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患者女性,38岁.入院前3d始感右侧上、下肢麻木,乏力.入院前1h昏迷,伴小便失禁,喉间痰鸣,口角流涎.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发病前半月停服降压药.
简介:目的比较眶上入路与经眶上入路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总结25例鞍区肿瘤的手术经验,其中垂体腺瘤9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眶上入路17例,经眶上入路8例.部分病人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术后复查MRI,示眶上入路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经眶上入路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各为4例.眶上人路开颅操作简便,适用于大多数鞍区病变的手术.经眶上入路将锁孔技术与颅底外科技术结合运用,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对鞍区的显露较眶上入路视角向上增加了20°,操作径路也相应缩短.结论眶上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区肿瘤和囊性病变的手术切除,经眶上入路则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内镜辅助技术可帮助术中确认手术效果,减少肿瘤残留机会.
简介: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1(MDR1)C3435T位点多态性与汉族难治性癫痫(RE)的关系.方法收集170例诊断明确、治疗合理的汉族癫痫患者,根据是否符合RE诊断标准将其分为RE组(91例)和非RE组(79例).RE定义为:至少观察2年,按患者发作类型正确使用≥2种对该发作类型有效的抗癫痫药物,单药前、后分别使用或联合使用,仍每月发作≥1次达2年及以上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MDR1基因C3435T多态性.结果RE组CC、CT、TT基因型分别占48.4%、40.7%、11.0%,非RE组分别占40.5%、38.0%、21.5%,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5,P=0.164).RE组患者C3435T等位基因C、T频率分别为68.7%、31.3%,非RE组患者分别为59.5%、4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3.112,P=0.080).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原发性癫痫、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痫2组,结果示2组患者中RE亚组和非RE亚组C3435T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MDR1基因C3435T多态性与汉族RE有关.
简介:目的:分析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市第五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帕金森合并睡眠障碍患者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帕金森病情变化、睡眠质量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UPD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UPD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
简介:目的观察颞底内侧区后部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具(10侧)国人男性尸头标本,模拟颞底内侧区后部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经该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结构,以及颞底内侧区后部脑沟、脑回和动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选择3例颞底内侧区后部肿瘤患者,施行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可直接到达颞底内侧区后部,显露海马旁回后部、舌状回前部、梭状回及大脑后动脉P3段及其颞下分支。5具(10侧)尸头标本均存在鼻状沟和侧副沟,但是二者不连续,鼻状沟于前部将海马旁回与梭状回分开,侧副沟于后部将二者分开,前距状沟将海马旁回与舌状回分开,扣带回峡、舌状回前部分别与海马旁回后部汇合,枕颞沟将梭状回与颞下回分开。颞底内侧区后部主要由大脑后动脉颞下分支供血,其中3具(4侧)自大脑后动脉P2段发出颞下总动脉,后者发出颞下前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2具(2侧)自大脑后动脉P2段发出颞下中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3具(4侧)自大脑后动脉发出海马动脉、颞下前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静脉均引流入基底静脉。3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施行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颞底内侧区后部肿瘤切除术,完全切除肿瘤,疗效满意。结论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能够较好显露颞底内侧区后部解剖结构,熟练掌握该入路的解剖学知识有助于处理颞底内侧区后部病变。
简介:目的研究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标志点及相关结构的距离.方法取甲醛固定后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经鼻至斜坡腹侧区手术入路的解剖标志点,测量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取新鲜成人头颅标本5例,完全模拟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在内镜下扩展显露斜坡区的主要解剖标志点,并研究其相互位置关系.结果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的标志点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黏膜、双侧蝶窦口、头长肌和颈长肌、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颈内动脉、蝶腭动脉等.自鼻前棘至中下斜坡腹侧中线相关结构(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78.23±2.58)mm、(89.60±2.52)mm;经鼻人路完全暴露中下斜坡区,最短距离为(89.60±2.52)mm.颅底骨质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翼管左、右侧距中线距离为(9.25±0.55)mm、(9.19±0.50)nml,破裂孔左、右侧距中线距离为(10.64±0.83)toni、(10.75±0.84)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关解剖结构及对脑组织的牵拉、颅底骨质磨除位置和范围是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需要解决的主要解剖学问题.
