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选取了清代陕西较重要的产业——农村畜养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的地域发展特征,牲畜市场的结构与分布,牲畜输出,初步匡算出清代陕西的年牲畜交易量。指出清代陕西农村畜养业具有普遍性的特点,遍在的农家耕畜需求以及作为交通工具役使,促进了农村畜养业的发展。另外,本地地近塞北,处于农牧分界地区,陕北部分州县半农半牧,故畜牧业发达。牲畜的交易与地方良种培育具有地缘优势,陕北“佳米驴”,关中“秦川牛”、“关中驴”、“关中骡”在清代均形成地方品牌,是清代陕西对外输出的牲畜良种,在全国颇具知名度。这里每年牲畜交易十分频繁,牲畜市场发育最完善。清末陕西年牲畜交易量大体在20-40万头之间,牲畜税是地方商品中征收最多的税种,也构成陕西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来源与补充。从这一点来说,它也是清代陕西地方经济发展有别于其它经济发达省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简介:本文在中部六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基础上,结合50个村529份问卷调查数据,从聚居形态、聚居空间、聚居功能、聚居主体以及聚居设施等方面对中部地区农村聚居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论显示: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密度不均,规模各异,形态多样,总体分布较散;住宅占地面积较大,一户多宅现象明显,农户集中居住意愿强;生产生活形态多样化趋势开始出现,“劳务输出+传统农业”型村庄依然占主体;农户兼业行为增加,幸福感增强,但新型社会问题显现;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有待完善。针对其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适宜的农村聚居调控模式,即转型升级模式、整治更新模式、保护控制模式、迁并转移模式,并深入比较分析了各类型模式的调控主体、调控对象、调控机制、调控路径差异,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农村,应选择适宜的农村聚居调控模式,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简介:在总结和评价已有城市旅游分析思路和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层次与等级的城市旅游供给分析框架。新的分析框架强调了旅游供给层次和旅游城市等级的重要性,特别给定了层次与等级之间的重要程度,适用于比较城市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张力。本文以苏州、桂林和黄山为例,具体应用和检验了该分析框架,并解释了三市城市旅游发展方式的差异:苏州城市功能和地位的提升促进了城市旅游向结构性增长方式转变;黄山单一的城市功能结构严重制约城市旅游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变;桂林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化,具备城市旅游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但仍需要在城市旅游核心要素和旅游形象上做相应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相应的基础条件,并不是所有旅游城市都具备。城市旅游的发展方式是多样化的,以旅游为单一核心产业的城市旅游发展方式也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基于层次和等级的城市旅游供给分析框架,能够解释城市旅游发展演变,比较不同城市旅游发展的差异,为城市旅游发展方式的研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