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丝裂霉素C联合切除切除翼状胬肉的方法比较。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3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的8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手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0.2mg\ml,对照组给予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手术后使用丝裂霉素C0.4mg\ml,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0.2mg\ml切除翼状胬肉的复发率为65.0%,对照组手术后使用丝裂霉素C0.4mg\ml切除翼状胬肉的复发率为62.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不同应用丝裂霉素C的方法都是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血清胱抑素C检测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确诊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21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肾功能损害患者22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胱抑素C、尿素、血肌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胱抑素C、对慢性肾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胱抑素C与eGFR呈明显负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0.902,P=0.000)。胱抑素C评估肾功能衰竭的AUC为0.991,胱抑素C较为敏感,可早期预测肾功能。胱抑素C判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佳截断值为0.985mg/L,其诊断肾功能衰竭的敏感度为99.1%,特异度为86%。结论胱抑素C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血清胰岛素、C肽、胰岛素释放指数和胰岛素C肽比值在区分胰岛素瘤和IAS中的价值评价,通过分析低血糖发生时血清免疫原性胰岛素水平的差异,找到合理的诊断切点,提高临床医生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以“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岛素瘤”、“胰岛细胞瘤”为关键词,筛选低血糖发作时血糖小于3.9mmol/L,同时测定了胰岛素、C肽水平,且明确诊断的病例;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胰岛素、C肽、胰岛素释放指数和胰岛素C肽比值在区分胰岛素瘤和IAS中的价值,切点的选择采用约登指数最大值。结果分析空腹及之后各时段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患者血清胰岛素、C肽、胰岛素释放指数和胰岛素C肽比值。结论利用血清胰岛素、C肽、胰岛素释放指数和胰岛素C肽比值在检测中的差异表达,能够有效提高临床中对胰岛素瘤和IAS两者的区别和临床诊断水平,有效减少临床误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近三年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分布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收集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94例,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涉及的临床具体表现、不良反应名称、药品的名称和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总结分析。结果我院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14岁以上。累及10个系统,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80例次,28.99%)、中枢及神经系统损害(66例次,23.91%)为常见。上报的不良反应以抗精神分裂症类药物(142例次,48.30%)及抗癫痫药物(71例次,24.15%)为主,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前3位分别是利培酮、奥卡西平、奥氮平。结论由于精神科及神经科疾病需要治疗的疗程较长,二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广泛,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重视上述二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治疗方案,促进临床更加安全、合理、规范地使用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感染药物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情况对其分析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促进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017年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抗感染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6例抗感染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致严重ADR例数最多,(75例,59.5%),其次为抗结核药物(31例,24.6%),第三为抗病毒类(20例,15.9%);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肝肾损害(109例,73.47%)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抗感染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过程隐匿,应加强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重视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安全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患者留取的尿液120份,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使用尿液分析仪检验和镜检RBC,观察分析两种红细胞检验的检验效果,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例标本尿液分析仪检测。结果(-)98例,(+)11例,(++)11例,(+++)6例,(++++)4例,尿液分析仪潜血检测的敏感度为91.23%,假阳性率为9.11%,假阴性率为10.12%;尿液分析仪呈阳性反应时,镜检有红细胞的有98例,无红细胞22例;尿液分析仪呈阴性反应时,镜检有红细胞的有24例,无红细胞的的有96例,表明在临床检验尿液潜血的检验中使用尿液分析仪联合镜检检验对比单用镜检效果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使用尿液分析仪检测尿中潜血时,虽然大多数都可发应尿液中RBC的情况,但有时也会与镜检RBC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联合两种检验方法是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与防治策略。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于我院治疗时使用克林霉素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的防治策略进行分析。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0%,具体为胃肠道反应10例、过敏反应1例、神经系统反应1例、肝功能异常1例和心血管系统病变1例,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症状均消失。结论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肝功能异常、心血管系统和过敏反应较为少见,并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轻,经针对治疗后能有效改善不良反应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注射室输液不良反应情况,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输液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按输液不良反应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化输液不良反应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缓解及预后情况,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均在治疗后缓解、消失,无后遗症。观察组输液不良反应完全消失时间为(126.24±46.61)min,对照组为(160.54±41.36)min,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74.19%),组间差异P<0.05。结论门诊注射室输液不良反应患者采取综合化、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快速缓解不良反应情况,且患者对该护理措施较为认可,值得推广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探讨如何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予以消解。方法随机从我院住院部资料库中,抽调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患者处方3567例,对其不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选定抗感染药品应用患者422例,统计分析患者使用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抗感染药品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肝脏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肾脏损害、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损害、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占不良反应情况比例为27.25%、12.09%、1.90%、22.27%、29.38%、4.03%、3.08%;分别占据总病例的3.22、1.43、0.22、2.64、3.48、0.47、0.36。从药品不良反应细则来看,药品不良反应分项、代表药物、分布规律特点受药物自身特点和患者基础病况研究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特征。结论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分布具有规律性特征,在患者的疾病治疗中,实施必要程度的用药监测,对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2013年5月到2016年9月,在我院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80例,依据WHO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统计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表征。结果抗感染药物可能引发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进而对多个器官造成损伤,受损器官或系统中比例较高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伤。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严格管控,对服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实施严密监测,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若出现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