骨折、逆转子间骨折、外侧壁骨折等不稳定型骨折术后内固定位置维持困难,非解剖复位、不合理进钉点、头钉位置不佳,对不稳定型骨折选择髓外固定,以及手术等待时间长、下地负重晚、感染等都可能增加失效风险。因此明确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并作出相应的处理,从而提高初次手术的成功率,仍是目前治疗的关键。本文拟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对比不同内固定法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把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锚定技术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可行性。方法以6个比格(Beagle)犬离体食管为实验对象,利用自行设计加工的磁锚定装置(锚定磁体和靶磁体),对假定的食管病变黏膜实施ESD。评价手术操作的可行性及便捷性。结果成功完成6个犬离体食管的ESD。调整锚定磁体位置可灵活控制靶磁体对黏膜的牵拉方向和牵拉力,充分显露黏膜剥离面,并提供组织张力,确保病变黏膜顺利切除。整个过程操作流畅,靶磁体留置方便,术中未出现靶磁体滑脱及黏膜撕伤。结论磁锚定技术可有效地对病变黏膜进行牵拉,用于ESD进行早期食管癌的治疗安全可行,能够极大地改善内镜下操作体验。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对比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8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方法:牵引床下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观察指标:ADL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功能、手术指标,术后随访1年结果。结果:①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DL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效果更理想;②患者术后下床时间(5.0±1.0)周,术后骨折完全愈合时间(10.21±1.11)个月;③术后随访1年恢复良好279例,骨折一期愈合,患者功能恢复良好。1例复位不佳发生髋内翻内固定失败行翻修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8例因为内科基础疾病去世。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实施牵引床下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中使用磁锚定技术进行牵引,不但可以充分暴露病变黏膜下层、降低手术难度,而且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体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对评估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其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进行评分和分组(评分≤3分者为低危组,评分>3分者为中高危组)。比较低危组和中高危组患者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的差别。结果入选的66例患者男45例、女21例,年龄60~81岁,均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其中出血者17例。低危组(n=51)和中高危组(n=15)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分别为17.6%和53.3%(P<0.001),胃溃疡发病率分别为5.9%和26.7%(P<0.001),胃黏膜损伤评分中位数分别为2.0和2.0(P=0.621),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分别为2.0%和18.8%(P<0.001),十二指肠损伤评分中位数分别为1.0和1.0(P=0.936)。磁控胶囊内镜对该类患者预测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5。结论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可用于预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但评分细则尚需进一步完善。中高危患者可使用磁控胶囊内镜监测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黏膜损伤。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股骨颈基底部髋关节囊线以下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一半。 PFNA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术中出血少、抗旋转力能力强等特点 ,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这两种方法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增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使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显著改善。同时令各类并发症问题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让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促进该类患者的及早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这两种方法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增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使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显著改善。同时令各类并发症问题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让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促进该类患者的及早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系统综述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发病年龄、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发病时间、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在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检索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假性动脉瘤文献,共检索出76篇,经文题、摘要、全文内容二次筛选,共筛选出45篇文献;收集每例入选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发病时间、治疗方法及预后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项研究。结果筛选出的45篇文献中共54例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相关的假性动脉瘤报道,男25例,女27例,2例未明确性别;年龄43~94岁,其中<60岁4例,61~70岁6例,71~80岁17例,81~90岁25例;45例发生于股深动脉,3例发生于股浅动脉,臀上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股动脉各1例,未说明位置2例;假性动脉瘤发生时间:骨折后1周内17例,1~3周8例,3周至3个月19例,3个月以上2例,未提供发生时间者8例。54例患者中,明确发生原因的有41例,包括骨折块损伤血管21例;医源性损伤20例,其中螺钉或钻头直接损伤血管的发生率最高,为55%(11/20)。53例明确治疗假性动脉瘤方法,其中22例行血管栓塞治疗,10例行手术缝合,8例行手术结扎,4例手术切除,5例使用覆膜支架,4例使用凝血酶注射治疗。54例患者中,42例获得随访,假性动脉瘤均未复发,亦未发生与假性动脉瘤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假性动脉瘤高发病年龄为71~90岁,骨折后1周内及骨折后3周到3个月发病者多,常因骨折碎块损伤血管及医源性损伤血管所致,发生的部位多见于股深动脉。治疗方案包括血管栓塞治疗、手术结扎、缝合或切除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及凝血酶注射,预后一般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上核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我院在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5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CT检查,观察组采用核磁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误诊率和漏诊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诊断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