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对《赎罪》归类不同,对其元小说结尾评论也依之不同:将其归入后现代小说者,多认为结尾是点睛之笔;而将其归入现实主义小说者,则认为结尾只是画蛇添足之举。《赎罪》在表层情节上符合哈钦的后现代编史元小说定义,但与编史元小说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深层结构相比,《赎罪》却有本质区别。首先,两部作品可能因世界结构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所依存的世界层次也不同;其次,二者可能因世界各层次间的互动方式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的呈现方式也不同。究其动因,以《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代表的典型编史元小说意欲暴露历史书写的语言建构本质,而《赎罪》则在后现代风潮回落的世纪之交,以编史元小说的创作元素反思后现代创作本身,集中探讨了文学创作的伦理价值这一命题。

  • 标签: 编史元小说 《赎罪》 可能世界 文学伦理
  • 简介:我的祖祖辈辈居住在老家冀中平原深泽县城东10华里处的小堡村.以老家话“堡”读作bǔ.过去有人图省事,写信时地址也常写成“小布村”.不料,这村子后来竟真的以布艺为抓手闻名于世,脱贫致富了.

  • 标签: 现代化 城镇化 见闻 故乡 世界 连接
  • 简介:摘要民俗仪式蕴含着当地的历史发展及社会背景,同时它以综合的形式体现着当地民众的心理变化和精神信仰追求,这种民俗仪式的形式内容变迁正是反映了社区在现代语境中的发展。本文以宜良县北古城“大香会”民俗仪式活动做为研究个案,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上进行分析与对比,阐释现代语境中民俗仪式的变迁,究其民俗仪式背后真正蕴含的民众精神诉求,也正是当地生活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众心理情感反哺了民俗仪式的延续和发展。

  • 标签: 民俗仪式 精神信仰 现代语境
  • 简介:藏族作家达真近年来创作了《康巴》《落日时分》《命定》等一系列表现藏地历史、文化的作品。《康巴》让读者领略了康巴这个杂居地区多个民族的秘史,表现率真、善良的人性和藏地家族的兴衰传奇;《落日时分》以汉族青年的视角来观察康巴地区的方方面面,边地人的纯真感染了成长在现代文明中的失意者。相较于这两部作品,《命定》的独特性在于引入了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大背景,以两位康巴藏区青年'逃离'自己的故乡,投身行伍参加抗战军队为主线,表现了边缘世界中的个体如何被一步

  • 标签: 书写评 历史书写 现代化隐喻
  • 简介:本文尝试以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为中心,考察清末民初的南北文学想象,力图在近代文学观念的生成与传统空间地理意识转型的双重视阈之下,勾勒南北文学论述脱去其传统政治意涵而转型为一种近代知识的历程与轨迹。刘师培的南北论述集中于其服膺民族主义思想的“光汉”时期,核心在于追问为何北方古代文教昌盛,而至近代却文化夷陵、不如南方。认为这一论述承接文质、夷夏、正闰相结合的前现代民族主义的话语资源,同时也在传统天下观消隐、现代民族国家竞存的新世界格局中发生着形变。刘师培南北论述虽然承接了传统的地域风俗论,但其论述的基底却是明确的现代科学世界观,其间体现着古今空间地理观念的转型。

  • 标签: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南北话语 地理环境决定论
  • 简介:内容摘要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特·怀特誉为“新西兰最了不起的小说家”的珍妮特·弗雷姆,以其怪诞、新颖的写作手法推动了20世纪文学创作方式从传统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其代表作品《猫头鹰在哀叫》("owlsdocry"),体现了这种大胆的反传统的创作方式,意象的堆叠构成了一面幻境,透其所看,却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 标签: 意象堆叠 真实融入 应运而生
  • 简介:进入新世纪后,尤其近十年来,清诗总集研究摆脱了长期冷落的处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体表现为:成果数量激增,研究范围大幅扩张,研究路数广泛开拓,研究深广度显著提升。同时还形成一系列热门领域,单种总集以《粤风》《清诗别裁集》等最受瞩目,总集类型以全国性综合选本与地方类清诗总集受关注较多,研究取向以文献研究、选本研究、诗学研究、区域文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最为丰硕。不过,近十年来清诗总集研究虽已步入兴盛阶段,但存在的问题也依旧显著,最突出的就是文献清理仍显薄弱以及研究工作不平衡。这种现状正预示着它广阔的开拓空间。

