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陕西戏曲音乐的二胡演奏中,一些特殊音准的演奏技法、风格等问题,仅凭教科书难以解决,而是要通过长期地艺术实践,视、听、练、学习、研究、探索,再学习、再研究、再探索、再总结之后才能找到答案.只有这样经过多次的实践、论证,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陕西戏曲音乐的几个特殊音准的演奏技法,从而进一步比较准确地表现不同剧种音乐的独特风格.……
简介:作为博士论文《中国音乐语言用西方乐器习惯用法诠释——论陈怡创作西方器乐曲时中西方观念和技术的融合过程》的一个章节,通过对陈怡《木管五重奏》和《遏》两首作品在音高结构和曲式结构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对十二音技术和自由无调性技术的学习、运用及创新是她的作曲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现代西方技术与中国民间音乐传统的融合标志着她的作曲风格的形成。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对波特凯维茨《12首新练习曲》这首作品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此来试析12首新练习曲的演奏技巧与风格特征。
简介:本文选取中世纪法国抒情诗体裁“破晓歌”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为背景、以具体形态为现象,引出其体裁风格在后世作品中的遗存,阐发相关思考。提出判断破晓歌体裁的核心是“题旨”内涵,将其发展演变总结为饰变、量变、质变三个过程,并且认为音乐体裁的演变应符合“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此外,提出对体裁风格遗留的“考古”可作为一套方法论加以体系化的完善,对早期体裁的研究有所帮助。通过本文的论述,可对中世纪的词乐关系、创作观念、精神思潮等做初步了解,进而为破晓歌更加细致的理论研究提供可能。
简介: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是浪漫派作曲家舒曼爱情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创作中,将钢琴伴奏风格的形式与演唱的内容相结合,使得舒曼作为一位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钢琴与演唱结合的细腻笔触中,诗的意境、诗的情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大大扩展了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
简介:梁在平(1910-2000)是台湾筝坛的开拓者,生平创作40多首逸韵深长的筝曲;来自南洋的陈蕾士(1917-2010)则于20世纪60—80年代多次赴台讲学和演出期间,为台湾筝坛增添异彩。两位先生各有所传承,却能彼此惺惺相惜,展现深厚的传统中国文人气息,并在筝曲中以不同形式散发出浓郁的古琴艺术特质。在其影响之下,这种以偏向器乐语法而非声腔化为主要基础的风格,成为当时台湾筝乐极富特色的一项典范。
简介:新浪漫手法与民族地域风格的融合,是管弦乐《虹》的主要风格特征。作品采用四音动机主题,轴心对称的调式的设计,民族纵合化和声、半音化和声、平行和声、管弦乐室内乐化等写作技法,以新浪漫手法与我国民族地域风格相融合,使这部作品既新颖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以新浪漫手法创作,融合我国民族地域元素,注重情感的表达,注重作品的易理解性,是作曲家的创作观念和追求。
简介:在进入"英雄"风格的前五年(1798-1802)里,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都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初到维也纳的几年里他从多位大师手中习得严谨的创作技巧,同时艺术视野也得到了拓宽,1798年起他开始进入一个创作的爆发期,创作出个人的首批"经典"作品,其许多原创理念在其中不断闪现,但这五年的创作更多是对个人风格的摸索与过渡,其中原创与传统常常并行,在技巧上还没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试对这一"风格过渡期"的界定与意义作出介绍,并通过《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来阐释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的风格特征。
简介:在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二胡曲目中,有些是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乐曲,如江南丝竹《三六》、(行街);广东音乐《雨打芭蕉》、《双声恨》等。有些是经过民间音乐家、演奏家在继承传统民间音乐风格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或移植改编或重新编曲的如《二泉映月》、《江河水》、《草原上》《一枝花》、《翻身歌》、《秦腔主题随想曲》等。所有这些风格独特哙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及其演奏技法,在当代二胡演奏艺术和专业教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探索民间风格二胡曲的演奏技术特点,并总结在二胡教学中的规律,是—个不容忽
简介: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合唱节上,“轻声”的合唱技巧得到普遍运用,并被认为是中国合唱的历史性进步。本文结合第六届中国合唱节所反映出的各种合唱音响问题对当代中国合唱音响风格取向进行了专题讨论。
简介: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素有“钢琴诗人”之誉,肖邦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甚至许多音乐语言元素上也有一定的波兰民族特点,肖邦音乐的民族性无疑是一种世界性,他已经超越了波兰民族音乐语言的局限,完全融入了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无人相比的是肖邦音乐的诗性。肖邦音乐并不完全表现在具体音乐语言的民族风格之上,更多的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
