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患者疗效及屈光变化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接收的98例(98眼)翼状胬肉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49例(49眼),其中甲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乙组则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周对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度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周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以及角膜散光度等三项指标与术前3周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术前和术后3周这三项指标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翼状胬肉患者的治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或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为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两种方式在翼状胬肉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对屈光变化的影响相近,具体手术方式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滤泡性病变手术中病理诊断技巧,提高手术中病理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264例甲状腺滤泡性病变大体观察、冷冻切片、印片细胞学特征和常规石蜡切片诊断,分析误诊、延迟的原因。结果264例甲状腺滤泡性病变,手术中病理诊断确诊255例(96.59%),延迟诊断6例,误诊3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其中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印片细胞学的细胞核形态特征清晰,可协助冷冻切片诊断。结论联合大体观察、冷冻切片和印片细胞学,可对大多数甲状腺滤泡性病变做出正确的手术中病理诊断,尤其适合提高基层医院手术中病理诊断的准确率,甲状腺滤泡性癌少见且通常需要待石蜡切片确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冷冻切片病理诊断及结果。方法2017年2月--2018年7月期间,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作为这次研究的对象,根据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冷冻切片病理诊断及结果。结果本组68例患者通过冷冻切片诊断,结果显示,63例(92.64%)准确,2例(2.94%)误诊,3例(4.42%)延迟诊断。冷冻切片诊断确诊的63例,镜下可见甲状腺背景内异型肿瘤细胞团巢,与四周组织间未见渐进性过渡,57例间质硬化,53例间质浸润或者周围组织浸润,49例呈纤维血管轴心乳头结构,核沟与核内假包涵体明显,有呈柱状或者立方形的肿瘤细胞,可见宽广胞质以及形态不规则且大小不一的核体,另外,13例为砂粒体标本,21例组织标本伴有钙化表现。结论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准确率高,建议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经腹部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意义。方法:总结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0例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特征。结果:子宫腺肌病表现子宫增大,无形态改变,宫腔线多前移,病灶位于后壁,病灶区呈现粗颗粒状稍强回声,间以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结论:经腹部超声能很好认识子宫腺肌病声像图特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孕妇产前筛查和诊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方法对怀孕12周至22周的大于35岁的高龄孕妇1625例进行产前筛查和诊断,对筛查和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孕妇及新生儿随访,从而分析高龄孕妇产前筛查和诊断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1625例高龄孕妇发现存在血清产前筛查高风险者为61.8%,低风险者38.2%;和NT筛查高风险7%;其中拒绝羊水穿刺和NIPT的孕妇495例,拒绝羊水穿刺接受NIPT筛查的750例,接受羊水穿刺产前诊断的有380例,经妊娠结局随访观察准确性可以保证。且高风险孕妇NT、NB、NIPT筛查结果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常情况。结论对高龄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并进行诊断结果,是减少出生缺陷的最有效方式,建议高龄产妇首选羊水穿刺,其次选择NIPT筛查,而NT、NB筛查和血清筛查仅作为参考辅助指标,进一步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妇科门诊女性的阴道分泌物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妇科门诊2016年1月到2016年3月间收治的女性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历资料、阴道分泌物检查方法、检查结果等进行回顾分析了解其患病情况。结果400例接受阴道分泌物检查的患者中,各类病原菌检验结果呈阳性的患者324例,检验阳性率为81.0%。其中,细菌感染阳性患者165例,占41.25%;真菌感染阳性患者37例,占9.25%,滴虫感染阳性患者122例,占30.50%,细菌感染阳性率最高。分析其阴道清洁度,则可见Ⅰ-Ⅱ度清洁患者57例,占14.25%,Ⅲ-Ⅳ度清洁患者343例,85.75%,Ⅲ-Ⅳ度清洁的患者显著高于Ⅰ-Ⅱ度清洁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妇科门诊接受阴道分泌物检查的女性中阴道感染率较高,以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滴虫感染为主,做好阴道分泌物的检验,提高检验质量,是妇科疾病患者诊断治疗的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送检标本不合格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间的50份有问题的不合格血液标本所得检验结果作为对照组,对血液不合格标本再次采集血液进行复检,并将复检结果作为观察组,对比两次血液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验结果,除PT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外,其余对比结果均显示差异较大(P<0.05)。而不合格标本原因主要为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血液量不足、溶血以及脂血。