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目前,对于软组织条件允许的胫骨近端病例,多应用内固定治疗,如MIPPO,但费用高昂,而且由于胫骨近端软组织覆盖菲薄,易出现切口相关并发症.目的: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分析其应用指征、手术要点以及长期随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16~57岁,平均39.3岁;其中闭合骨折13例,开放骨折2例.应用AO分型对骨折进行分型:A2型8例、A3型2例、B1型5例.手术在全麻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然后使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进行固定.术后1、2、3、4、6、12、24个月进行随访.评估项目包括受伤至手术间隔、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天数、部分与完全负重开始时间、完全X线骨折线完全融合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使用下肢骨折Iowa量表对受伤的膝关节从功能、疼痛、步态、稳定性、活动范围进行评分.结果:15例患者随访17~28个月,平均21.5个月,临床疗效满意.术后未出现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外固定架固定时间10~18周,平均13.7周.X线片上骨折线完全融合时间为18~25周,平均21.5周.1例并发针道感染患者,经扩创及保持针道引流通畅8周后去除外固定架,钉道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根据Iowa评分,功能为优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7%.结论: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近端骨折,可以灵活穿针与构型,能够规避胫骨近端不规则的形态对内固定造成的困难,通过减少对皮肤和软组织的剥离来降低皮肤坏死和切口感染的发生;外固定支架便于对开放伤口的处理和照料,更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术后骨折愈合率满意,功能理想,并发症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股骨近端骨囊肿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股骨近端骨囊肿患儿23例,均给予手术治疗方法,术后1年随访,观察所有患儿治疗效果。结果23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19例患儿行X线片检查,有骨组织替代征象,孔腔基本消失,毛玻璃样变化一致,为完全愈合。3例患儿部分愈合,X线片检查下可见有较多小囊残留,但孔腔逐渐缩小。另外1例患儿术后1年出现复发情况,诊断为病理性骨折,给予二次手术治疗方法,取骨诱导活性材料植入,治愈出院。结论股骨近端故囊肿患儿临床治疗中,主要需结合股骨近端解剖关系、囊肿大小与侵袭范围做手术治疗,并做好填充材料的选择,以此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简介:目的评价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采用锁定钢板对骨折进行常规手术治疗。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疼痛、生活情况、力量及Constant评分,并与对侧肩关节进行对照。每次随访时,拍摄肩关节前后位片及"Y"位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结果本组共10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使用5孔钢板95例(90%),其余类型钢板11例(10%)。术后随访发现,患者受伤肩的活动度有明显的提高(P〈0.05)。术后12个月,肩关节前伸可达(132°±35°),外展(122°±39°),外旋(45°±23°),内旋(77°±21°);患肩的Constant评分为(70.6±13.7),达到健侧(83.0±8.0)的(85.1%±14.0%),并随时间推移有明显提高(P〈0.05)。在完成随访的93个患者中,25人(27%)出现了34例并发症,其中的18例(53%)并发症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而22例(65%)并发症是因手术操作导致的。结论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及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尽管也有并发症的发生,但大多是由手术操作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者14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7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动力髋螺钉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pfna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需要的时间、手术出血量情况、骨折愈合需要的时间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需要的时间、手术出血量情况、骨折愈合需要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中动力髋螺钉治疗方式与pfna内固定治疗方式均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式,但是pfna内固定治疗方式手术的时间更短、手术出血量更少,骨折愈合的时间更短、关节功能恢复的更好,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具有极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小切口 PFNA内固定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我院从 2013年 4月至 2018年 2月共采用小切口 PFNA内固定股骨近端骨折患者 46 例。结果 本组 46例,平均随访 18月,术后无切口感染、髋内翻、内固定松动及骨不愈合发生。 结论 小切口 PFNA内固定股骨近端骨折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冷冻疗法在阴道残端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在医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阴道残端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应用冷冻疗法。在治疗后三个月复查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患者的总有效率率是93%(9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阴道排液现象,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冷冻疗法在残端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异,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医院感染除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和预后不良,还可增加患者、医院和公共卫生的负担,医院感染事件爆发甚至还可影响社会的稳定。新生儿监护病居(NICU)是院内感染高危区,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差,很容易受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院内感染,婴儿暖箱是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必备的治疗设备,近年来国内有医院因婴儿暖箱消毒不严,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致死亡的严重后果。因此规范暖箱管理,定期进行消毒效果检测,是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重要环节。医院应该规范新生儿暖箱消毒流程,使用暖箱消毒登记卡,规范暖箱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每月进行消毒效果检测。有效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我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手术中采用反穿刺技术,即切开食管前壁置入反穿刺器,由切口上方3cm穿出导线后闭合食管完成吻合器钉座置入,再通过辅助小切口在镜下完成食管-残胃吻合11例。结果1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212.1±47.9)min,完成吻合时间(63.5±9.7)min,钉座置入时间(20.5±6.8)min,术中出血量(136±28)ml,辅助切口长度(4.6±0.5)cm,术后排气时间(2.3±0.6)d,住院时间(10.7±2.2)d,肿瘤距食管断端距离(4.3±1.1)cm。围手术期无死亡,无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食管断端均未见肿瘤浸润。11例随访(17.8±3.2)月,无复发,术后3个月发现吻合口狭窄1例,经内镜下扩张后缓解。结论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手术中完成食管-残胃吻合能简化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吻合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近端胃癌中分别采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与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择取90例近端胃癌患者设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院就诊时间是2023年3月-2024年3月,基于盲选法分成两个手术小组,给予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给予4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对比两组近端胃癌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肛门初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记录时间更短,两组临床手术指标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近端胃癌治疗中采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全胃切除术,不仅手术时间短,且预后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人数较少,手术安全性更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与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的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近端胃癌患者中,随机抽选7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B组给予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两组各35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术后疼痛评分方面,A组的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6天、术后第9天均低于B组(P<0.05)。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在近端胃癌的治疗中,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相较于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较低,且并发症较少,但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反流情况较少,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