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用食管心房调节(TEAP)技术,对21例阵发性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RT)患者,行超短阵猝发刺激(TP),结果显示:1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及8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一次终止成功,而3例冠心病(CHD)中1例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易终止,另两例调搏中出现房颤,则不易终止。结论认为:TEAP终止PSVRT安全,简便,作用准确迅速,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性。
简介:目的:研究真武汤及去附子提取物对实验性肥胖大鼠及其血脂代谢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谷氨酸钠和脂肪乳造成大鼠的综合性肥胖模型,通过观察药物对模型动物体重、李氏指数、睾周脂肪重量和脂肪细胞体积、测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以及瘦素水平.结果:真武汤总提取3g/kg、6g/kg灌胃给药能有效干预大鼠实验性肥胖,降低体重增长度、李氏指数等多项肥胖指标,也能降低血脂及瘦素水平,但对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无影响,1.5mg/kg时则无此作用.去除附子的提取物亦无上述作用.结论:真武汤对实验性肥胖大鼠有一定的减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降低血脂和血中瘦素水平有关.附子是真武汤体现其减肥功效及降脂作用的必须组成药物.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强度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分为阿托伐他汀中等强度组(20mg·d-1)、阿托伐他汀高强度组(40mg·d-1)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s-CRP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ACS患者的hs-CRP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天后中等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hs-CR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高强度组较中等强度组的降低幅度更大(P〈0.05)。但是两组治疗7天后的hs-CRP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炎症反应贯穿ACS发展过程,阿托伐他汀明显降低ACS患者hs-CRP浓度,高强度阿托伐他汀更能显著抑制ACS的炎症反应。
简介:目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在使用前列地尔或序贯使用贝前列素钠片治疗后的疗效观察。方法:筛查收住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60例,均符合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入院后检测患者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DBP)、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血肌酐(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血胱抑素C(CystatinC,CysC)、尿微量白蛋白(Urinemicroalbumin,UMA)、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血小板(Platelets)、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入院后随机分为2组:前列地尔治疗组(n=30):给予前列地尔治疗10μg·天~(-1),治疗2w;序贯治疗组(n=30):静脉注射前列地尔10μg·天~(-1),2周后,给予贝前列素钠片一日三次,每次40μg,治疗2w,结束后随访复查上述指标。结果:治疗前基线比较,两组BMI、SBP、DBP、BUN、CysC、Scr、eGFR、UMA、Platelets、PT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前列地尔组和序贯治疗组自身治疗前后BUN、CysC、Scr、eGFR、UMA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与前列地尔组相比,序贯治疗组eGFR、UMA明显改善(P〈0.05)。结论:使用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能有效改善BUN、CysC、Scr、eGFR、UMA。使用贝前列素钠片序贯治疗后,对eGFR、UMA改善更明显,可有效的延缓了慢性肾脏病的发展。
简介:实验联合应用钩藤总碱(Rhynchophyllatotalalkaloids,RTA)与合用夏天无总碱(Coryadlisambailismigototalalkaloids,COAMTA),观察灌胃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采用小鼠断头张口喘气模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2h模型,经断头喘气时间,神经病学评分(Bederson5分制法),脑梗塞范围及脑组织水含量变化,观察RTA及RTA合用COAMTA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通过测定脑组织中NOS、SOD活性,MDA含量及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以探讨作用的机制.
简介: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胰岛素皮下注射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n=100),研究组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2w后,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情况与糖尿病病情控制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糖尿病病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面优于胰岛素皮下注射。
简介:本研究应用P300和SPECT观察了30例梗塞性脑血管病人,分别进行P300潜伏期,脑血流显像,rCBF比值测定,探讨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在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在梗塞性脑血管病P300测试的内源成分P300PL即显示出有意义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PL明显延长(P<0.001)。SPECT脑显像则显示出梗塞区及其周围放射性稀疏区,病变范围大于XCT,rCBF比值小于0.9。经统计学处理显示脑血流量与PL延长呈负相关(P<0.001)。即rCBF值越低PL延长越明显。反映了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CBF的关系。因此P300PL是评价脑功能状态和预后监测的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成人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刺激电流阈值(SEPCT)与感觉电流阈值(CPT)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寻找适宜的刺激强度、规范本实验室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及后续本体感觉障碍患者的脑功能研究提供客观理论指导。方法:选择89例健康成年人,其中男49例,女40例,平均年龄(52.75±15.09)岁。按年龄分组,青年组:20~40岁,男7例,女13例;中年组:40~60岁,男20例,女13例;老年组:≥60岁,男20例,女16例。交替刺激双侧内踝部胫后神经,测量其双下肢CPT,并测量其SEPCT,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受试者SEPCT及CPT均明显高于女性受试者,其SEPCT/CPT比值则显著低于女性(P〈0.05);老年男性受试者SEPCT及SEPCT/CPT均明显高于中年男性组,且老年男性受试者SEPCT高于青年男性组(P〈0.05);女性受试者SEPCT及CPT均值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P〈0.05),而SEPCT/CPT则较为恒定,各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SEPCT均值与CPT均值呈正相关。结论:在进行SEP临床检查及相关科研工作时,男性可给予4.40倍左右SEPCT/CPT的刺激电流强度,且老年男性受试者可给予稍高的SEPCT;女性则可给予6.13倍左右SEPCT/CPT刺激电流强度。
简介: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即可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目前被认为是唯一的特异性促进淋巴管生成的细胞因子,与肿瘤的淋巴结侵犯和转移密切相关,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就VEGF-C与食管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作一简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