结论可能导致临床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而不合格标本会对检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为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临床应强化送检标本质量,对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应重新采血进行复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卵巢癌抗原(CA125)对肺癌患者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类型分为鳞癌(62例)、腺癌(25例)和小细胞肺癌(21例)3组,另选46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肺癌组与对照组及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对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肺癌组血清CEA、CYFRA21-1、NSE、CA12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腺癌组血清CEA、CA125水平均显著高于鳞癌组、小细胞肺癌组,鳞癌组血清CYFRA21-1水平显著高于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鳞癌组、腺癌组,差异显著(P<0.05);CEA、CYFRA21-1、NSE、CA125对于诊断肺癌的特异性较好,但敏感性和准确性差异明显,四项联合可显著提高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论肺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病理倾向性,CEA、CYFRA21-1、NSE、CA125四项联合可显著提高对肺癌的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比较不同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联情况。结果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4.63±4.27)μmol/L,比对照组的(7.24±3.81)μmol/L更高(P<0.05)。重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32.63±4.27)μmol/L,相较于中度梗死患者的(25.47±2.87)μmol/L更高(P<0.05);中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较于轻度梗死患者的(14.23±3.82)μmol/L更高(P<0.05)。重度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3.27±5.28)分,高于中度梗死患者的(22.48±6.71)分(P<0.05);中度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轻度梗死患者的(11.49±2.84)分(P<0.05)。结论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相关,早期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可以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因素及管控对策。方法以本院在2016年1月-2018年5月间纳入的35例检验质量不合格的血液样本为研究主体。对所有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的各个因素,再给予相对应的管控对策。结果影响其检验质量的因素为人为因素采集方法不规范4例(11.43%),样本溶血4例(11.43%)和患者自身因素27例(77.14%)。患者自身因素与人为因素对比有差异(P<0.05)。而8例人为因素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低于3年所占比率最高(75.00%),与其他年限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血液样本的采集环节、送检环节与保存环节均可能导致样本的检验质量出现问题,且检验流程不规范同样是影响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检验期间应积极把控各个环节的检验质量,确保检验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市分枝杆菌病原菌感染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制订科学合理的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7年于我院就诊的结核病患者5480例进行调查分析,每位患者取其3份痰液标本用于检测,采用BACTECMGIT960液体培养和改良罗氏法同时进行,并通过培养基培养检定分枝杆菌菌种。结果5480例患者中,通过BACTECMGIT960液体培养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改良罗氏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至2017年3年间,每年检出阳性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年4个季度中,检出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农村地区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城镇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病防控工作呈现出逐年进展的趋势,但疫情仍然存在,结核病控制任务仍需继续大力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对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明确诊断为AMI急性期且具有PCI适用征的83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41例及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予PCI及西医相关治疗,中医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后心肌灌注分级(TMP)、PCI术后90d的心功能相关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每搏输出量(SV)及左心室射血体积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①中医综合治疗组TMP2~3级患者37例,TMP0~1级患者4例,对照组分别为29、13例,中医综合治疗组TMP2~3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住院期间心功能指标LVEDV、LVESV、S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90d,对照组LVESV、SV、LVEF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同组住院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LVEDV与住院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综合治疗组患者PCI术后90d的LVEDV、LVESV、SV、LVEF等心功能指标(122.47±38.45)、(66.07±20.20)、(75.01±18.12)mL,(52.84±6.07)%均明显优于同组住院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LVESV、SV、LVE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7.45±17.31)、(67.03±15.49)mL,(48.25±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PCI治疗前后中医疾病机制变化,在PCI基础上加以中医治疗可以更明显地改善AMI患者心肌再灌注情况,缩小心肌梗死灶,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