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针对常规方法较难实现保边缘随机噪声压制的问题,引入了一种各向异性PM方程扩散滤波算法,构建了3D形式的数学离散计算公式,详细分析了扩散函数曲线与梯度门槛值之间的关系.以实际地震剖面为例,并与各向同性扩散滤波方法处理效果进行对比.通过合理选择梯度门槛值和迭代次数大小,所提算法有效压制了地震噪声,保持了同相轴的连续性和能量变化特征以及小断层的边缘特征,有效提高了地震剖面的信噪比,有助于提高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质量.
简介:通过微生物微油气苗特征和3-D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勘探工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成藏层带研究思路,并在得克萨斯州蒙塔古县发现了帕克斯普林斯(ParkSprings)(砾岩)油田。开展了5.6km^-2的标准3-D地球物理测量,在工区北部大约2200m深处发现了埃伦博格远景构造。1995年12月。利用微生物石油勘探技术(MOST)对该地区的微油气苗进行了普查。在埃伦博格构造区发现了正的但规模较小的微油气苗异常特征。在位于其南面1.6km远处的构造地堑的上方发现了更强且更大的微生物异常。1996年2月,在研究区又采集了更多的MOST样品。新的测量结果证实了与地震远景构造有关的小规模烃类异常,同时也证实了与1.6km以南的构造地堑有关的大规模烃类异常。对得克萨斯北部类似的地质远景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个地堑可能合有阿托坎(Atokan)统砾岩(沃思堡盆地的一个风险勘探目标),但主要的勘探目标仍然是埃伦博格构造以及与其有关的小规模微油气苗异常区。1996年3月,在构造顶部对这个由地震圈定的远景构造进行了钻探。Silver1井揭穿了埃伦博格群中1.8m厚的Salona组致密砂岩。完井后只获得了边际石油产量,3年内生产了约340桶石油。研究人员加强了寻找可能的砾岩油藏的研究。1996年10月,J.G.Stone石油公司在地堑的地球化学异常区钻探了SutherlandUnit]井,该井钻遇了2套独立的砾岩层,每套砾岩层的产层厚度都在3m。下部砾岩层的初始日产量是气50万立方英尺、油5桶。第二口井发现了3套舍油气砾岩层,其中包括底部厚6.7m的产层,天然气初始日产量接近100万立方英尺。在地堑内及附近的砾岩层中共钻了14口生产井。另外,该地堑中还有4口干井,但均位于微生物微油气苗异常区以外。1997年10月,为了研究这个新油气发现区内微油�
简介:我们对采自墨西哥湾的一个3D野外数据集进行了面向目标的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target-orientedwave—equationmigrationvelocityanalysis)。我们并没有采用原始的地表数据集,而是采用了专门针对速率分析而合成的一个新数据集,计算了盐下地层速度。新的数据集是在不聚焦的初始目标图像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全新的3D广义Born波场模型而产生的,这个波场模型可以通过模拟零地下偏移域和非零地下偏移域(zeroandnonzerosubsurface—offsetdomain)的图像而较好的保持速度的动力学特征。面向目标的反演方法大幅度减小了3D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的数据集规模和计算域(computationdomain),并极大地提高了其效率和灵活性。我们用合成的新数据集进行了微分相似性优化Ⅻ睡rentialsemblanceoptimization(DSO)1,以此优化盐下地层速度。改进的速度模型明显增强了盐下地层反射的连续性,并且产生了平滑的角域共成像道集(angle—domaincommon—imagegathers)。
