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循证的护理干预对行腹部增强CT检查小儿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12月于我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6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予以基于循证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检查图像质量、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查图像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循证的护理干预科有效提升行腹部增强CT检查小儿的检查图像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采用钬激光技术治疗腹部外科手术后胃管滞留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此时间段内因腹部外科手术后出现胃管滞留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6岁,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9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使用钬激光进行胃管滞留部位的处理,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并实施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成功移除胃管,成功率高达95.83%,平均操作时间为35分钟。术后随访1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为9.2分(满分10分)。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钬激光治疗组患者的恢复时间缩短了约3天,住院费用降低了约15%。结论:钬激光技术用于治疗腹部外科手术后胃管滞留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个性化护理方案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儿童白塞病患者腹部出现难愈性溃疡伤口进行联合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根据患儿伤口的具体情况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和利多卡因注射液联合治疗,并根据患儿伤口不同时期的特征选择合适的伤口辅料和治疗方案,同时评估患儿的整体情况进行营养支持和健康教育,最终,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儿伤口愈合,康复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膀胱内压监测技术在腹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2023年1月-2024年7月收治的腹部创伤患者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膀胱内压监测技术实施护理。随机纳入各组30例。采取简明腹部创伤评分(Simple Abdominal Trauma Score,SATS)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的创伤评分。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疼痛值。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疼痛值与创伤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膀胱内压监测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创伤影响,缓解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提升康复效率。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中静脉留置针使用的护理安全性。通过回顾性分析与前瞻性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我们收集了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的8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研究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静脉留置针使用情况、护理过程与并发症记录等。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发症发生率计算以及护理安全性评价指标的构建与评估,发现静脉留置针在腹部CT增强扫描中的使用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护理安全挑战,如感染、渗血、血肿和导管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然而,通过规范化护理操作流程的制定与执行、患者教育与沟通的加强以及并发症预防措施的完善,这些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简介:目的:观察和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目标导向护理对全麻下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麻醉苏醒质量及安全的影响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室全麻下行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12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全麻下腹腔镜腹部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ERAS理念下目标导向护理干预模:实施ERAS理念下目标导向护理干预模式:(1)设立手术室ERAS责任护理模式,由业务精湛、责任心较强的手术室护理人员、麻醉科专家承担培训和指导任务,组织全体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学习ERAS理念下腹腔镜腹部全麻手术围术期相关知识的培训。(2)设定全麻腹腔镜腹部手术护理目标,通过围术期ERAS措施的实施,减少或者避免患者麻醉及术后并发症和苏醒后躁动发生率,确保患者麻醉苏醒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结果:观察组麻醉及术后并发症、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观察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自主呼吸、拔管及睁眼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基础值与苏醒值之间的评分波动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理念下目标导向护理干预模式可明显改善全麻下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减少麻醉及术后并发症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苏醒期指标更为平稳,能确保患者麻醉苏醒质量和安全。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皮肤消毒方法对带肠造口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带肠造口行腹部手术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0例。实验组分两次消毒,首先在造口周围消毒后用纱粒及手术薄膜将其密封贴好,再根据常规消毒方法及范围消毒腹部。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及范围消毒腹部,在肠造口处改用碘伏消毒,纱布覆盖造口,缝合并固定纱布于皮肤。实验组的铺巾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对2组手术切皮前及手术结束后缝合皮肤前的切口周围皮肤进行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比较2组在一般资料、手术类型、细菌培养结果、手术时间、抗生素应用天数、术后切口感染率之间的差异。结果2组在一般资料、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抗生素应用天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培养结果切皮前2组均为0,缝皮前实验组阳性例数5例,对照组22例,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感染率2.14%,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11例,感染率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分次消毒方法能有效降低带造口腹部切口感染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腹部行大手术后的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从而为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依据。 方法:以 2018 年 10 月份 -2019 年 10 月份中在我院接受腹部大手术的 90 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经过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以此预防患者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结果: 90 例接受预见性护理的患者中仅有 2 例(占比 2.22% )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而其他患者在术后的情况良好且并未出现。 结论:对于腹部行大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降低术后风险,并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
简介: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进行过腹部外科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切口愈合情况及住院天数作比较。结果: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8例,发生率为20.00%(32/40);实验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率为2.50%(1/40),两组患者相比较,实验组发生率较低;切口愈合情况实验组患者较优;实验组患者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来说,可有效减少切口感染情况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同时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了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