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精神科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价值。方法:精神科患者取样65例,均为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顺序编码分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n=32,参照组)和护理风险管理(n=33,观察组),比较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护理及时性(93.03±4.26)分,护理规范性(92.79±4.13)分,护理态度(93.26±4.21)分,风险预警(94.52±4.20)分,比参照组高,不良事件发生率3.03%,比参照组21.88%低,P<0.05。结论: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提升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护理方案应用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4月-202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按照护理方案随机分成两组。将护理指标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投诉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效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显著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强化护理风险干预对规避支气管哮喘(哮喘)急性发作等方面的干预意义。方法:随机性划分我院500例哮喘患者至A组(250例,实施传统护理方案)与B组(250例,在实施传统护理方案的同时,重点强调护理风险干预),随后对比相关数据指标。结果:经护理,2组患者哮喘急性发作均有所控制,但B组在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方面控制效果更为优异,生活能力评分(ADL)亦高于A组(P<0.05)。结论:规避急性发作、改善生活质量是临床针对哮喘患者的主要干预目标,而在医疗活动中重点强调护理风险干预则助于巩固整体疗效,以免疾病反复发作造成患者肺功能减退,影响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碘胺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在急诊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心律失常患者,据数据统计有150例患者,2020年1月~2021年1月是此次研究的时间选择段落,按照数字奇偶的方式分组,研究组予以碘胺酮治疗,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分析组间患者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项目有:组间患者总有效率,且以研究组数据指标更有优势性,P<0.05;不存在统计学差异项目有:组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即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无差异性,P>0.05。结论:在急诊治疗心律失常患者中加以碘胺酮,可以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并且具有一定的药物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救治中应用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价值。方法:筛选我院在2020.01-2022.01期间收治的急诊科危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平车转运方式,研究组患者应用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事件等指标。结果: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转运耗时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采用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转运耗时,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安全防范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 2019 年 5 月 -2020 年 5 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 8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的 41 例患者视为常规组,将采取风险护理管理的 41 例患者视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几率以及投诉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几率与投诉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P < 0.05 )。结论 将风险护理管理应用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以及患者投诉率,对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上的积极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实施治疗的手术患者250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防御组,各125例。常规组执行传统的手术室护理管理,防御组则执行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在患者接受手术的过程中,防御组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御组发生投诉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御组在护理时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为4.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御组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融入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不满,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的安全风险因素和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输液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结合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次研究统计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用药总量305695例次,其中出现用药差错518例次,差错发生率为0.17%,造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用药差错原因包括排药过程差错、配制过程差错、给药途径不当、剂量标签不同步差错、医嘱录入错误、其他等,其中占比最高的为排药过程差错,占比45.17%,其次为配制过程差错,占比23.94%,再次为给药途径不当,占比20.08%。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差错情况分析显示,男性工作人员差错次数明显多于女性、小于等于35岁工作人员差错次数明显多于超过35岁工作人员、护理人员差错次数明显多于药剂师、近5年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工作人员差错次数明显多于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工作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653、34.116、302.703、25.961,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9月接诊的70例急诊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35例,行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与对照组(35例,行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科患者实行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增强护理质量,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常见风险因素展开分析,并制定风险防范对策。方法:此次实验共选取108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盲抽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患者,前者沿用常规护理模式,后者分析风险后在此基础上加强安全管理,对两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风险以及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加强安全管理可从根本上解决护理安全隐患,最大程度的降低护理风险及护理投诉发生率,切实提升患者整体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