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粘土矿物以其特殊的性质,在层间渗入成矿作用中吸附、迁移和富集铀元素。在这一成矿过程中,粘土矿物同时也发生着次生演化。层间渗入流体的性质决定了后生铀矿化的富集程度及次生粘土矿物的类型。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组合可能预示着后生铀矿床不同的规模。

  • 标签: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砂岩型铀矿 局部构造 成矿条件
  • 简介:以得克萨斯州伊格尔福特组富含有机质页岩为例,介绍了预测诸如总有机碳含量(TOC)和破裂压力梯度(Fg)等非常规储层关键特征参数的一种方法。把以往所建立的岩石物性模型和岩石物理模型应用于现有的测井资料,生成了标定所需的参数曲线,即横波、TOC、有机质孔隙和饱和度曲线。通过合成正演模拟评价了叠前地震数据,并进一步对其进行了预处理,以便改善AVO响应。通过联合叠前反演生成了波阻抗(AI)和切变阻抗(SI)数据体,通过对这些数据体进行线性内插计算了TOC。破裂梯度(也可以视为“可压性”)直接与泊松比和有效应力相关,可以由弹性性质来估算。破裂梯度与TOC具有非线性反比关系,即假设在空间分布范围有限的伊格尔福特组页岩区块内,孔隙压力分布具有横向和纵向均质性,则在TOC较高时,破裂压力梯度(FG)较低,因此可压性较好。

  • 标签: 破裂压力梯度 有机质丰度 得克萨斯州 非常规储层 页岩 福特
  • 简介:以产铀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形成演化及铀矿化成因特征为基础,将中央亚洲活动带中砂岩铀矿分为5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铀矿床的分布规律,对其产出构造地质背景和铀矿化特征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我国西北地区盆地动力学特征、主要找矿类型和含矿层位。

  • 标签: 铀矿化类型 分布规律 矿化特征 西北地区找矿
  • 简介:广泛汲取了近几年鄂尔多斯盆地在基础地质、铀矿地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调研成果,从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构造沉积特征、沉积相、砂体发育、岩性地球化学特征、水文地质环境演化、后生蚀变特征和氧化-还原带发育等方面综合研究了直罗组和志丹群砂岩铀矿的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找矿方向,认为直罗组和志丹群具有层间氧化带型、潜育化、油气泄漏地沥青化铀成矿前景,找矿中应对潜育化和油气泄漏地沥青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砂岩型铀矿 找矿方向 形成条件 志丹群 直罗组
  • 简介:本文划分了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构造运动阶段,并对其表现形式及其由此产生的构造特征进行阐述,说明影响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因素。根据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程度,初步把研究区划分为次造山区、造山区和强烈升降区。次造山区易形成单斜带和宽缓向背斜,是砂岩铀矿成矿的有利地段。

  • 标签: 新构造运动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 砂岩型铀矿 构造特征
  • 简介:本文运用水成铀矿理论,对公婆泉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特征、水文地质条件、铀源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盆地具有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并有砂岩铀矿化显示,具备砂岩铀矿成矿条件,值得进一步工作。

  • 标签: 甘肃北山地区 公婆泉盆地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 成矿条件
  • 简介:成矿期古水动力条件是可地浸砂岩铀矿床成矿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依据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发展史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北训地区下第三系找矿目标层的古水动力条件,找出了研究区内的三个主要排泄源,确定了地下水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水文地质单元划分,为成矿远景预测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 标签: 砂岩型铀矿床 古水动力条件 成矿 准噶尔盆地
  • 简介:通过对乌兹别克斯坦砂岩铀矿的考察学习,了解了该国地浸工艺概况,分析了酸法和碱法地浸的优缺点,重点描述了清水和微酸法地浸方法及其流程和天然工艺铀成矿作用,并由此提出清水和微酸法的应用对我国砂岩铀矿地浸的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天然-工艺铀成矿作用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标签: 乌兹别克斯坦 地浸工艺 酸法地浸 碱法地浸 微酸法地浸 天然-工艺铀成矿作用
  • 简介:针对目前潮水盆地可地浸砂岩铀矿资源评价项目,为了突出重点,缩小中侏罗统青土井组的找矿靶区,结合砂岩铀成矿的预测准则,对潮水盆地构造沉积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有利的成矿区和找矿方向为盆地北部碟状凹陷、箕状凹陷和斜坡凸起上的辩状河、辩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 标签: 找矿方向 中侏罗统 潮水盆地 沉积特征 砂岩型铀矿 井组
  • 简介:与油的混相性是三次采油过程中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扫孔隙内石油的主要优点之一。在储层规模上,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还可提高波及效率。但是,尽管在自19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个先导试验项目中都曾考虑采用混相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但只有很少几个实验室研究项目真正以热力学状态下二氧化碳形成的泡沫为研究对象。确实,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质和粘度高于普通气体,这对多孔介质中其泡沫品质有影响,如流降低因子(MRF)和有油存在时的特性。我们提供的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发泡剂不能有效提高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的控制能力,但配置得当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MRF。基于这些发现,我们研究了泡沫对岩心驱替试验中混相驱效率的影响。反过来,我们也评估了二氧化碳与油的混相性对泡沫MRF的影响。我们的方法基于不同配方不同含油饱和的多岩心驱替试验。另外,我们还在油藏条件下(温度和压力)进行了物理一化学测量,如表面张力测算和泡沫稳定性监测。这一组试验表明,多孔介质的成功驱扫需在MRF最大化和乳化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找平衡。本文基于二氧化碳相的热力学性质,为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试验结果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为读者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的结果时必须考虑气体性质提供了依据。这有助于理解各种文献中看上去互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MRF值随压力的变化和油存在时的变化。

