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雷公藤治疗银屑病的疗效。方法按文内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1966-2004)、Ovid、TheCochranelibrary2004.4th、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4)、Vip全文数据库(1994-2004)、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数据库,手工检索国内的期刊杂志和药厂提供的资料。应用RevMan4.2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个雷公藤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率研究按亚组分类后,组间有异质性(χ^2=22.84,P=0.004,I2=65.0%),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结果显示应用雷公藤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38,95%CI(2.45,7.81)]。结论由于目前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故尚不能据此证实雷公藤治疗银屑病是有效的,随着高质量的报告出现,今后可以不断地完善本评价。
简介: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1(Bach1)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参与角质形成细胞的氧化应激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Bach1在生理、生化、免疫及血管生成等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在某些皮肤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是皮肤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素。Bach1能抑制血红素环氧化酶(HO-1)等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参与氧化应激反应。基因干扰Bach1表达能减轻大剂量UVA照射对人体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的损伤效应。本文拟综述Bach1蛋白的作用机制、与皮肤病的相关性及研究前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某些皮肤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开展皮肤病中Bach1蛋白表达及功能研究提供线索,为皮肤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38mRNA表达量及血清IL-38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清IL-38水平与主要病情评价指标的关系。方法:用RT—PCR检测30例SLE患者及20例对照者PBMCs中IL-38mRNA表达量,用ELISA法测定72例SLE患者以及63例对照者血清IL-38水平,比较SLE患者与对照者IL-38的mRNA及血清水平是否具有差异,分析血清IL-38阴性(血清IL-38〈31.2pg/mL)与IL-38阳性(血清IL-38I〉31.2pg/mL)患者主要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SLE患者IL-38mRNA表达量、血清IL-38阳性率以及血清IL-38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Z=-2.34,P=0.019;X^2=10.19,P=0.002;Z=-4.04,P〈0.001)。血清IL.38阳性的患者抗dsDNA抗体水平均为阴性,且其SLEDAI评分低于IL-38阴性患者(t=-2.76,P=0.020)。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IL-38的降低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及病情活动过程。
简介:目的对男性不同部位尖锐湿疣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为今后在治疗中进行心理干预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96例男性尖锐湿疣患者分成生殖器组和非生殖器组,应用尖锐湿疣患者生活质量问卷(CECA10)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生殖器组CECA10的情感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非生殖器组得分(P〈0.05),而性活动维度则无差异(P〉0.05);在SCL-90的各因素中,生殖器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及总分较非生殖器组低(P〈0.05);SCL-90总分与CECA10总分呈负相关(r=-0.654,P〈0.01)。结论不同部位尖锐湿疣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对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或心理治疗,会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疾病的转归。
简介:目的:研究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与骨代谢相关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血Ca、骨碱性磷酸酶(BAP)、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关性。方法对88例寻常性银屑病进行期患者进行PASI评分并分组,PASI评分≤10分为A组,10~20分为B组,≥20分为C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分别检测患者腰椎、股骨颈、左前臂3个部位的骨密度(BMD);在相同条件下检测患者血液中ALP和钙的浓度;ELSI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TRACP-5b及BAP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反映骨形成指标的ALP、骨吸收指标的TRACP-5b和血Ca浓度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细胞活性标志物BAP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腰椎BMD分别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股骨颈BMD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前臂BMD3组比较无差异(P>0.05)。C组腰椎、股骨颈峰值骨量(T值)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左前臂T值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进行期患者存在骨代谢异常及骨量流失,且与PASI评分成正比。
简介:背景目前我国通过性传播获得的HIV感染正在快速增长。但在性病人群中,几种艾滋病相关的支原体感染的流行情况尚不清楚。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和粘液脓性冉颈炎(MPC)患者中儿种艾滋病相关的支原体的感染情况。方法用培养法和PCR法对65例NGU/MPC患者的牛殖道标本和咽拭子标本作了生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梨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的检测。结果生殖道生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梨支原体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3.1%(15/65)、12.3%(8/65)和1.5%(1/65);咽部牛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梨支原体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6.2%(17/65)、15.4%(10/65)和1.5%(1/65);生殖道和咽部同时检出Mg者占10.8%(7/65);生殖道和咽部同时检出穿通支原体者占4.6%(3/65);未检出发酵支原体感染者。结论在NGU和MPC患者中,生殖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感染常见;生殖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可能通过生殖器-生殖器或口-生殖器性接触而传播,并引起尿道炎和宫颈炎。
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儿童期发病患者约占15%-20%。儿童患者较成人更易出现狼疮肾炎、中枢神经受累及多脏器受损,其临床表现更为复杂、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SLE)发病和遗传易感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并和疾病严重程度和脏器受累有关。2017年ACR和EULAR联合发布了SLE新的分类标准,增加了各项诊断要点的权重积分,有助于单脏器受累患者的诊断,提高了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近年来达标控制治疗理念逐渐应用于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中、重度患者常采用诱导缓解和达标控制之后的长期维持治疗。目前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治疗策略主要目的是早期控制病情活动、防止脏器受损,从而提高患儿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随着治疗理念和新型免疫抑制剂尤其是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儿童SLE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简介:目的通过对阿维A酸治疗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了解阿维A酸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性。方法将观察应用阿维A酸治疗银屑病患者疗效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将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检索中英文文献应用Medline、Pubmed(1966—2004)、Ovid、TheCochranelibrary2004.妒、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4)、Vip全文数据库(1994-2004)、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数据库进行电子检索结合手工检索国内的期刊杂志和药厂提供的资料。应用Jadad量表的质量标准进行文献评价,RevMan4.2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比值比(D曰)和95%CI为疗效分析统计量。采用SPSS和SAS软件制作漏斗图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结果有4个阿维A酸治疗银屑病研究的有效率的按亚组分类后,组间无异质(X^2=1.40,P=-0.71,/2=0%),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结果显示应用治疗阿维A酸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3,95%CI(2.79,12.57)]。结论阿维A酸治疗银屑病是有效的,其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评价,今后随着高质量的报告出现,可以不断的完善本评价。
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继而引发血管炎症所致。SLE可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其中眼底血管受累、视网膜受损并不少见。国内有不少关于SLE患者出现眼底病变的报道,在此对SLE视网膜病变作一综述,以加深对SLE视网膜病变的理解,为其早诊断、早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免疫球蛋白E(IgE)与慢性荨麻疹(CU)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108例CU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Hp(+)CU组(66例)和Hp(-)CU组(42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p阳性率及血清IL-17、IL-23、IgE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U组血清IL-17、IL-23、Ig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1),Hp阳性率(61.1%)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1.7%)(P〈0.05)。Hp(+)CU组血清IL-17、IL-23、IgE水平明显高于Hp(-)CU组(P值均〈0.01)。经S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中IL-17、IL-23、IgE水平与CU患者Hp感染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Hp感染可引起慢性CU患者中血清IL-17、IL-23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异常分泌IgE,共同促进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
简介: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的焦虑状态、社会交往的情感反应及其相关性,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AvoidanceandDistressScale,SAD)及一般情况问卷,对本院2007年2月-2007年4月确诊为寻常性银屑病的住院、门诊病人共6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做相关分析。结果银屑病患者的焦虑状态、社交回避行为及苦恼感受均高于一般群体。结论应针对银屑病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鼓励病人参加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促进疾病的康复。加强银屑病知识的宣教普及,给予病人良好的心理和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