  • 标签: 清诗总集 发展 热点 问题
  • 简介:一、学术考辨与意义评估自20世纪80年代迄今,尤其是近几年,莫言与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关联研究逐渐获得学术自觉。关于此议题的研讨,主要在四大区域展开。首先,关于莫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学者多借助文化人类学、现代主义等知识,以福克纳、马尔克斯、尼采美学/文学为支点。

  • 标签: 现代主义文学 中国文学 关联性 莫言 传统 可能性
  • 简介:新诗该向何处去?在这个问题上,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政策是相当混乱的。诗中的'我'要么是去个性化的、被物化的,要么是与一个乌托邦式的'大我'融合到了一起。而'大跃进'时期盛行的'假大空'诗学排挤真实的人性,以消减富有创造力的主体为前提。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些主要出身于高知或者高干家庭的年轻人组建了地下文化沙龙和诗人社团,开始发展以美学精英主义为基础的另类诗学。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杰出代表构成'朦胧诗人'的前身,在他们的诗中,'我'的力量被大大地提升到了一个完胜的、神奇的高度,以超越那个压制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语言系统内部已经发生了语义的转换,这也给80年代以前的地下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们通过对一些语词的正话反说,不断推陈出新,但与此同时,那些在二律背反中保留下来的二元论思想却成为他们诗艺继续发展的桎梏。

  • 标签: 中国新诗 地下文学 朦胧诗 现代主义 现代性
  • 简介:德国德语文学研究专家沃尔夫冈·布劳恩加特教授的最新力作探讨文学与宗教从1765年至今的关联与流变,旨在为研究文学中的宗教美学开辟新路。全书主体的三部分分别题为“人类学转向:为人的艺术——同样为人的宗教”“艺术-宗教与宗教-艺术”“审美的合群性”。本文依次做一梳理评析,并指出这部德语文学专著的独创性及其为跨学科研究模式带来的启发。

  • 标签: 现代 文学 宗教 主体性 超验
  • 简介:我从鲁迅研究到郭沫若研究到沈从文研究,又从沈从文研究到吴宓研究,没能像有些朋友出版大书,成就辉煌,但得到一个小小的启示:研究作家,最好从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去深入;这样可能会更全面、更准确一点。去年,读了一本《乔依斯传》。传记作者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很得好评。证明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沈从文自己说过:

  • 标签: 沈从文研究 郭沫若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 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 鲁迅研究
  • 简介:在我们国家,中外文学关系一直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但是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中美、中俄、中法、中英、中德、中日都有许多卓越的研究成果,而弱势民族的文学则被严重地忽视了"。在这一学术研究背景下,宋炳辉教授的专著《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以下简称《弱势民族文学》)的问世,不仅填补了中国与弱势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空白,更进一步拓展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范围,是中外文学关系研究领域的一次跃升。

  • 标签: 民族文学 现代中国 主体意识 东欧 文学关系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四其次,从阐释学目标和前提条件的不同加以比较。上面已经提到,贝蒂的阐释学目标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比较接近,就是解释者要按照具有客观自主性的解释对象(作者精神的客观化物)的内在逻辑去重新认识、理解它。而伽达默尔明确不同意贝蒂这种认识论的解释目标,相反,提出其本体论阐释学的目标"是要探寻一切理解方式的共同点.

  • 标签: 伽达默尔 思想资源 文论建设 当代中国 历史比较 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