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病例报告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neuroectodefmaltumors,PNE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神经系统肿瘤。现将我院2006年发现1例报告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PHLPP1蛋白在癌旁正常胃黏膜、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分析PHLPP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157例胃癌原发灶和96例淋巴结转移灶中PHLPP1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PHLPP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癌旁正常胃黏膜、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PHLPP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7%、61.8%和3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LPP1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及TNM分期显著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术前CEA水平无关。PHLPP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总体5年总体生存率为68%,显著高于阴性表达患者34%(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分期、N分期、PHLPP1蛋白低表达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7)。结论胃癌组织中PHLPP1蛋白缺失表达可能对胃癌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PHLPP1蛋白阴性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不佳的指标。
简介:目的检测TAK1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50例胰腺癌、5例慢性胰腺炎及5例正常胰腺组织中TAK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AK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阳性率为100.0%,强阳性率为66.0%;慢性胰腺炎组织阳性率60.0%,强阳性率40.0%;正常胰腺组织阳性率0%.胰腺癌组织TAK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与否,TAK1强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2),但TAK1强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P>0.05).TAK1强阳性与弱阳性表达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0).结论TAK1蛋白在胰腺癌中表达上调,与其淋巴结转移相关.
简介:目的:在既往的胃癌蛋白质组研究中我们已发现hnRNPA2/B1具有较高表达,本试验进一步探讨hnRNPA2/B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2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粘膜中hnRNPA2/B1蛋白的表达。结果:hnRNPA2/B1在胃癌组织中核表达的阳性率为92.6%(113/122),其中伴有胞浆表达的阳性率为7.3%(9/122)。在癌旁非瘤组织中核表达阳性率为87.7%(107/122),未见胞浆表达。hnRNPA2/B1的表达状态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无关联。结论:在胃癌及癌旁非瘤组织中均可发现hnRNPA2/B1核表达,hnRNPA2/B1不能作为肿瘤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调节亚基1(cyclinkinasesubunit1,Cks1)在老年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ks1在老年肝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ks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7%(43/60),在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0%(12/60),Cks1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0.05);肝细胞癌中Cks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和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但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r=0.817,P〈0.05)。结论Cks1在老年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较对应癌旁组织明显升高,并且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提示Cks1可能作为老年肝细胞癌潜在的预后因子。
简介:目的探讨双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1B(DYRK1B)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4例宫颈癌病理组织标本(宫颈癌组)、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标本(CIN组)、4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组标本中DYRK1B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DYRK1B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中DYRK1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2.62%,高于CIN组中的22.50%和对照组的12.50%(P﹤0.05);CIN组和对照组中的DYRK1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组织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宫颈癌组织中DYRK1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病理学类型的宫颈癌组织中DYRK1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RK1B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小汗腺螺旋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右下肢小汗腺螺旋腺癌,探讨小汗腺螺旋腺癌的诊治。结果:患者为67岁老年女性,因发现右下肢肿块进行性增大就诊,2015年6月4日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病理确诊为小汗腺螺旋腺癌。患者术后全身PET/CT提示右髂血管旁及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术后尝试"mFOLFOX"方案化疗。但患者分别于2015年8月31日及2015年12月23日因发现肿瘤局部复发而行减瘤手术。术后患者因体质弱,未再继续行抗肿瘤治疗,行最佳对症支持治疗,于2016年7月21日死亡。结论:小汗腺螺旋腺癌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需由组织病理确诊,大范围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目前仍无公认的化放疗方法,预后极差,生存期短。
简介:探讨子宫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子宫囊性淋巴管瘤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子宫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45岁,因“间歇性腹部胀痛2年,发现腹部肿块1年余”入院,结合入院相关检查,术前诊断为子宫肌瘤囊性变,行全子宫切除术。病理检查:子宫体前壁可见一囊性肿瘤,囊液呈淡黄色、清亮,囊内壁光滑,囊腔与子宫腔不通;镜下见囊壁内衬一层被覆单层扁平细胞,囊壁平滑肌间见淋巴网状结构,囊腔内见纤维蛋白物及少许淋巴细胞。免疫组化示D2-40阳性、CKpan弱阳性。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囊性淋巴管瘤。术后未行特殊治疗,随访6个月未见异常征象。结论子宫囊性淋巴管瘤少见,临床以阴道不规则流血及盆腔包块多见,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不升高,治疗以手术为主,确诊需要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