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新新闻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它在报道真人真事时,融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它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传统新闻报道所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提出挑战.它的出现与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息息相关.这一时期进行的越南战争为新新闻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在越战题材的小说中采用新新闻主义手法使作家们得以更深刻地反映一场不同于传统小说描绘的战争,更准确地把握越南战争的本质.

  • 标签: 传统小说 新文学 作家 人物 新新闻主义 描绘
  • 简介:<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略论“不平衡关系”与“意识形态论”——对一个学术问题的友好探讨》(以下简称《友好探讨》)一文,这篇文章对拙作《体系框架中的意识形态论》的一处观点提出了意见,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看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坦诚的商榷或批评,笔者十分欢迎.

  • 标签: 不平衡关系 意识形态论 同一性 马克思 意识形态性 《导言》
  • 简介: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文化空间上的开放,使得香港文坛与新兴外国文化思潮的接触交流,比大陆和台湾都较为迅速和紧密.以小说为例,自50年代以来,香港就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刘以鬯、也斯、西西三人,被认为是实验性较强的作家.当然,香港作家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时并不表现为单纯的摹仿,他们有借用,有增删,有附和,也有反驳.

  • 标签: 刘以鬯 也斯 香港小说 香港作家 外国文学 西方文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一为政治儒学传统(即制度儒学传统),(27)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因与西方有别,那就是九十年代对中国文化传统态度的转变导致了若干理论模式的出现

  • 标签: 中国兼 兼年代 后现代思潮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这两种研究路径在反思批判现代国家政治权力对中国社会的渗透过程方面,《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但"后现代"叙事也往往容易忽略对基层"文化"传统进行过有力塑造的现代化过程作为支配性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析(包括政治与社会的诸多复杂因素的作用)

  • 标签: 中国兼 兼年代 后现代思潮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  一、中国"后现代"思潮的现代性表述形态 ,中国"后现代"表述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如何把复杂多样的"历史记忆"与"民族主义"的表述方式区别开来,而中国"后现代"思潮的表述恰恰相反

  • 标签: 中国兼 兼年代 后现代思潮
  • 简介:该文认为,在《怀念振铎》一文中,巴金反复提及的一件事,是三十年代中期围绕《文学季刊》停刊,发生在他和郑振铎之间的思想冲突,以及他对郑的批评。批评的原因,在巴金误认停刊《文学季刊》是郑的主意,并对他当时热衷搜集、翻印古印的文化态度颇怀成见。

  • 标签: 《怀念振铎》 民族文化 巴金 民族生存 重新思考 《文学季刊》
  • 简介:本文以庞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讨论为出发点,针对国内庞德研究中出现的过激甚至错误的观点--有的文化批评者对庞德与中国的关系采取敌视的态度,并给庞德冠以法西斯集权主义者和肆意篡改与背叛中国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者等名称--试图通过例证,以答疑的方式,以庞德的诗学和译学原则为基础,以译者的特殊翻译情态为前提,来阐明:文化批评必须注重批评的客观性,批评者应尽量避免运用不适当的理论基础和采取不适当的批评视角对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做主观臆测,从而导致不应有的文本误读,甚或中伤批评对象.同时,本文还试图从中外文化交流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借鉴原则和批评原则两方面,启发探讨国际文化交流的规律和准则.

  • 标签: 庞德 中国文化 借鉴原则 批评原则
  • 简介:根据巴金生前遗愿,他的骨灰将于11月25日撒入东海。11月22日下午,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上海市作协联合召开“巴金先生追思会”。沪上老中青三代各个领域的文学艺术家汇聚一堂,共同缅怀追思在一个月前离开我们的巴金老人。

  • 标签: 上海市 追思会 巴金 先生 作协 文学艺术家
  • 简介:张新颖兄的新作<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经过4年时间的"艰难"写作,终于出版问世了.这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反复修改而成的.虽然其主要的思想路径和对于具体个案的精彩分析,笔者在平时与他的谈话中就已经有所了解,其中的大部分篇章在3年前初稿形成时即已拜读,但我在拿到这本完整的著作后,仍有一股重读的冲动,而且,一旦展开,便一口气读了下来,读完后的感受是,与初稿相比,这部论稿的思路更加完整、成熟,表述也更趋清晰,我不仅感到十分过瘾,而且还引发了许多思考.

  • 标签: 中外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 重读 新颖 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