简介:目的通过彩色多谱勒超声对ChiariⅠ畸形(CMI)患者术中环枕骨性减压硬膜剪开前及硬膜成形术后枕大孔区脑脊液动力学进行研究,评价环枕骨性减压硬膜成形术对枕大孔区脑脊液循环恢复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收治20例CMI患者(合并脊髓空洞17例)采用后正中人路枕大孔区减压术,取Neuropatch修剪成形修补硬膜。术后依据Tator评分、MRI评价患者疗效及脊髓空洞消减情况。在硬膜切开前及硬膜成彤术后10~12d对患者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经枕部骨性减压窗分别于小脑扁桃体下缘水平脊髓腹、背侧蛛网膜下腔测量脑脊液的头向及尾向流动的流速。结果术后15例患者Tator评分为优,余5例患者为良,无术后恶化者,术后改善率为75%。术后MRI示17例脊髓空洞患者中14例脊髓空洞有明显缩小(改善率82.4%),所有患者枕大池均重现。患者术后小脑扁桃体下缘水平脊髓背侧蛛网膜下腔均可见脑脊液的头向及尾向流动,与心动周期对应,并有呼吸节律,尾向流速为(8.92±5.19)cm/s,头向流速为(6.85±2.44)cm/s;术中环枕骨性减压后硬膜成形前11例可见脑脊液流动(55%),尾向流速为(5.68±3.25)cm/s,头向流速为(4.40±2.93)cm/s。结论环枕骨性减压硬膜成形术是治疗CMI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恢复枕大孔区脑脊液的流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是CMI患者术中及术后测量枕大孔区脑脊液流动的有效实用方法,可为术中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室旁区巢蛋白(nestin)和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肌苷治疗中枢神经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注射肌苷注射液100mg/kg)和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各32只,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不插线)。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室旁区nestin和SCF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室旁区nestin和SCF表达很弱。对照组缺血侧nestin的表达除2h、6h、2d、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nestin表达较对照组于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缺血侧SCF的表达除2h、2d、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SCF表达较对照组于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肌苷可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estin、SCF的表达,推测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生成的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大鼠学习记忆力改变的影响,探讨胰岛素对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中枢直接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利用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造成脑缺血15min后行再灌注,于再灌注后即刻经脑室注入1U胰岛素,利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标记法分别于全脑缺血后1、3d观察海马CA1区Bcl-2、Bcl-xl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情况;缺血后8周,利用"Y"型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结果全脑缺血后3d,缺血组大鼠海马CA1区Bcl-2、Bcl-xl蛋白的表达呈阴性,海马CA1区原位标记阳性细胞计数为143.5±11.6.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Bcl-2、Bcl-xl蛋白呈阳性表达,海马CA1区原位标记阳性细胞计数为75.6±6.7.全脑缺血后8周,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力明显好于缺血组.结论全脑缺血后脑室内注入胰岛素可促进海马CA1区Bcl-2、Bcl-xl蛋白表达,减少神经元的凋亡,进而减轻脑缺血后大鼠的学习记忆力损害,这可能是其对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中枢直接保护作用主要机理之一.
简介:目的根据术前CHO/NAA指数(CNI)值及普通MRI判断胶质瘤切除范围对肿瘤近全切除率的影响,明确3D^1H-MRS多模态成像对扩大胶质瘤手术切除范围的作用。方法将40例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与CNI手术组,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3D^1H-MRS及相关多模态影像学检查。CNI手术组根据MRS影像中CNI>1的范围进行手术切除。传统手术组根据普通MRI检查结果确定切除范围。术后1周内分别复查MRI平扫加增强及3D^1H-MRS,并分别计算两者的近全切除率(grosstotalresectionrate,GTRR)与CNI-GTRR。记录患者术后1周KPS评分。结果根据普通MRI计算的肿瘤近全切除率,两组数据间无明显差异,传统手术组为85%,CNI手术组为90%。根据3D^1H-MRS影像CNI值计算的近全切率,CNI手术组(60%)较传统手术组(30%)更高。尤其在高级别胶质瘤中,3D^1H-MRS辅助手术对提高近全切率的作用(70%)较传统手术组(12.5%)更为明显。两组患者的术后1周平均KPS评分结果相近。结论3D^1H-MRS辅助下胶质瘤手术对肿瘤浸润区的切除范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