简介:怀俄明希普坎宁密西西比系麦迪逊组白云岩露头的岩石物理资料显示,单个岩组的横向变化可以用三种方法进行标度,包括近随机分量(跃迁效应)、近距离结构和远距离旋回趋势(孔洞效应)。跃迁效应很大,并且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方差分别为31%-39%和48%-50%。近距离横向变化反映对比长度为2—5.5m。横向上,远距离周期大约是岩石物理方差的10%,并且相对孔隙度和渗透率而言,其具有的波长分别为9.5m和42.6m(相对log10的渗透率而言,波长为16.8m)。横剖面和平面岩石物理模型以及流线模拟对流体流动的非均质标度效应进行了研究。尽管近距离变化性可以解释大多数岩石物理的非均质性,但远距离旋回趋势对流体流动特征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突破时间和波及效率的变化取决于白云岩储层中横向远距离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大小。当远距离周期分量(孔洞效应)在总的岩石物理变化中从0增加到25%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突破时问和波及效率增加。但是,当横向远距离岩石物理变化增加超过总岩石物理变化25%(例如,从25%到50%)时,因为渗透率的空间连续性较大,就会出现相应的突破时间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当孔洞效应的大小超过岩石物理方差的10%时,应该把横向岩石物理周期性所产生的非均质性综合到白云岩油藏模型中。为了正确地表征和模拟油藏中岩石物性变化的等级,露头模拟对提供白云岩岩组中横向变化的精确定量描述是必不可少的。
简介:根据同步分析多种属性和分析在三维体中形成的四维异常,明显地改进了时延地震可视检验的程序。一种模式识别方法用于结合来自多属性的互补信息并监测四维异常。该方法由两个步骤构成——分析步骤与识别步骤。分析步骤目的在于发现四维异常的有代表性样本。而在识别步骤中,这些样本用于训练神经网络以便识别四维异常响应不同于背景响应。它表明了样本的选择极为重要而且应该与时延研究的目标相对应。与常规单一属性分析相比,它显示了无重复噪声的明显减少。此外它还展示了指导时延分析(辨别不同类型的四维异常)方法的潜力。一般说来,非重复噪声可以降低四维地震表征工程的价值。代价不菲的专用采集方法可能减少非重复噪声。在这次研究中,证明了用本文所叙述的高代价监测技术能够减小非重复性噪声。
简介:许多致密气井和页岩气井的线性流态都可以持续数年。然而,非常规油藏(如巴肯油藏)生产分析表明,线性流态并不是唯一的主导流态。现场数据表明,受增产处理油藏体积(SRV)影响的边界流(boundary—dominatedflow)和复合线性流的持续时间一般要远长于早期的线性流态。根据裂缝网络或SRV模式,非常规油藏的线性流态可能只持续几个月,但对估计最终开采量(EUR)的贡献却高达约30%。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解析模型来识别裂缝网络模式和获取相关流动参数的方法,由此得出的油藏描述结果被移植到油藏~流量数值模拟模型中,用于捕捉非常规油藏系统中压实作用、多相流动特性以及各种流态对开采动态的影响。这种方法有助于认识油井的开采动态,以便于了解历史拟合情况。特别是,文中通过产量不稳定分析确定了裂缝网络模式和流态,通过数值模拟与解析模型相结合,开展了生产动态约束下的历史拟合;对非均质效应、压实效应和多相流效应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此外,还介绍了本方法在巴肯油井的现场应用。研究认为,在开展详细的油藏一流量数值模拟研究之前,应当先进行解析模拟。该项研究成果为改善非常规油藏描述奠定了基础。
简介:西西里褶皱-冲断带西部的叠瓦状地层单元起源于新特提斯南部大陆边缘,自新近纪至今,受非洲板块和欧洲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产生了形变。在挠曲外地槽和外围串接盆地中沉积的同造山期新近系-更新统地层记录了该褶皱-冲断带的演化历史。有资料证实,自托尔顿期至今,逆冲断层带前缘逐渐向南推移,进入前陆带。在褶皱-冲断带的西部,这种推进作用表现尤其明显。在褶皱-冲断带的东部,第四纪走向滑移断层带活动产生了不对移的花状构造和其它干扰构造。文中展示了两条穿过西西里西部前陆冲断带的区域横剖面。这两条构造横剖面向下一直延续到海西期基底的顶部,它们综合了我们的野外勘察结果和以前采集的测井、电磁测量以及地震测量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发育于晚中新世-更新世期间、向前陆推进的冲断层带与更新统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构造圈闭。这些构造圈闭是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