简介:文章对歌唱家们演唱时对作品思想内容及特点、音乐形象等塑造的点点滴滴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分析,并列举了不同风格、不同唱法的作品及风格相同而时代跨度较大的作品在技能技巧、艺术再现等方面的感悟和理解,探索性地阐述了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问题。
简介: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的钢琴协奏曲创作,在其创作领域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体现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一个忠实、诚挚的普通人思想感情。使听众极易理解和接受。本文通过对作曲家生平介绍,以及对其晚期作品《第四首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旋律、和声以及曲式结构方面,去研究他晚期作品的美学风格。通过对演奏方式的解读,试概括他的音乐品质,由此梳理总结拉赫玛尼诺夫晚期创作中的美学思想。
简介: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是南宋著名词人兼音乐家,多才多艺,工于诗词,长于书法,吹箫弹琴,精通律吕。他大约于1155年生在官宦之家,自小随父居于沔州(今湖北汉阳),在他十几岁时,任地方官吏的父亲去世,他便一直寄居在汉阳的姐姐家中,
简介:宗教音乐在研究中往往被提升或贬抑到一种不太实事求是的位置,因此在对宗教音乐本质的探讨中经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切实际的偏差。本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唯物史观,面对宗教音乐这个无法回避的音乐历史现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对于揭示宗教音乐本质的真面目有着积极的意义。宗教音乐体裁的形成,最早起自宗教仪式的需要。随着社会制度的更迭和宗教领域内部的多次改革运动,宗教音乐体裁风格的演化逐步脱离了仪式的需要而更多地取决于宗教观念
简介:在民乐系2014年艺术实践系列活动中,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于海英教授在综合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作题为《东北扬琴风格演奏技术难点解析》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吸引了民乐系相关专业师生、社会各界扬琴爱好者百余人参加。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东北扬琴流派的审美思考。
简介:2011年4月9日晚,2010—2011音乐季——房晓敏作品音乐会Ⅲ·岭南风格民族管弦乐专场在星海音乐厅隆重举行。本场音乐会上,房晓敏与广东民族乐团再度联袂,由中国杰出指挥家胡炳旭执棒。著名打击乐演奏家陈佐辉、二胡演奏家曹玉荣、扬琴演奏家王文礼、青年高胡演奏家雷叶影、青年古筝演奏家付娜、青年笛子演奏家陈冬等也加入其中,共出演9部民族管弦乐作品。
简介:本文为《欧洲9~16世纪多声音乐中的和声观念与形态》系列论文篇二的第三部分,着重分析、探讨15世纪上半叶勃艮地乐派的多声音乐实践,并对篇二全文进行总结。
简介:莫扎特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典雅秀丽,清澈透明,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本文从他的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简述他的演奏风格及技巧。
简介:《帕西法尔》是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因其浓厚的宗教色彩以及庄重自持的音乐风格而备受争议。本文认为歌剧透露出的基督教思想绝不是为了迎合公众的愿望和趣味,而是体现了尼采“精神三种变形”之说的第三个阶段“孩童”,即个体生命成长的第三向度,是晚年的瓦格纳对人生历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前奏曲中,瓦格纳用最简洁的音乐语言,通过核心主导动机的音响结构力,直指戏剧的核心内涵,戏剧与音乐浑然一体,体现了作曲家最为成熟的创作手法,是其一生创作辉煌的完美终结。
浅议陕西戏曲音乐中特殊音准的二胡演奏技法及风格处理
西方后调性音高结构技术的试验——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一
波特凯维茨《12首新练习曲》Op.29风格特征与演奏诠释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破晓歌”的历史、形态演进及其风格遗存的思考(二)
谈舒曼的音乐风格在《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演唱艺术中的运用
琴韵筝声——论梁在平与陈蕾士筝乐风格中的古琴逸韵
新浪漫手法与民族地域风格的融合——姚恒璐管弦乐《虹》的作品分析
贝多芬“第一风格过渡期”与《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民间风格二胡曲的演奏技术特点——二胡演奏与教学散论
当代中国合唱音响风格取向-第六届中国合唱节述评
肖邦练习曲的音乐与演奏风格研究--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例
再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针对不同风格歌曲的演唱谈二度创作
坚守传统 诠释浪漫——拉赫玛尼诺夫晚期钢琴协奏曲美学风格探析
姜夔自度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唱研究——以《扬州慢》、《凄凉犯》、《淡黄柳》为例
“安息经”中的彼岸观念与音乐风格的演变——兼谈宗教音乐文化研究(上)
民乐系副主任于海英教授作《东北扬琴风格演奏技术难点解析》专题学术讲座
我院作曲家房晓敏教授举办“岭南风格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
西方“新艺术风格”与15世纪上半叶多声音乐的理论与实践(下)
试论莫扎特奏鸣曲的演奏风格及技巧——莫扎特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
骆驼、狮子、孩童:生命成长三向度——从前奏曲看瓦格纳《帕西法尔》的创作风格