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水温23±5℃下,将平均体质量10.32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放养在27个60cm×60cm×120cm的微流水网箱中,饲喂3个蛋白质水平(32.0%、40.0%、48.0%),每个蛋白质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3.0%、10.0%和17.0%)的饲料,饲养100d。结果表明:在3.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0.0%蛋白质的饲料时,平均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降低(P〈0.05)。在10.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饲料时,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摄食含40.0%的蛋白质饲料次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与3.0%脂肪饲料组和40.0%蛋白质与10.0%脂肪组的干物质消化率最高(P〈0.01);蛋白质消化率在48.0%蛋白质与3.0%脂肪达到最高(P〈0.01),脂肪消化率均在40.0%蛋白质与10.0%脂肪达到最高(P〈0.01)。实验表明,黄颡鱼幼鱼较为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需要量分别为40.0%和10.0%。
简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16、20、24、28和32℃下测定了当年(体质量0.57~3.82g)和1冬龄(17.39~54.40g)拉氏Phoxinuslagowskii的耗氧率及其昼夜变化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拉氏昼间耗氧率高于夜间,当年苗种耗氧率峰值在中午和傍晚,而成鱼的仅在傍晚;在16~32℃范围内,体质量为(1.72±0.60)g的拉氏耗氧率(OR)随温度(T)升高而增加,其关系式为OR=0.1734e0.2277T(R2=0.9911),窒息点在1.53~1.65mg·L-1之间,平均(1.59±0.04)mg·L-1;在20~24℃下,拉氏(0.77~52.4g)耗氧率(OR)随体质量(W)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其关系式为OR=0.3248W-0.2206(R2=0.8076),窒息点在1.10~1.55mg·L-1之间,均值为(1.29±0.19)mg·L-1。
简介:1992年起对濒危物种-新疆大头鱼的生态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水域有: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及其上游托什干河和库马里克河、塔里木河、博斯腾湖及上游开都河和天鹅湖、大西海子水库、渭干河水系及克孜尔水库和车尔臣河及新发现的喀依拉克湖等水域,行程10000多km。初步查清了新疆大头鱼的分布范围、生态要求及其数量演变。新疆大头鱼分布的海拔高程为800-1200m之间,最高不超越1500m。栖息于水温较高的静水或缓流的湖泊中,仅为了产卵进行短距离的溯河洄游。现存有新疆大头鱼的水域仅为阿克苏河下游的艾西曼湖群、车尔臣河的喀依拉克湖和渭干河水系的克孜尔水库,并在库区下的河道中发现幼体。目前新疆大头鱼物种已极度濒危。新疆大头鱼系裂复鱼亚科中生长快、个体大、性成熟年龄晚、繁殖力低的大型食肉性鱼类。运用Von.Bertalanffy的理论生长方程求得的生长参数:-K=0.063;to=0.275;L=118.2cm;W=25.884g;tip=17.1龄;tamx47.2龄。与历史上捕获的最大个体基本一致。并对新疆大头鱼的食性、繁殖、及其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新疆大头鱼濒危的原因:1、新疆大头鱼生物学特性的本身决定它对环境要求苛刻,分布面窄、成熟年龄晚、繁殖力低、游泳不敏捷,因而群体数量少,剩余群体大于补充群体,资源破坏后恢复困难;2、水利设施建设,破坏了新疆大头鱼的肥育场所和隔绝了新疆大头鱼溯河产卵的洄游通道,断绝了群体数量的补充;3、捕捞强度增大,加速了新疆大头鱼资源衰退;4、缺乏保护增殖措施等等,导致新疆大头鱼物种极度濒危。最后提出五项建设性措施:1、迅速建立国家级的克孜尔水库新疆大头鱼自然保护区;2、加强对艾西曼湖群和喀依拉克湖的渔政管理,将误捕入网的新疆大头鱼暂养起来,运送到克孜尔
简介: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的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目前基本建设产业政策的基础。钢丝网水泥结构渔船作为广东粤西地区海洋渔业主力军的地位也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被逐步转变,部分政府部门以及专家以水泥船型落后,安全性差,外观不美,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为题,不主张新造和改造水泥渔船。但目前的现状是广东地区的大部分远洋渔船为钢丝网水泥结构,为广东远洋渔业比重最大的捕捞渔船资源,而且这些水泥渔船在稳性、结构、安全性、适航适渔性、营运经济性等方面均满足相关要求。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这一大批远洋水泥渔船,对目前广东远洋渔业的稳定与发展,对沿海渔民转产转业、出国远洋国家政策的落实,对利用目前现有海洋水泥渔船资源抢占国际远洋渔业空间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以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正确认识广东现有的海洋水泥渔船,在合理利用现有水泥渔船资源这个问题上,探讨对现有在产远洋水泥渔船的技术改造。
简介:在13℃~15℃、18℃~21℃和28℃~31℃的土层温度下,将体质量7.0g和3.0g的活菲牛蛭Hirudinariamanillensis放养到湿度35%~45%、底铺水稻田土的体积为580mm×380mm×60mm的80目网箱中,网箱置于同等大的聚乙烯塑料箱中,密度变化在2~5kg之间,观察其越冬情况。150d的试验表明:温度为18℃~21℃时,菲牛蛭的越冬存活率最高,大个体组的成活率随投放密度的增加先升高而后下降,大个体的成活率最高(68.8±2.8%);小个体组的成活率随投放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最高为61.0±1.9%。各试验组菲牛蛭的相对失重率随越冬温度升高而增大,28℃~31℃下大个体组的相对失重率最大(9.4±2.0%和10.2±2.2%);18℃~21℃下,小个体组相对失重率最大(9.6±2.8%和10.6±2.6%)。
简介:在水温8.9~14.2℃下,在平列糟(长3m,宽0.4m,高0.2m)中采用A、B和C组三种投喂方式驯养刚开口摄食、体质量0.129±0.07g的哲罗鱼(Huchotaimen)苗60d,以探讨驯化方式对哲罗鱼仔、稚鱼生长、存活和种群变异系数的影响:A组以浮游动物开口,投喂浮游动物3d,投喂水蚯蚓15d后,改投人工饲料;B组以水蚯蚓开121,投喂水蚯蚓15d后,改投人工饲料;C组直接以人工饲料开口。结果表明:C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3.577±0.78%/d),明显大于A组(3.132±0.87%/d)和B组(3.024±0.91);A、B、C组的成活率分别为75.67%、74.87%和84.36%,C组明显大于A、B组;A、B和c组鱼体质量变异系数依次为21.47%、22.59%和11.32%,实验表明,直接以人工饲料开口是哲罗鱼规模化养殖中合理的驯化投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