  • 标签: 超临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泡沫 表面活性剂溶液 含油饱和度 多孔介质 岩心驱替试验
  • 简介:本文图示了影响天然气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些图是基于实验研究和从地球化学数据中选取重要和综合性参数应用基本地质统计学做出的.从11种化学和同位素比值中,统计分析(PCA)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参数,第一个参数是主要用与成熟相关的气体的C2+组分,第二个参数包含甲烷的比例和δ13C值,主要指示分离运移.其正值表示气体聚集远离其烃源岩,而负值对应于部分流体泄漏之后的残留气体.文中通过实验重建了巴西的EspiritoSanto和Reconcavo两个盆地的天然气历史.

  • 标签: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多变量 成熟度 运移估计
  • 简介:根据地球化学资料对美国科罗拉多州皮申斯(Piceance)盆地曼科斯(Mancos)组页岩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把上白垩统曼科斯组页岩奈厄布拉勒段划分成了6个化学地层。对间距大约32km的9口井开展了化学地层对比,其结果与基于伽玛和深电阻率电缆测井资料开展的岩性对比结果非常一致。基于电缆测井资料的岩性解释结果表明,奈厄布拉勒段及其同位地层主要由互层的钙质页岩和泥质石灰岩构成,其厚度向盆地西北方向逐渐增大。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在奈厄布拉勒段沉积的过程中,向盆地的东部,缺氧和钙质富集的程度都提高,而向盆地的西北部,陆源碎屑物质输入量增多,粘土富集程度提高。元素交会图表明,大部分硅都是碎屑成因的,而且向西和西北方向,奈厄布拉勒段的碎屑沉积体系特征越来越明显,而碳酸盐沉积体系特征则越来越弱。采用声波一电阻率曲线叠合法,基于△10gR计算了总有机碳含量(TOC)。结果表明,奈厄布拉勒段由富有机质地层和贫有机质地层组成。其TOC平均值介于1wt.%(贫有机质沉积地层)和2.37wt.%(富有机质沉积地层)之间,最大值出现在该盆地的南部和东部。根据元素和TOC资料估算了岩石的相对脆性,结果揭示了奈厄布拉勒段的地层变化性,塑性层(TOC高,ca含量和Si/Al比低)和脆性层(TOC低,Ca含量和Si/Al比高)交替出现。

  • 标签: 有机质丰度 科罗拉多州 区域地层 化学地层 盆地 页岩
  • 简介:经过短短几年勘查工作,已在吐哈盆地西南部初步落实了十红滩大型砂岩铀矿床,初步查明西山窑组一、二、三岩性段中赋存的南、中、北三条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带。十红滩矿床外围,大间距钻探证实找矿目的层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稳定分布;地层泥(煤)—砂—泥(煤)结构良好;岩性—岩相—地球化学特征对砂岩铀成矿极为有利;在十红滩以西南矿带继续向西延伸;在十红滩以东的白石滩、迪坎儿等地段也发现了工业矿孔;西起苏巴什、东到迪坎儿,大量勘查钻孔发现了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和异常。在哈密坳陷南缘等铀成矿有利地区,钻探查证已初步圈定层间氧化带3~4层,发现了砂岩铀矿工业矿孔和铀矿化。系列勘查研究成果展示了吐哈盆地南缘良好的地浸砂岩铀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进一步地质勘查工作的思路是:系统开展吐哈盆地南缘勘查评价,继续主攻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适当探寻侏罗系、第三系中与油气有关的砂岩铀矿的成矿可能性。建议下一步地质勘查工作“深挖细找扩大十红滩矿床规模,探索查证外围新矿带和新层位,预测筛选新的找矿有利区段”三个层次相结合。

  • 标签: 铀矿 地质勘查 吐哈盆地 砂岩
  • 简介:在深度大于4500m的深到超深油气藏中,储层性能是一种很重要的风险因素。对美国得克萨斯州墨西哥湾海岸北部古近系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分析,提供了有关浅到超深埋藏成岩作用期间储层性能演化的深入认识。使用深度为200到6700m、温度为25N2300C的样品,评价了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孔隙和渗透率随埋藏作用的下降。根据岩石学数据和岩心分析解释了成岩作用和岩石物理性质。威尔科克斯群砂岩主要是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平均成分是Q59F221K19。在本区的成尔科克斯群砂岩沉积期间,物源区没有明显变化,而在下、中和上威尔科克斯群之间平均的砂岩成分也没有改变。但砂岩成分却随层序地层位置有变化,例如低水位陆坡扇沉积砂岩所含岩屑要多于高水位或海进体系域的沉积砂岩。从这一陆上数据集的观测结果来看,沉积于墨西哥湾深水环境的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岩屑含量可能要高于与其相关的高水位沉积同期层位。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孔隙类型在较浅深度是原生和次生孔隙以及微孔隙的混合存在,而到较大深度变为次生孔隙和微孔隙占优势。威尔科克斯群砂岩显示了稳定的孔隙缩减,即从38℃时的33%减至132~(2时的12%,而在更高温度下几乎没有新的缩减。到1320C时,大多数原生孔隙已因机械压实作用而丧失或被石英胶结作用堵塞。尽管在深埋藏期间有平均3.5%的钾长石溶蚀,但次生孔隙的体积基本保持稳定。钾长石的这一晚期溶蚀体积被次生孔隙中沉淀的铁白云石、钠长石、伊利石和少量石英所抵消。存在于自生黏土、蚀变颗粒和基质中的微孔隙的比例在最深的砂岩中有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发生的孔隙类型比例的变化以及总孔隙的缩减改变了孔隙一渗透率转换关系。由于大多数深到超深的威尔科克斯�

  • 标签: 埋藏成岩作用 长石砂岩 墨西哥湾 渗透率 古近系 超深
  • 简介:西加拿大沉积盆地(WCSB)西部边缘附近前陆地区内的二叠和三叠系裂缝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天然气存在同位素倒转现象(甲烷δ^13C〉乙烷δ^13C〉丙烷的δ^13C)。甲烷δ^13C值(-42-24%_00),天然气干燥程度和有机质成熟(R_o〉2.2)都表明此处的天然气为成熟天然气,并且从东南向西北天然气的成熟随着储层年代而逐渐增加。乙烷δ^13C值的范围在-44-25之间,而且在我们气田东北部同位素正常天然气中乙烷δ^13C值偏高。为了解释西加拿大盆地前陆地区天然气发生同位素倒转的原因,我们使用了封闭系统页岩的概念,即同时对干酪根、石油和天然气加热,产生的天然气乙烷δ^13C较轻而甲烷的δ^13C重。在拉拉米造山运动引起的变形和逆冲断裂作用的期间,这些天然气从页岩中释放,并在脆性碎屑岩一碳酸盐岩裂缝褶皱中聚集,形成一些极丰富的天然气藏。这些天然气实际上属于成熟页岩气。局部地区较高的H_2和CO_2丰可能是富合硬石膏夹层和底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结果,形成的H_2和CO_2在构造运动过程中混合进了释放的页岩气中。未发现TSR会引起天然气的同位素倒转的证据。乙烷δ^13C的变化可能是不同地区在热史、天然气从页岩中释放的时间以及断层和褶皱发育时间上的差别引起的。研究区油田东北部和下伏泥盆系碳酸盐岩中的乙烷δ^13C值偏高(导致同位素正常天然气)可能反映了其属于一个比较开放的页岩系统,该系统中早期形成的天然气已经散失。我们认为,同位素倒转局限于封闭体系的成熟作用中,而且发生同位素倒转的程度很可能与页岩中残留气体的相对量有关。

  • 标签: 天然气同位素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 裂缝型储层 倒转现象 页岩气 成熟度
  • 简介: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克拉克湖气田位于已发生弥漫白云石化的中泥盆统奴角组中。克拉克湖气田储层主要由弥漫白云岩构成,同时也有一些鞍状白云岩。在鞍状白云岩任-10米长的取心层段,岩性的体积变化范围为灰岩为零到白云岩为20%~40%(局部高达80%)。有些鞍状白云岩是交代成因,另有一些则是胶结物,而且这两种鞍状白云岩都伴生了溶蚀孔隙和重结晶的基质白云石。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基质白云石和鞍状白云石的成因和形成时间,特别是要确定这些白云石是否属于热液成因。岩相和地化的综合研究发现,弥漫基质白云石化是晚泥盆世到密西西比纪期间盐饱和卤水长距离运移的结果。流体包裹体的均质化温度显示,基质白云石化的温度大约在150℃(未校正)到190℃(已校正)之间。这些温度明显不同于皮斯河穹隆以南艾伯塔盆地白云石化泥盆系礁的已发表研究成果。那里的弥漫白云岩化是由性质略有改变的海水在大约为60-80℃的温度下发生平流的结果,而且那里也从未出现过热液作用。克拉克湖的鞍状白云石与基质白云石不属于同一成因,而且也不是热液白云石化的产物(从严格意义上说)。相反,它们是在晚泥盆世到密西西比纪极高温度流体流动和板块边缘构造运动期间,因石膏饱和卤水的侵入而使基质白云石发生热液蚀变的产物。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表明,热液蚀变的温度介于230℃(未校正)和267℃(已校正)之间,明显高于奴角组埋藏期间所获得的190℃温度。石盐和石膏饱和卤水的来源是中泥盆世的蒸发岩形成环境,大约在克拉克湖以南和/或以东200公里处,也就是在皮斯河穹隆附近。

  • 标签: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白云石化 热液蚀变 中泥盆统 克拉克 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